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匪夷所思的集体自杀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身体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它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天兵天将,突然降临。
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1985年的春天,成群结队的旅鼠浩浩荡荡地挺进挪威山区,所到之处,草木被洗劫一空,庄稼被吃得一塌糊涂,牲畜被咬伤。旅鼠成灾,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人们忧心忡忡。然而,到了4月份,这群旅鼠大军突然以日行50公里的速度直奔挪威西北海岸,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向下滚去,伤的伤,死的死,而活着的又会继续前行,沿途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旅鼠尸体。就这样,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向前,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了下去,奋力往前游,直到全军覆没。
别取一面服务人类
老鼠虽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有时还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如鼠疫、溃堤:但鼠类毕竟还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就是危害最大的家鼠、田鼠、水鼠,只要将其合理开发利用,别取一面,还是可以变害为宝。何况鼠类是个大家族,良莠不齐,利弊相间呢?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岭南人把老鼠叫“家鹿”。因老鼠繁殖力极强,一月而生,多则六七子,惠州獠民取初生闭目未有毛者,以蜜养之,以献亲贵,挟而食之,声即唧唧,谓之蜜唧,成为一种美味佳肴。
另外:鼠肉、鼠肝、鼠脑等都可剖而为药,尤其是鼠胆汁,治聋有奇效,可治三十年老聋。“有人侧卧沥胆入耳,尽胆一个,须臾汁从下耳出,初时益聋,半日乃瘥矣……”现在实验室里的小鼠,对人类健康工程的贡献,更是世人皆知了。在文化生态的档案里,鼠实在有服务于人类的一面,是诸物所不可替代的一枝独秀。
“旅鼠之谜”又一解
《美国科学周报》报道,芬兰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奥利维尔·吉尔格和艾尔卡·汉斯基,以及德国弗赖堡大学的班诺特·括斯特勒尔宣布,他们在经过长达15年的观察之后解开了旅鼠数量定期剧增及骤减的奥秘。
3位科学家称,旅鼠根本不是死于“集体自杀”,而是作为自己的4大天敌:白鼬、北极狐、雪豹和长尾贼鸥的盘中餐而死去的。过去15年,研究人员在东格陵兰岛上一处面积为75平方公里的山谷里进行了长期的数据收集工作,对那里的旅鼠以及白鼬、北极狐、雪豹和长尾贼鸥数量的增减进行了长期的跟踪。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旅鼠及其近亲鼠类的数量一旦迅速扩张,其规模可以达到原先的100倍甚至1000倍。
旅鼠数量的剧增和骤减每四年都会准时重复一次。而在整个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动物是白鼬。白鼬的特殊之处在于旅鼠是它唯一的食物来源。而北极狐、雪豹和长尾贼鸥则是“多面手”,他们只在旅鼠的数量相当多之后,才会开始吃这种小动物。
研究人员发现,当旅鼠数量开始增多时,白鼬虽然也会相应增多,但其增多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旅鼠,于是旅鼠的数目逐渐超过白鼬的捕食能力。这时候,北极狐、雪豹和长尾贼鸥就会加入捕食旅鼠的行列,直到白鼬的数量赶上了旅鼠,由于4种动物一起捕食,便造成了旅鼠的大幅减少。
文化生态中的“鼠意象”
鼠与民族文化生态的第一链接,便是作为十二生肖的首席宠物。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贼眉鼠眼的“小老鼠”,为何能捷足先登,独占鳌头?这一问题成了民俗文化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第一解读首推“活动时辰说”:王充《论衡·物势》载“子亦水也,其禽鼠也”。鼠在一天十二时辰的第一时辰——午夜子时出来活动,故十二生肖之首,要冠之以“鼠”。第二解读当推“鼠戏猫说”:鼠生性狡黠,答应与猫一起到天庭竞选生肖宠物,结果跳上牛角先行到达,戏弄了“猫大哥”,使猫名落孙山,故猫鼠便成为永远的天敌。第三解读是“足趾特异说”:一般来说。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物以稀为贵,故十二生肖,鼠推第一。笔者认为,除此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指向,这就是“师鼠制礼说”。宋代陆佃《埤雅》云,“今一种鼠,见人则交其前足而拱,谓之礼鼠”。《关尹子》云,古圣贤“师拱鼠制礼”。韩愈也说“礼鼠,拱而立者也”。相传,孔子与其弟子北上太行山,周游晋国:途经山西晋城天井关时,见一只黄鼠拱立,状似合掌作揖,孔子便知趣地感叹:此地非凡,不需礼乐教化了,连小小的老鼠都这样知礼,何况人呢?于是便回车下了太行山;故至今,此村仍叫“回车村”。既然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礼”,是“师鼠而制”的,故十二生肖之首也就非鼠莫属了。或日,《诗经·相鼠》云“相鼠有体”,《说文》曰“体,总十二属也”,鼠就顺理成章地演绎为十二生肖之首。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身体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它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天兵天将,突然降临。
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1985年的春天,成群结队的旅鼠浩浩荡荡地挺进挪威山区,所到之处,草木被洗劫一空,庄稼被吃得一塌糊涂,牲畜被咬伤。旅鼠成灾,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人们忧心忡忡。然而,到了4月份,这群旅鼠大军突然以日行50公里的速度直奔挪威西北海岸,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向下滚去,伤的伤,死的死,而活着的又会继续前行,沿途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旅鼠尸体。就这样,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向前,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了下去,奋力往前游,直到全军覆没。
别取一面服务人类
老鼠虽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有时还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如鼠疫、溃堤:但鼠类毕竟还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就是危害最大的家鼠、田鼠、水鼠,只要将其合理开发利用,别取一面,还是可以变害为宝。何况鼠类是个大家族,良莠不齐,利弊相间呢?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岭南人把老鼠叫“家鹿”。因老鼠繁殖力极强,一月而生,多则六七子,惠州獠民取初生闭目未有毛者,以蜜养之,以献亲贵,挟而食之,声即唧唧,谓之蜜唧,成为一种美味佳肴。
另外:鼠肉、鼠肝、鼠脑等都可剖而为药,尤其是鼠胆汁,治聋有奇效,可治三十年老聋。“有人侧卧沥胆入耳,尽胆一个,须臾汁从下耳出,初时益聋,半日乃瘥矣……”现在实验室里的小鼠,对人类健康工程的贡献,更是世人皆知了。在文化生态的档案里,鼠实在有服务于人类的一面,是诸物所不可替代的一枝独秀。
“旅鼠之谜”又一解
《美国科学周报》报道,芬兰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奥利维尔·吉尔格和艾尔卡·汉斯基,以及德国弗赖堡大学的班诺特·括斯特勒尔宣布,他们在经过长达15年的观察之后解开了旅鼠数量定期剧增及骤减的奥秘。
3位科学家称,旅鼠根本不是死于“集体自杀”,而是作为自己的4大天敌:白鼬、北极狐、雪豹和长尾贼鸥的盘中餐而死去的。过去15年,研究人员在东格陵兰岛上一处面积为75平方公里的山谷里进行了长期的数据收集工作,对那里的旅鼠以及白鼬、北极狐、雪豹和长尾贼鸥数量的增减进行了长期的跟踪。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旅鼠及其近亲鼠类的数量一旦迅速扩张,其规模可以达到原先的100倍甚至1000倍。
旅鼠数量的剧增和骤减每四年都会准时重复一次。而在整个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动物是白鼬。白鼬的特殊之处在于旅鼠是它唯一的食物来源。而北极狐、雪豹和长尾贼鸥则是“多面手”,他们只在旅鼠的数量相当多之后,才会开始吃这种小动物。
研究人员发现,当旅鼠数量开始增多时,白鼬虽然也会相应增多,但其增多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旅鼠,于是旅鼠的数目逐渐超过白鼬的捕食能力。这时候,北极狐、雪豹和长尾贼鸥就会加入捕食旅鼠的行列,直到白鼬的数量赶上了旅鼠,由于4种动物一起捕食,便造成了旅鼠的大幅减少。
文化生态中的“鼠意象”
鼠与民族文化生态的第一链接,便是作为十二生肖的首席宠物。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贼眉鼠眼的“小老鼠”,为何能捷足先登,独占鳌头?这一问题成了民俗文化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第一解读首推“活动时辰说”:王充《论衡·物势》载“子亦水也,其禽鼠也”。鼠在一天十二时辰的第一时辰——午夜子时出来活动,故十二生肖之首,要冠之以“鼠”。第二解读当推“鼠戏猫说”:鼠生性狡黠,答应与猫一起到天庭竞选生肖宠物,结果跳上牛角先行到达,戏弄了“猫大哥”,使猫名落孙山,故猫鼠便成为永远的天敌。第三解读是“足趾特异说”:一般来说。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物以稀为贵,故十二生肖,鼠推第一。笔者认为,除此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指向,这就是“师鼠制礼说”。宋代陆佃《埤雅》云,“今一种鼠,见人则交其前足而拱,谓之礼鼠”。《关尹子》云,古圣贤“师拱鼠制礼”。韩愈也说“礼鼠,拱而立者也”。相传,孔子与其弟子北上太行山,周游晋国:途经山西晋城天井关时,见一只黄鼠拱立,状似合掌作揖,孔子便知趣地感叹:此地非凡,不需礼乐教化了,连小小的老鼠都这样知礼,何况人呢?于是便回车下了太行山;故至今,此村仍叫“回车村”。既然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礼”,是“师鼠而制”的,故十二生肖之首也就非鼠莫属了。或日,《诗经·相鼠》云“相鼠有体”,《说文》曰“体,总十二属也”,鼠就顺理成章地演绎为十二生肖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