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传承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的群体实践行为,必须要有其存续的土壤和动力。对于文化所有者而言,文化自觉的培养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从文化的他者救赎到自我发展是文化传承的可行方式,而传统文化的村寨依托与保护无疑是文化传承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彝族传统文化 继承 保护模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模式
  传统模式。根据文化功能论的观点,文化总是为人类的某种需要服务的,其延续性便是传承性,而不是保护性,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无功利条件下的传承,其特点是娱乐性为主的精神生活。体现为无功利性和集体无意识性。
  无功利性,人们在举行婚俗、丧葬和过节日的过程中经历的是一种精神活动,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情感和娱乐,而不是为赚钱或谋取利益。如阿西里西村的赛马和磨磨秋就是一种无功利的生活方式。大家聚集在一起看赛马,打磨秋,此类赛马活动中虽有物质奖励,但这种报酬是大家一起主动凑起来的钱,以鼓励比赛者,具有一种意义象征。丧礼和婚礼更是无功利的生活,是一种换取精神满足感的消费活动。所以,传统意义的文化传承是一种带有娱乐性、无功利性的文化延续。
  集体无意识性,关于传统文化在村落里的传承模式是集体无意识性是不难理解的。许多传统文化的表现模式都是集体性的,并且大家都很积极和主动,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如火把节,无需刻意组织,白天大家都主动聚集在一起摔跤、跳舞、赛马等,晚上则点火把围着山水转。一种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集体参与的结果,且成为该集体的生活模式,也是展现该集体观念和思想的途径。
  现代模式。随着传统文化消失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赢得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进而形成了以政府行为为主导、法律意识为导向、资金投入为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笔者将这种模式界定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模式,其特点是具有功利性和有意识性。
  功利性。这里的功利对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当地政府,一是传统文化持有者。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动力一方面希望借助“非物活动”获取国家资金投入搞建设,争取政绩;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增加当地政府收入。从文化持有者来讲,因传统文化持有者稀缺,或者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开始弱化或消失,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在关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唤醒了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同时也激起了他们文化传承的功利性。
  有意识性。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在政府主导下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行政模式,一种是传承人模式。前者以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开发文化资源,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后者则是把文化产业专利化,由专利人(传承人)来传承和享受该文化资源。不论政府保护模式还是传承人模式都是经过一系列有意识有目的地规划进行的行为。
  阿西里西村彝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阿西里西彝族村寨的文化现状。阿西里西村的文化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彝语为主要载体的彝族传统文化;二是以汉语为传播媒介的现代文化;三是以彝汉双语为诠释工具的基督教文化。彝族在贵州历史上建立过持续时间最长、独具彝族文化特色的地方政权。因承行完善的“则溪政权制度”①,历史上彝族文化一直是黔西北的主流文化,随着公元1664年阿哲部水西土司政权的最后瓦解,黔西北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彝族政权制度彻底崩溃,彝族文化赖以强势运行的政权基础不复存在。随着大量汉族的迁入,彝族文化逐渐被汉族文化稀释,消融,形成如今彝族传统文化分布的孤岛格局。阿西里西村的彝族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语言,所有村民在村寨日常活动中均使用彝语进行交流;文字,村寨有四个熟谙彝族文字的毕摩;以彝族酒礼歌为代表的彝族婚嫁文化;以彝族铃铛舞为代表的丧葬文化;以彝族撮泰吉为代表的原始戏剧文化;以《阿西里西》和撒麻舞为代表的彝族歌舞文化;以赛马和磨磨秋为代表的彝族体育文化;以彝族火把节和十月年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其中撮泰吉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铃铛舞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把节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西里西村是贵州彝族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村寨之一。
  阿西里西村的文化传承模式。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传承模式。从阿西里西村的相关文化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在阿西里西村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主导性角色。随着近年来相关文化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西里西村逐渐具有了全国甚至全球意义的文化象征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恒久动力,如果没有政府持续的关注与支持,阿西里西村必然像距它不远的其他彝族村寨一样完全基督化。阿西里西村的彝族文化在其他村寨也能找到,幸运的是阿西里西村最早搭上了政府政治宣传的文化交流车,成为历届地方政府进行政治宣传时的权威文化选择。
  另一方面,以利益为主导的文化保护模式。在阿西里西村,基督教和彝族传统文化一直处于持续的博弈过程中,政府对彝族传统文化的长期介入使得彝族文化没有完全消亡,并和基督教文化以年龄人群为界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2005年赫章县政府请55岁的村民苏朝到县上编导《铃铛舞》,参加广州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最高“山花奖”后,政府奖励苏朝2万元钱,从此后苏朝就再没去过教堂。苏朝在阿西里西村组织了彝族传统文化《铃铛舞》和《撮泰吉》表演队,这是一支松散结合的村民表演队,无演出时大家各忙各的事,有演出时则在苏朝的组织下共同排练表演。为了组织这个队伍,苏朝自掏腰包3280元置办了《撮泰吉》演出服,经费来源于2005年苏朝为赫章县文化局编导“铃铛舞”获全国大奖后的奖励。笔者称苏朝为“文化工头”,他是能发现自身文化价值并有能力将其转变为经济效益的为数不多的乡土人才。
  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的选择之路
  传统文化存续的村寨须是具有文化自生能力的相对闭合空间,或处于一个相对广域的传统文化区中。简言之,就是地理位置偏远,生存环境艰苦,现代文明无法发挥它的全球化优势。就具体的文化空间村寨而言,此时的传统文化既是“基本形貌”,也是“次级形貌”,传统文化具备脆弱而有效的的文化生态系统。另外,如村寨地理位置好,生存环境优良,传统文化村寨存续的必备条件便是须处于一个相对广域的文化区,广域文化区的传统文化可聚合与现代文化相调适的能量。现代中国最成功的旅游民族村寨,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橄榄坝傣族民族村寨、贵州的千户苗寨等地均如此。   事实上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无论如何封闭的民族村寨都将被全球化的大潮所席卷,只不过是时间先后的问题。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只有调适和消亡两种选择,而调适的唯一选择就是村寨依托。事实证明,任何完全背离村寨依托的商业或慈善文化传承都不可能长久,但以村寨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又必须以文化收益为动力,这就取决于以政府或文化企业为主体的的外力及以村寨文化精英为主体的内力。除了内外力,村寨传统文化还必须有一个能够将其支撑起来进行长期文化展演或传播的支点,这个支点要么是旅游化了的村寨本身,要么是离村寨较近的旅游景点。
  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传统文化只能是一个具有时间惯习和空间阈限特点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系统中的相对静态部分,文化保护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的群体实践行为。对处于具体生境的民众来说,文化是“固有”的,没有传统与非传统之分,所有他者的文化保护行为都将不可避免地被打上理论预设和先验的烙印,从而置文化保护者于文化救赎者的尴尬境地。因此,加强对文化所有者文化自觉的培养便成为文化保护的关键,从文化的他者救赎到自我发展是文化保护唯一可行和有效的选择。
  结语
  彝族传统文化是彝族人长期生产生活过程形成的习俗、信仰、观念等,其表现形式为舞蹈表演、演唱和仪式等。贵州彝族传统村落阿西里西村的三种文化表现模式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间接推动了该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中政府激发了传统文化所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是延续文化的基础。村落文化精英在文化保护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同时,传统文化所有者在文化实践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最终导致无法阻挡地文化自我调适和变迁。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是在适当的利益为内动力的基础上,由政府、专家和民间文化精英为主导,群众参与为基础,复苏文化生命力。
  【作者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第二个子课题“黔西北濒危彝族文献依托的彝族村寨传统文化保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ZD010】
  【注释】
  ①则溪,又作“宅溪”或“宅吉”,彝语意为“仓库”。土司将所辖土地分片屯粮驻兵,渐而演变为行政区域,是彝族“家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地域化表现。
  责编/韩露(实习)
其他文献
2012年,民粹主义的最突出表现是各国政坛的右倾化现象,“草根型”政治领导人借助民众对现行体制的不满,打着人民至上的口号,赢得了较高的支持率。在一些国家,民粹主义政党甚至上台执政。在表达方式上,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激进和暴力化的方式表达对某一方面问题的不满和内心的诉求,而非诉诸于本国已有的制度渠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民粹化现象将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世界政治的发展。  欧洲社会情绪的民粹倾向和民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年龄较小、尚未结婚的农民工流动较为频繁;企业声誉、工资待遇、企业前景、工作条件均与农民工流动存在极显著关系;现行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的缺少与农民工二次流动之间的关系极为显著。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农民工流动 影响因素  虽然国内学者已经从劳动力流向、流速、流量的宏观控制①②以及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职业差别、技能差别和工资差异等问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做过多维度的深入讨论
期刊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是宪法关系中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连接点和表现方式之一。文章在论证公民权利与政府信息公开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认为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和谐发展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为此应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层级,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 私权利 公权力 平衡  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了不
期刊
所谓“国家级难题”,是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事关全局、触及根本、急切紧迫、关注程度高、解决难度大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和棘手问题  调查结果  公众调查结果显示,前三项“国家级难题”分别为:“腐败多发高发,反腐不力亡党亡国,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如何科学分配好蛋糕”;“如何让底层公众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得票率分别为100.00%、97.16%、8
期刊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长期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积聚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深入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防范化解不良贷款,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不良贷款 防控 化解  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占比高、清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民营企业队伍迅速崛起,日益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尚未成熟,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在劳动关系方面。文章在对南宁市中小民营企业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存在问题 劳动关系 建议  据统计,在南宁市内共有200多万中小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企业约有万家,其中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南宁市的
期刊
【摘要】保定市医患纠纷事件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保定市医患纠纷事件高发,与医院、患者和社会三个方面都有关系,结合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文章建议医院要采取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改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措施;政府要采取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等措施,处理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纠纷。  【关键词】医患纠纷 特点 成因 对策  近年来,保定市的医疗卫生建设发展很快,但是群众中仍存在普遍的“看病难、看病贵”等意见,甚
期刊
【摘要】文章从现实中的冤案入手,结合虚假供述的相关研究,着重探讨了无辜者作出认罪供述的原因,分析了警察的有罪假设、审讯场的压力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无辜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使其作出虚假供述;继而,审讯人员的指引、暗示和外界对案件信息的传播,使得无辜的嫌疑人在“成为犯罪人”后开始扮演犯罪人角色,构造出所谓的案件经过。  【关键词】冤案 虚假供述 天平反转  佘祥林是京山县公安局原治安巡逻员,因涉嫌杀死妻子张
期刊
【摘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问题与20世纪末吉登斯主张的机会公平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现阶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鲜明中国特色。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清晰把握第三条道路福利观对我国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借鉴价值,有利于推进我国福利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 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 福利制度改革  现代意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
期刊
【摘要】在网络问政热的背景下,公安微博掀起了新一轮的微博问政热。公安微博在迅速发展、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汇集民意、联系服务群众的网络平台,公安微博在发挥现有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模式,从观念、制度、管理、内容上探索微博行政、微博参政、微博问政的制度化与长效化机制。  【关键词】公安微博 警民关系 管理创新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公安微博作为一个特殊的公权力部门的微博问政平台发展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