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休闲农业集聚村发展类型、经验及启示

来源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ology_leo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郊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农业观光、农耕文化科普及农事体验等类型。成都是我国休闲农业发源地,并一直在探索创新休闲农业发展形式方式。本文在总结比较成都城郊三种不同类型休闲农业集聚村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的基础上,梳理成都城郊休闲农业集聚村发展经验,并指出城郊休闲农业村发展因地制宜是前提,多形式联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元素”投入是必要的催化剂。
  关键词: 休闲农业;集聚村;经验;启示;成都
  一、休闲农业集聚村发展历程
  (一)发展历程
  我国的休闲农业起源于“农家乐”。上世纪80年代,成都郫县农科村利用种植花卉苗木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成功探索出“农家乐”这一休闲农业模式。通过不断的功能拓展和模式创新,休闲农业已经从简单的农家餐扩展开来,逐渐形成了“农家乐”、民俗村、休闲观光园、休闲农庄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产业类型。
  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分散的小规模走向相对集中和规模扩大,一些地区的某个村庄或多个村庄联合区域逐渐形成以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形态,并对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明显带动作用。这种休闲农业集聚村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兵。
  (二)城郊休闲农业主要形式
  1.“农家乐”
  “农家乐”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購等休闲活动。“农家乐”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成都郫县农科村,已经从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发展成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等一体化服务,并向休闲度假模式演进。
  2.农业观光节庆活动
  农业观光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等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体验农业、放松心情的心理需求。近年来,各地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全力打造“樱花节”、“杨梅节”等农业观光主题节日活动,集中展示推荐当地农业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化为农民收入,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3.农事休闲体验综合性生态农场
  农耕文化科普及农事体验是指游客通过观摩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活动的方式,了解农耕生产、体验农耕文化、回归田园生活、体会乡土气息。通过这种体验式的休闲方式,不仅一些具有田园情怀的游客释放情感,而且一些父母特意带着孩子体验农活,学习传统农耕文化,游客们参与生产的农业产品也具有特殊意义。生态农场常常集中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和农耕文化科普等多功能。
  二、城郊休闲农业集聚村典型案例分析
  成都是我国休闲农业发源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都及其周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除了传统的“农家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传统文化体验、时尚创意等不同形态休闲农业全面发展。本文将以成都地区“农家乐”为主的青杠树村、以农业观光活动为主的白圣村、和以休闲体验为主综合发展的斜阳村做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三种主要类型城郊休闲农业集聚村的经验做法。
  (一)“农家乐”典型案例——青杠树村
  1.青杠树村基本情况
  青杠树村位于郫县三道叶镇东南部,成都市域快速通道沙西线贯穿全境,距成都市中心城区16公里。村域三面环水,生态优良,辖11个村民小组,932户2251人,总面积2.4平方公里。
  2012-2013年,青杠树村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成农民新居9个组团(居住集中区),其中临近城市快速路的5个组团被统一开发成“农家乐”,由农户自主经营。同时村集体引入社会资本——迈高实业成立香草湖旅游管理公司,管理经营村集体资产,并对村域公共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由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而且是距离成都市区最近的可观赏大田景观的村庄,青杠树村农家乐从2014年初有人气,到2016年异常火爆。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0余人,人均消费50元/天。农民收入得到增加,经营农家乐的农户每年纯利润10-20万元,以每户成员为4人计算,人均纯收入在2.5万元以上,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2.主要做法
  一是规划先行。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之初,青杠树村便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主导发展产业有所考虑,提出“小组微生”(小规模、组团、微田园、生态化)建设理念,在原址上建设新居,所有新居按可接待游客设计,比如楼上楼下均设有卫生间,农户可以在楼上住而在楼下经营农家乐。
  二是加强管理。青杠树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由村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管理。农户新开农家乐,须向公司申报,并按经营面积上交管理费。公司建设停车场、建设村里小道、居住组团的公共区域绿化和物业等,整个村域内井然有序,卫生干净。同时,公司还在农家乐经营区修建移动小屋,出租给个人用于经营水吧、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三是打造全村域景区,吸引更多游客。青杠树村利用县财政的两河湿地保护项目,打造香草湖、两河河岸等多处休闲景点,同时村里引入一家成都市农业创意公司打造大田景观,以粮油种植为主,实行稻田养鱼,开辟“开心农场”,用于城里人领种领养,体验农耕文化。全村域景区打造,为农家乐带来稳定客源。
  (二)农业观光典型案例——白圣村
  1.白圣村基本情况
  白圣村位于街子镇南部,毗邻街子古镇核心区。在成都,说起古镇旅游,崇州街子镇必占一席之地。街子镇位于崇州市西北22公里的群山之麓,自身资源过硬;历史古迹众多,是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驰名的“兰花之乡”、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又是S106、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中国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的汇聚之地, 10多年来,“旅游观光特色镇”的地位牢不可破。
  白圣村有种植苗木出售的传统,但近年来,由于苗木需求下降,苗木市场随之不景气。2015年,街子镇党委政府提出“全区域景区”计划,规划“一道、三轴、八区、十二品”,将白圣村樱花观光列为“十二品”之一,一方面减轻核心景区压力,破解古镇游“同质化”难题;另一方面,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016年,白圣村依托街子古镇的人气和多年种植苗木的基础,举办首届“樱花节”,打造特色农业观光活动。在樱花节期间,共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在樱花节一个月期间,百圣村提供给村民约50个免费摊位,平均每个摊位净收入可达一万元左右,提供约50个人的工作岗位,可为他们每人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
  2.主要做法
  一是依托景区,找准定位。2014年,由于苗木市场不景气,白圣村被列为街子镇当年经济发展缓慢村。2015年,在结合街子镇党委提出的“全区域景区”计划和本村现状,村支委提出开展农林结合、一三产互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计划。白圣村处于街子镇南,可以借助街子古镇成熟的游客资源,位于中国最美乡村——重庆路旁,可以通过重庆路与上元宫、1314爱情大道等街子景点串连成线。白圣村开展“樱花节”农业观光活动,既可以借助成熟景点的带动效应,又可以与之形成互补。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转型升级,办好“樱花节”,白圣村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完善,比如,利用公服资金建设成两条4米宽的道路,打通田与田之间的田埂,以利于景观打造;搭建假山,开辟水池,打造景观;建设花铺、农家乐、儿童游乐场所等,方便游客休闲娱乐。
  三是引入外力,精准发力。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白圣村拿下崇州市第四届自驾赏花节5号露营地的金钥匙,与惠丰酒店、味江味酒店、西蜀巧妹、樱花茶等商家结成合作机构,邀请四川省川剧院前来举办了2016年度“三八妇女节”文艺汇演活动等。通过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学习了经验也扩大了影响,白圣村“樱花节”一炮而红。
  (三)农事体验典型案例——斜阳村
  1.基本情况
  崇州市道明镇斜阳村位于中国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的核心区(娘娘岗附近),紧邻美丽的白塔湖景区,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阳光充足,气候宜人,空气质量高,污染小,非常适合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斜阳村境内村民们纷纷办起了生态农场、采摘园等,缘道生态农庄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农庄。
  缘道生态农庄整体流转了斜阳村5、6、8组土地共206亩,主要从事原生态农产品的种养殖和乡村休闲游接待等。目前农庄区域内运营的功能区包括:自然农耕种植区、有机堆肥区、生态养殖区、自然农耕体验区、山林野营区、餐饮接待区、书吧文化区、自助烧烤区等等。各功能区有机分布,相互协助共同发挥作用,使农场逐步成为集原生态农产品的种养和销售、生态健康的特色餐饮、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体验、农业教学和实践、乡村旅游观光和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的生态农业园。
  在缘道生态农庄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周边的农民增收效应明显。周边年轻劳动力大多数在土地流转后进城务工,余下的中老年、妇女近半数进入农庄固定务工,常年务工人员年收入达3.95万元,临时务工人员年收入达2.2万元。农庄每年餐饮接待所需的部分禽类产品按照指定的原生态养殖标准并以高于市场价格就地向当地农民收购,每年直接为当地农民创收1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农庄还开设公益性的农家集市,方便附近农民将自家产出的粮油果蔬禽蛋及民间竹编等手工艺产品向农场游客自由销售。
  2.主要做法
  一是确立高起点高品质发展思路。为确保农庄发展的稳健高效,特聘中国农大博士生导师杨富裕教授作为产业发展战略顾问,聘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教授、重庆市政府企业形象战略专家团高级专家杨仁敏作为农庄品牌战略发展顾问,联合四川农大经济管理学院将农庄作为农业教学和实践基地。整个农庄规划既科学合理,又体现了原生态。旅游休闲和文化体验项目坚持高口味和差异化,农业生产按可持续循环农业方式操作,引进国外先进的CSI农业产销理念,实行会员制服务,迎合消费市场对健康安全和特色的需求。
  二是一产三产协调发展。坚持一产和三产有机结合的原则,以一产带动三产、以三产促进一产。一产农业产出农产品除部分配送农场会员客户,其余一部分就地经标准化包装后向游客销售,一部分作为原生态的健康食材加工特色的生态健康餐饮,通过提供安全健康食品和洁净舒适环境吸引游客,为游客打造高品质的休闲服务。三产对特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是采取现代化管理营销手段。农庄坚持适度规模化和节约化经营的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建立了相关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力争做到计划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使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达到良好的状态。在营销方面,农庄通过自媒体和其他网络互动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并按季节或不定期举办如:踏青节、插秧比赛、赏花节、果蔬采摘、农耕知识比赛、收获节、电影晚会、烧烤晚会、自助露营、杀年猪过大年等等活动。高品质的内容服务加上现代化的管理营销手段,使农庄良性快速发展。
  三、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经验
  1.浓郁的休闲文化是其发展优势
  成都被喻为我国的休闲之都。据当地人体会,与同是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浙江相比,杭州等地人们休闲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而成都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成都地区休闲传统和休闲文化,造就成都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休闲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当地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客流,更为当地探索不同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提供支持。三个休闲农业集聚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根据自身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探索发展不同的休闲农业之路,并都取得成功。
  2.完善的產业基础是支撑
  成都平原被喻为“天府之国”,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以来,农田旱涝保收,物产丰富,一直以来是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达,为当地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三个典型村发展休闲农业的时间均不长,但是并不是毫无基础,完全靠自身力量发展,它们都是在高度发达的产业体系中发展起来的。青杠树村可以将土地流转给农业创意公司打造大田景观,白圣村有着苗木种植的基础,斜阳村缘道农庄的经营者从饲料销售行业转行而来,种植的水稻由经验丰富的合作社提供育秧。没有相关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这些集聚村的休闲农业不可能发展得如此之快。   3.政府的规划引导是关键
  休闲农业发展,特别是休闲农业集聚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导。自发的休闲农业,比如說1、2家农家乐,会局限在低水平和小规模。而集聚村或者高水平的休闲农业发展需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引导。休闲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协调三产与一次资源利用关系,需要协调同质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等,政府应在其中起积极作用。青杠树村在新村建设之初便将休闲产业发展规划在内,白圣村樱花公园是街子镇“全区域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规划都起了积极作用。
  (二)启示
  1.因地制宜是前提
  三个休闲农业集聚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时间都不长,均只用了两三年时间获得了社会声誉和经济效应的双丰收,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发展业态是前提条件。青杠树村利用其距离成都市区只有20公里的地理位置优势,面向大众群体,发展农家乐。成都市民只需花50元左右便可以在一户农家里吃上两餐和打一天麻将,同时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观赏田园美景。白圣村利用街子古镇成熟的游客资源,用差异化的景观吸引游客,使游客在体验古镇文化之余观赏樱花等乡村景观。斜阳村利用自身风景宜人、生态优良的自然条件,吸引注重品质的游客来此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和购买天然健康的原生态农产品。三个村庄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启示,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切不可盲目跟风。
  2.多形式联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虽然三个典型村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不是一种单纯的休闲农业形式。青杠树村以发展单家单户的“农家乐”为主,同时也引入公司打造大田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和体验式农业。白圣村以打造农业景观和节庆活动为主,同时是街子镇打造的“一道、三轴、八区、十二品”全区域景区之一,而街子镇全区域景区包括古镇游、民俗小吃村、1314爱情骑行大道等。缘道生态农场本身是一三产协同发展的综合农业生态体。三个村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互补互促。缘道生态农场是一个经营主体下的多种形式联合,青杠树村是一个村域内不同经营主体之间不同休闲农业形式的联合,而白圣村体现的是一个乡镇内不同村之间发展不同形式休闲农业,同时互相联合。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不同形式休闲农业联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不同形式休闲农业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城市元素”投入是必要的催化剂
  周其仁教授在多种场合提到,农村要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城市元素。光靠一直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是发展不好休闲农业的。缘道生态农场主曾是企业经理,并请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为其规划设计农场建筑。青杠树村请成都市一家农业创意公司为其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对整个景区采取公司化管理。白圣村在发展中积极与崇州市酒店商家开展合作,争取到崇州市第四届自驾赏花节5号露营地的金钥匙。这三个村的发展都把城市规划、城市创意、城市管理等理念引入到本村并本土化。休闲农业是第三产业,虽然离不开“农”字,但更离不开城市元素的催化作用,休闲农业要提档升级,必须用好“城市元素”。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大理洱源县西湖为规划区,详细分析了该区域的地理环境优势及资源优势,从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依据生态学、景观美学等学科理论,本着以大自然为舞台,充分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内涵,提出“构筑一个生态首位、文化为先、四季可游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理念。根据农业生态观光园的设计构思,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以现状农田和水体为“基质”,从空间形态上把西湖区域归纳为“一心,
期刊
结合农业部直属机关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实际,对新形势严格机关党的组织生活进行思考研究,认识了新形势下严格机关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分析了严格机关党的组织生活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严格机关党的组织生活的着力点和措施。
期刊
摘要:本文以农业特性为研究视角,采用农业与其他产业供给特征对比的思路,系统分析了农业特性对农业供给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及要求;研究提出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要遵循坚守底线、选准途径、创新手段、适度推进、科学评价的政策逻辑;完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的关键是去临时库存、降生产成本、提供公共产品,路径是积压库存的经济处理、粮食价格政策的完善、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公共服务的供给及相
期刊
摘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山东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批复烟台市牟平区供销社列入综改试点。本文总结了烟台市牟平区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并提出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 牟平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随后国务院批准河北、浙江、山东、广东4省启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当年6月,经山
期刊
摘要:本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上海“三农”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标发达国家和地区,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阐述了上海“三农”的定位,并就未来如何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 “三农”;定位;对策  根据上海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标2040年建成全球卓越城市的要求,上海“三农”工作必须放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一、关于上海农业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市委、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常态化,但社会治理卻日趋复杂,政民矛盾愈来愈突出,政府公信力,特别是基层政府公信力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基层政府公信力,跨越“塔西佗陷阱”是当务之急。本文以乐清海螺水泥项目为例,在乐清湾港区管委会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阐述了新时期基层政府公信力跨越“塔西佗陷阱”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基层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群众  所谓基层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被群众
期刊
2015年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綠色发展理念更是紧扣时代要求,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倍受广泛关注。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活动,是有几千年历史和厚重独特文化的古老产业,绿色发展对于农业是一场新的革命,应该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些年,各地积极宣传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有很多创新,总
期刊
农业是立国之本,安民之基,党中央对农业的发展历来都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产养殖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获得长足发展,总产量突破5000万吨,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5%,为解决我国吃鱼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增加优质动物蛋白供应、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建设,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把绿色导向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深刻认识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一)农业绿色
期刊
摘要:随着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实施,嘉兴市对蔬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全市蔬果生产中农药残留基层快速检测体系近5年运行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 键 词:蔬果生产;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体系运行;乡镇  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经营主体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蔬果生产中残留高剂量农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中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之一。当前蔬果生产中农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