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教学关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nan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关系,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把握 关系 提高 效率
  
  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改变课堂教学的习惯做法,突出语文课堂的特点,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教学文本具有多元性或多向性的特点,而学生的需要和所要培养的能力则具有定向性。如我曾上过一节自定题目的课,叫做《走进苏轼》,即把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时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三首词是苏轼生命历程的情感记录,通过文本感知、交流探讨,师生一起感受、了解、认识这位文化名人,知人论事,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文本重组,密切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集中了文本中苏轼的情感力量,为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审美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把握好教案与课堂实施的关系
  教案是运用文本并参照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实施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或临时局部生发的过程。任何一节课,一般都包括设想、设计、实施、实现四个环节。这些环节方向大体一致,但并不一定同步。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事与愿违。
  三、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包括教育资源和学生心智,还有二者的动态统一,这些因素决定着教学实施的形式。以教材为载体的教育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对形式的选择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设想,设计阶段。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从改革课程内容和结构入手,要变革学习方式,就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和开发教育资源开始,而不是相反,否则会产生新的形式主义。
  四、把握好老师的教学个性与“一般”教学模式的关系
  自然科学志在寻求普遍性,愈是撇开特殊性、个别性,就愈有理论高度。而语文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包含在人类精神现象之中,特殊性、个别性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隐含在个体本身。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持之以恒,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步形成教学个性,产生特有的教学魅力。语文老师愈是个性鲜明愈是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作者单位:淮滨县期思中学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