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家庭干预

来源 :中国中医药咨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y76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冒是以感受风邪为主所致的一种常见外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及流行感冒,临床表现主要以恶寒、发热、咳嗽、头痛、鼻塞、流涕、喷嚏、脉浮等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人统计90﹪成人每年要发病一次,老人、小儿发病次数更多。此病发生后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及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人们发病之后很少有人住院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在家进行调养。因此除采用正确的治疗外,家庭护理至观重要,正确的家庭护理可减轻病情或缩短病程以利于康复。作者就结合中医理论谈几个方面:
  1 常规护理
  1.1 保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换气。
  1.2 做好空气消毒,用醋。
  1.3 每日测体温2—4次,服发汗药后以遍身微微汗出即可,不可汗出太多,否则易伤津液。
  1.4 清淡饮食,不可食酸性食物,在中医学中味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即可使汗孔闭塞,不利于病邪外出以影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伴咳嗽者可服蜂蜜、白萝卜水以润肺止咳或降气化痰。
  2 分型护理
  2.1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发热、头身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咽痒咳嗽,鼻流清涕,痰多稀薄,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护理措施:饮食宜清淡、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在中医学中生姜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荆芥可祛风解表、透疹、止血;葱白可散寒解表、通阳;芫荽可发表透疹、芳香开胃,它们都能使汗孔张开,驱邪外出,以达到病愈的目的,故可用生姜、葱白、芫荽、荆芥、白萝卜煎汤服用以发汗散寒驱邪外出;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2.2 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护理措施:饮食宜清淡半流质饮食,多补充水分。因为这类感冒发热较高,容易伤及津液,故要多补充水分,以免脱水;在中医学中薄荷具有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而荆芥风寒、风热都可用,菊花 故可用薄荷 、菊花、荆芥煎汤内服以增强疗效;可食用当季的水果如:黄瓜、苦瓜、西瓜、绿豆汤等以清热增效;辛辣、油炸肥甘厚味易生热化火可使病情加重,故风热感冒者应忌辛辣、油炸、肥甘食品,男性戒烟、戒酒。
  3 推拿
   推拿法是依靠施术者的手法作用于人体的部位或穴位上,刺激和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祛除病邪、舒筋活络、活血祛瘀、调整气血及内脏功能的作用的一 种传统外治方法。[1]具有简便易行、行之有效、安全易学优点,故我们可用简单的推拿方法以减轻病情利于康复。
   感冒的常用推拿方法:①开天门(推攒竹):即用两大拇指指腹交替从印堂(两眉之间)向前发际推30—50次。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厘正按摩要求》:“推攒竹法:法治外感内伤均宜。医用两大指,春夏蘸水,秋冬蘸葱姜,和真麻油(芝麻油),由儿眉心,交互往上直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合用。②推坎宫:即从眉头沿眉推向眉梢30—50次。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治疗。③运太阳:用两中指按揉太阳穴30—50次。④揉耳垂后面高骨。另外,可配合捏拿双上肢前臂以辅助治疗。
  4 刮痧
   刮痧法指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单向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家可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硬币、有机玻璃扣、瓷匙、铜钱、小陶瓷酒盅等边缘光滑、易拿、易清洁消毒的用具。操作方法:用器具蘸些刮痧油或温水在(肺经所过部位)手臂内侧上缘,从肩经肘到大拇指或食指末端单向进行刮试15—20次,在所刮部位有瘀斑或痧粒出现即可,可在肘外侧(曲池穴)、腕上高骨部位(列缺穴)和食指掌骨中间(合谷穴)加强刮试。如发热可加刮中府(锁骨外侧平第一肋间隙处),大椎(低头颈部最高棘突下)。
  5 拔罐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应拔罐部位的体表,造成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拔罐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的作用,使病邪从肌表而散,故中医常用拔罐治疗感冒或养生保健。在经络方面可选大椎穴及背部脊柱两侧(脊柱与肩胛骨之间)膀胱经循行的部位,每侧布罐5---7个,留罐约15分钟左右。
  6 预防
  6.1 平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6.2 注意防寒保暖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3 在时疫流行期间,避免到人多的地方以防传染,做好室内消毒。
  6.4 家内经常通风换气。
  6.5 素体虚弱之人,可经常食用大枣、山药等增强正气,玉屏风散对体弱易感患者非常有效,可在入冬之前或定期服用以减少发病次数。
  
  
  参考文献
  [1]张云梅:中医护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4 105
  
  
  作者简介:
  闫俊英,女,(1974.6-),河南商丘,讲师,中医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
其他文献
以小鼠离体皮肤为模型,采用双室渗透扩散装置考察了微乳中不同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苦参碱经皮渗透的影响。采用HPLC法,以Kromasil NH2为色谱柱、乙腈-无水乙
【摘要】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采用血管内治疗的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男11 例,女性12例,年龄33~73岁,其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18 例,5例为未破裂动脉瘤。H-H分级:0级5例,I级3例,II级9例,III级6例;16例窄颈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再塑形联合微
【摘要】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生活习惯及营养状况的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在我县农村地区抽取3个行政村,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进行整群抽样法,采用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每日睡眠时间平均(7.82±1.68)h,睡眠不良976人,占81.3%;营养卫生良好27.08%,中度危险39.67%,营养卫生不良 33.25%。结论:农村老年人群营养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应
【摘要】 目的:探讨针药与甲钴铵注射液联合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15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给予上述联合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与甲钴铵注射液联合治疗面瘫,通过多方面发挥作用,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和恢复,显著提高了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 针药;甲钴铵注
综述了含药压敏胶骨架型透皮给药系统的生产工艺,包括溶媒挥发法、水性压敏胶涂布法和热熔涂布法。着重描述了溶媒挥发法工艺中的各个环节,如基质的制备、涂布工艺、干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