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开始在亚洲直接对日作战。这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4年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在各地的抗日游击队一直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1942年,在重庆的周恩来即与美国驻华使馆较务实的外交官范宣德、约翰·谢伟思和约翰·戴维斯等人接触,建议美国派人到延安去看看。当时统一指挥中缅印战区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也看到蒋介石政府的贪污腐败,包揽美国对华援助,甚至用美国援助的枪炮来打内战。他主张应争取与中国共产党采取联合行动,一致抗日。他的正义直言惹怒了蒋介石,蒋介石不顾大敌当前,硬让罗斯福将史迪威召回国。进入1944年,欧洲战场节节胜利,意大利向欧洲盟军投降,德国战败已成定局,美军在太平洋也给日本以重创。美国考虑到要加速日本的灭亡,要在中国沿海登陆,与中国军队一道一举击败日本侵略者。于是罗斯福总统决定排除蒋介石的一贯阻挠,向延安派遣由美国军人和外交官组成的美国军事观察组,探讨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美军观察组共18人,分两批于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飞抵延安,陆军上校包瑞德任组长。观察组人员抵延安后受到我党政军领导人和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多次亲自出面接待,叶剑英参谋长从总体上介绍我军在华北、华中、华南等15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情况。彭德怀副司令员向观察组连续作了3次报告,具体介绍华北战场。1946年冬,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撕毁国内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美国军事观察组结束近两年半的留驻使命,全部撒离延安。在此期间,也有好几位美国有关人士到延安作过短暂访问。
美军观察组派赴延安,是历史性的突破,它开创了美国官方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直接对话和合作,因此在中美关系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为纪念美国军事观察组赴延安60周年,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等单位于8月23日在北京举行纪念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黄华、爱泼斯坦,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熊光楷上将及首都学术界、外交界、新闻界等100余人出席纪念会。原美军观察组成员约翰·谢伟思的儿子罗伯特·谢伟思大使和夫人、罗伯特·希契的儿子詹姆斯·希契及他姐姐和侄儿、卡斯伯格大夫之女西尔维亚·卡斯伯格、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林恩·乔伊纳等7人应邀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纪念活动,并到延安访问。
黄华和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凌青是当年在延安直接负责接待美军观察组的两位老同志。他们在发言中回忆了当时与观察组成员的交往。黄华说:“60年过去了。历史证明,美军观察组的许多成员富有远见的建议是何等正确。”凌青说:“我作为当时参与接待和配合观察组工作的一名外语干部,对观察组在延安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至今记忆犹新。观察组成员在延安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难能可贵,他们与中方人员以及当地干部群众结成的友谊令人难忘。”熊光楷上将说:“追忆往昔,中美交往的历史表明,我国领导人历来看重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十分重视发展与美国的合作关系。”他祝愿中美两国都能继续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把握两国关系的未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美两个伟大国家一定能够继续友好合作下去,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21世纪。在延安参加接待过美军观察组的李耀宇也应邀从天津赶来参加纪念会。美国驻中国大使馆陆军副武官芮尼克少校说:“过去的事情值得回顾,希望中美关系以此为鉴,顺利地走下去,得到更好的发展。”
美军观察组成员尚健在的路易斯·琼斯、乔治·中村和野村昭,因为年迈体衰,不能前来北京参加纪念活动,但都发来了贺电。他们在来电中都提到毛泽东、周恩来等我党领导人与他们的亲切谈话,他们与延安军民的友谊和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他们对这些都有深刻的印象。路易斯·琼斯说:“被派作‘迪克西使命’的成员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们成员有不同的信仰,但都一致认为共产党人比国民党人的素质高多了。”乔治·中村说:“虽然‘迪克西使命’在二战中没有起到什么大作用,它却是中美两国真正地在一起携手合作。我为像你们这样一些学者和历史学家还记住这件事感到万分高兴。这一使命的精神将永远活在美中两国人民的心中。”野村昭说:“我1944年9月至1945年9月作为‘迪克西使命’的一名成员,那是我的‘所谓’军事生涯中的最辉煌的一页。我有机会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马海德大夫、黄华等交上朋友。这一切够使我这个小兵头脑发晕的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会上放映了上海电视台专题组专门摄制的电视片: 《往事——在中国失去的机会》。该片采访了与观察组有关的国内外有关人士。被采访的人畅谈他们对观察组的了解,谈美军观察组延安使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电视片收集的史料非常丰富,十分珍贵。
为配合纪念活动,世界知识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研究工作者卡萝尔·卡特的《延安使命》一书,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搜集了当年的100余幅珍贵的老照片,编印了一本《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60周年纪念》画册,赠送参加大会的每一个人作为纪念。
作者系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