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联手,ARCFOX能否一战成名?

来源 :汽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秋的北京,炎热渐远,也有这样一场活动汇聚了ARCFOX、华为、麦格纳这三家在新能源纯电、智能、高端制造各自领域的代表,畅谈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蓝谷麦格纳为ARCFOX品牌高端化“护航”


  自2015年起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以来,中国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展开角逐的重要试炼场,与此同时伴随着汽车四化浪潮的风起云涌,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革”。
  这是摆在新造车者眼前的机会,也是ARCFOX决心抓住的机会。



  按照Born Free生而破界的思维,ARCFOX敞开大门,先后与麦格纳、华为、博世、西门子、SK、哈曼等全球顶级供应商合作,打造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掌握的产业链。特别是在制造领域与麦格纳的合资,为ARCFOX产品高端属性打上了令人信服的印记。
  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汽车供应商,麦格纳四大产品线覆盖包括车身外饰及结构、动力及智能技术、座椅系统以及整车解决方案。
  麦格纳旗下事业部麦格纳斯太尔的专长是整车工程研发和制造,也同时为宝马、戴姆勒、捷豹路虎、丰田4个品牌中的6款重磅车型提供整车代工制造服务,业内也给予麦格纳“专注生产豪华”的美誉。
  “我们是一家出行科技公司,目前是北美大陆第一、全球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拥有逾百年的整车研发和制造经验。”麦格纳斯太尔中国区副总裁兼麦格纳卫蓝总经理黄振宇如是说道,“麦格纳和北汽新能源合作合资项目是麦格纳整车制造业务在欧洲地区以外第一个整车制造的工厂,除了对我们两家企业意义重大之外,在我们看来,对于中国汽车制造行业生态是引入一个新的业务模式的重要意义。”蓝谷麦格纳模式,开创了中国后合资时代的新合资模式,业内也戏称这是麦格纳要在制造领域“兴风作浪”。
  跟麦格纳牵手,其实是北汽为了转身投下的一注。



  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刘宇表示,“蓝谷麦格纳不仅仅要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而是要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站在全新的起点上,蓝谷麦格纳高端智造基地,也即将迎来首个产品ARCFOX αT的量产下线。


软硬兼备 携手华为布局汽车智能


  对于北汽蓝谷着力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ARCFOX来说,其品牌定位除了高端,还特别强调了智能,这一点是也是基于对行业发展形势的判断。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智能化发展将是必然,车将成为除手机外另一个重要的智能化终端。在这方面,国内大部分车企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国内互联网公司和通信企业已经实现了全球领先。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企业,在软件通讯,人工智能方面的建树毋庸置疑,本着强强联手的意愿,2018年,北汽蓝谷与华为全面深化合作,双方共同成立“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旨在 “面向下一代世界级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技术”,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前瞻产品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



  正式运行一年多以来,“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在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前瞻布局方面已经取得众多成果,全面提升北汽蓝谷电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被称为全球5G第一车的蓝谷麦格纳ARCFOXαT,正是得益于率先搭载了华为新一代MH5000 5G芯片 T-BOX,方能真正实现新一代5G智能级电动汽车出行体验,使得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智能网联方面首次领先全球行业。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 U Marketing与销售服务部副总经理王隽表示“对新生事物的响应速度和原始路径的依赖决定你进步的速度。在智能化快速发展的现在,电动车带来的绝非仅仅是动力形式的改变,而是整个汽车结构的简化,以及带来的譬如更多OTA软件的升级。”











  接入华为这样在世界领域有着强大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的企业,也让蓝谷麦格纳能够在整车智能领域能够先人一步。
  不过软件最终的载体还是硬件,如果无法做到软件与硬件的有效结合,则更高品质的汽车产品也是空中楼阁。为此,ARCFOX携手麦格纳、华为,三家共同打造了全球首个商业搭载5G技术的架构——IMC架构。具备超级拓展、超级智能、超级交互、超级进化四大特征的IMC架构将成为ARCFOX品牌在智能出行领域领先同级产品的重要支撑。
  刘宇表示“为了打造ARCFOX品牌,我们还与宁德时代共建“1800伏特创新实验室”,围绕行业痛点打造后补贴时代领先行业的高性能高安全动力电池产品”。可以说,有着华为和宁德时代两大深度合作伙伴的助力,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定位高端的ARCFOX已经瞄定了技术制高点。

写在最后


  随着技术与产品进步,原有的成长边界被打破,新四化时代,以特斯拉、蔚来的新造车实力的横刀立马,包括汽车制造商,还有对岸的消费者,都没能想到电动车发展如此之快,也没想到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传统车企被逼迫着、推动着,加快寻找新的生门。可以说,ARCFOX想要在激流勇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站稳脚跟,拿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蛋糕,还有不小的压力。
其他文献
对这部分用户来说,他们一定非常关心,这个主销区间意味着什么?这个价格到底贵不贵?未来,第六代探险者国产版又能不能成为爆款呢?探险者的机会在哪?  近几年车市遭遇寒冬,虽然SUV产品绝对销量同比下滑,但整体占比一直在上升。每年中国汽车市场都有将近千万辆SUV卖出。在这其中,7座的中大型SUV市场的份额又有多少?  从10年前汉兰达登场开始算起,经历了一家独大和百花齐放,再到2018年左右的突然遇冷,
期刊
9月26日,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极星在2020北京车展上正式宣布,将在中国全新生产基地投产极星Precept。极星品牌全球CEO托马斯·英格拉特在发布会现场表示,极星感受到用户希望看到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变化,而不是空谈,所以决定量产极星Precept。  极星Precept是今年2月作为极星品牌的未来宣言发布的一款概念车,其中“Precept”的意思为“宣言、信念”,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车,极星
期刊
作为对比,身处末尾的赛麟、博郡早已消散在无尽的深渊之中,被一汽“接盘”得以重新启动的拜腾,再次回到正轨还需大把时间。可谓是头部愈发向好,尾部坠落深渊,真正的“冰火两重天”。  在这中间也有一些车企犹如老僧坐定,令人琢磨不透,华人运通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自2017年创立以来,华人运通一直相当低调,“低调”这个词如果出现在一个人身上,那么说明这个人谦逊谨慎,但如果出现在一家企业身上,特别是一家需
期刊
理性来看,弱肉强食的时代,同级竞品缺失加上产品体验独特,是成就特斯拉这只妖股的两大核心因素。经历过燃油车数十年压迫之后,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自然不可能再度甘心落后于人。  目前看来最有可能斩断这只妖股的,当属在新能源领域奋力拼搏的比亚迪。技术执着,刀片出鞘  距离“新能源汽车引领者”这句口号第一次喊出已经将近十年。  这十年,比亚迪从未忘记自己立下的FLAG。从2008年第一台F3DM双模版诞生至
期刊
从2003年引入国内,到如今的2020年,经过近20年的耕耘,中国消费者渐渐接受了高尔夫代表的两厢车概念。  在2020年9月26日的北京车展上,我们也迎来了全新一代高尔夫(第八代)的国内首秀。全新数字高尔夫以锐利动感的造型,未来感十足的魅力成为大众展台不折不扣的焦点。  而全新一代高尔夫已全面开启预售,预售价格区间为15万至16.5万元。即日起至11月7日,定车即享预售三重礼:1)预定享“油”礼
期刊
《汽車周刊》从中获取到的一个关键词,是“专注”。  这其中,已整合到BEIJING汽车的北汽新能源与比亚迪的快速发展,一是自身技术过硬,二是政策大势所趋;长城汽车则是倾集团之力打造SUV的黄金铭牌,唯独北京越野显得比较特殊,但就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骄傲一下也无伤大雅。  本身就是小众市场,但在狭义乘用车市场遇寒的大环境下,2019年北京越野销量达成3.6万辆,同比增长34.5%。近四年,北京越野的
期刊
未来,威马汽车将以智能化为发展核心,将专业造车理念与前瞻智能科技相互结合,打造出具备万物互联(Everything Connected)的智慧汽车,最终形成“人-车-环境” 相互融合的智能科技生态圈。立足智能,开创市场  作为立足汽车智能化,打通家用商用全场景出行而来的威马家族新成员——威马EX6 Plus 6座在本次车展上正式公布了综合补贴后售价。  新车分为NEX 探索版和Pro性能版,综合补
期刊
然而,由于疫情影响导致2020年车市的不确定性,让上汽大众达成目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近期,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贾鸣镝对媒体表示,“我个人估计今年国内车市同比有10%到15%的下降,樂观的版本是下降8%到6%,但我觉得还是要稍微谨慎一点,保住发展的质量。”  贾鸣镝口中的发展质量,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大众品牌的市占率不能减少。其二,就是大众品牌的销量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近
期刊
近年来,在高科技和互联网大潮的加持下,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越来越多的超级工程让中国品牌站上世界科技創新的高点,“中国智造”更是成为了我们走向世界舞台的新名片。  站在当下,回顾汽车制造历史,虽然走过了百年岁月里程,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技术升级屈指可数。1913年,福特发明了流水线生产,让汽车制造从手工作坊迈入了大批量工厂生产的阶段,解决了产量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大众集团率先推
期刊
格力,掌握核心技术。这句广告语,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近几年中国电器企业的成长有目共睹,不仅是在国内市场形成垄断地位,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也是节节攀升。比如在空调领域,海尔做到了第一,格力的冰箱更是霸占了美国市场。  中国电器企业崛起背后的原因,正如格力的广告语所言,掌握核心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和家电行业为代表的轻工业相对应的重工业,近几年的发展虽然也赢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水平依旧和海外存在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