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师范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来源 :教育实践与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980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年制师范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 ,并有较为普遍的厌学情绪和行为。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实践和思考,着重对师范生厌学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厌学问题的对策,以防止厌学现象的漫延,提高师范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生;厌学现象;分析;对策
  学习是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对于五年制师范生来说,只要认真学习,不仅能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提高今后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可见,学习对于师范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却有部分师范生出现厌学现象,对师范教育教学的质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 研究师范生厌学的价值
  学生厌学是当今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五年制师范教育中存在,在其他类型的学校也存在,是令教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也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难点。厌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有时甚至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尽管面对各种纪律的约束,仍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以逃学的方式逃避学习,严重者会导致辍学。师范生厌学现象的存在,从远的方面看,不仅不能使师范生满足21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师范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承担起教书育人、塑造少年儿童灵魂的历史重任;从近的方面看,则严重影响着师范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危害极大。
  而研究师范生厌学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对症下药,尽早矫正,维护师范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则在于预防,引导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克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五年制师范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分析师范生厌学的原因
  师范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总的来说主要还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市场经济条件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拿文凭,找工作,学到学不到知识是次要的,无论怎样“混”,只要能给张文凭就行。这种心态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就业压力使对五年制师范生产生畏惧心理。就业形势严峻对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极大冲击。一方面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政策的导向,各大学校纷纷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而现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各单位又在进行减员,以达到增效。不少本科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一毕业就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更何况是五年制的师范生呢?这样的情形怎能不使学生们迷茫?他们怎能不厌学?另一方面师范生发展方向的单一性使得师范生就业范围缩小。有些学生认为读师范毕业后就是当教师,除了了当老师还是当老师,这种观念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不良媒体的诱导。随着网络与多媒体迅猛发展,对成长中的师范生也会产生正负两种不同的影响。从正面影响看,学生通过大众传媒可以越来越多地获取许多新知识和新技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绝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手机、mp3,上网也方便,加上现在手机开通了5元上网服务功能,使得一些学生迷恋或沉浸在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聊天中,哪还有心思来学习,必然产生厌学情绪。
  2.2 学校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校教育教学滞后。当前,五年制师范生产生厌学情绪与现行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直接关联。一方面是专业设置单一,只有初等教育或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课程改革进展性不大,有些课程内容没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空间有限,内容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不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学识渊博、资历深厚、为人师表的教师很受学生的欢迎,而不学无术、敷衍塞责的教师则令人难以接受。此外,教师的偏爱、授课枯燥无味、不恰当地批评所引起的反感等也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因此,教师的素质、授课的态度与学生学习的氛围、兴趣的培养息息相关。教师素质如不全面提升,将会引起教与学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
  2.3 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在厌学的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起点低、文化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专业课也不愿学,不好学,缺乏学习兴趣,因而“厌学”。另外有少数学生是因为不是自愿进校学习的而是被父母“逼”来读书的。这些学生是因为中考分数上不了高中又因年龄偏小不能出去打工,加上自己又不愿吃苦,家长才为其选择了一所不要经过艰辛的高考又可以拿相当于大专文凭的五年一贯制师范学校。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读师范的目的是为了混张文凭,将来有个固定的工作。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外,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家庭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环境与厌学的问题)等,这些也是我们要关注的。
  3 解决师范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五年制师范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师范教育的学风、校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然而,解决师范生厌学的问题,涉及面很多,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应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入手,革除旧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
  学生厌学,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却进展甚微,正如温家宝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的讲话中指出的:“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而对五年制师范教育学校应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提升办学的水平和层次,以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加大教材教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等教学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对提高小学教师素质的期求。当然教学改革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改革,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学得进,教学目标能让学生达得到,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喜欢,考试能让大多数学生过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克服厌学情绪。只有深化教学改革,革除旧教育观念、陈旧的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   第二, 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年制师范生的“厌学”,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没有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直接关系,对来师范学校学什么,怎么学都不太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不是学了师范专业就能当老师,相反,要想成为一名老师是具备很多条件,其中就需要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当前社会对教师的需求,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仍需要大量有技能的专业化教师,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打消消极思想,克服“厌学”情绪。在2009年河南省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中就明确提到,教师依然成为各地急需人才,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最紧缺。可见,五年制师范生就业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一定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
  第三,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使一个学生从“厌学”变为“好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高涨。另一方面,教师要关心爱护和多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肯定和赞扬,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第四, 扩大师范生就业的范围,使学生学有所用,对前途充满信心。
  担心毕业就业难是学生“厌学”情绪滋长和漫延的重要原因。目前,五年制师范仅有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其中初等教育专业又分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艺术等方向,总体来看专业设置相对单调,造成师范生就业面比较窄。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可以让初等教育专业进行“主修专业+选修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如“主修语文方向+选修美术方向”的学生既可以在小学担任语文老师,也可以兼任或担任美术老师。这样,师范生在主修方向无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选修方向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范生的就业能力。此外,还可以教育学生打破铁饭碗的旧观念,不应只看到公办学校的教师岗位,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到民办学校,在那里也能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还可以鼓励师范生从事教师以外的其他职业,甚至自主创业。这样就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学习。
  综上所述,虽然师范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问题的对策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只要我们师生齐心协力,对症下药,就一定能克服师范生的厌学现象,促进师范生不断发展和进步。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中职学校《旅游地理》课程必须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以职业能力为取向的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在教改中,要加强产业界对旅游地理教育的介入,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在较真实的职业背景下进行“做中学”。本文对以职业能力取向的中职学校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模式;现代传媒;学习兴趣;更新理念  Discusses under s
期刊
【摘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上好体育课,才能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增强学生体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体育课呢?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  How very good middle school sports and healthy class  Li Dexiang  【Abstract】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所崇尚的体育教学思想是“快乐体育”,而在“快乐体育”中最能于体育中体现快乐的便是游戏。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一定地位,它是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完成其它体育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主动快乐气氛中学习体育,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游戏;快乐气氛;教学效果  In sports game in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的教育。而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素质的现代化,首先表现为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其次要求形成的各种素质能够促进社会的现代化。从之个意义上讲,教育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改造人,其根本任务都应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以促使学生素质结构的全理化。如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逻辑性、科学
期刊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本论文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探讨了这一问题。论文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国际金融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思路与实现途径。  【摘要】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必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以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理论了提高学习意愿的种种方法,指出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  【关键词】提高;学习意愿;方法;内因;外因;激趣  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为重要,而积极主动性的产生离不开学生意志的培养和学习意愿的提高。因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必须着力研究的课题,以求从中寻找到最佳的教
期刊
【摘要】我在农村中学教书已达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体验到了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各方面的成就与不足,现就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摘要】英语教学;问题;改变现状  加入WTO后,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时代迫切需要外语的普及,更需要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逐渐渗透,这对我们农村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期刊
【摘要】现在的语文课程中,教材的编写蕴涵着人文性,社会性及自然性,识字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段话已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着眼于现实的空间,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  【摘要】小学语文;识字;激发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程中,教
期刊
【摘要】本文扼要分析了高职学院实验、实训室传统运行方式的弊端,对当代实验、实训运行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组建技术训练中心的改革措施。  【摘要】传统运行方式;职业技能;技术训练中心  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离不开相应的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既是“动手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方式同时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建设高职学院技术训练中心现代运行模式,对高职学院的建设和
期刊
【摘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抓住切入点:激发兴趣、突破疑难、模拟生活时切入;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应用;思考与实践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也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作为21世纪的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应熟知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跟紧时代的步伐;作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