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衡量艺术品价值的一般标准为依据,对当代绘画交易现状进行分析,客观指出当代绘画价格与价值的失衡,进而深入分析潜在的原因,以期找到相应的对策规避这一不平衡状态。
关键词:当代绘画;价格;价值;非价值因素
近几年,当代绘画成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一支奇葩,不仅交易总额频创新高而且单个作品出现了高价甚至天价。较高的价格体现了社会对于当代艺术品的理解和接受,对其态度由批判、排斥转为了中肯和赞扬,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但是,由于当代艺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再加上中国艺术品市場的不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当代绘画价格与价值的失衡。
1艺术品价值与价格
1.1艺术品价值衡量标准
艺术品作为创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具象表现或者是对于社会现状的态度表述,与一般商品的价值表现方式不同,它的价值性可以在多个层面体现。艺术品的精神属性似乎与商品性毫无关联,在古代,艺术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并不多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观念的不断变迁,艺术品本应束之高阁、沉潜玩味的审美对象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身份即商品。当艺术品被纳入到了商品的行列之后自然也就具有了商品的一般属性——商品的二重性,并且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也适用于艺术品,但是由于艺术品的独特性又不能完全把它当作一般商品来对待。
马克思在价值理论中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时间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艺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使用价值不是表现为具有某种物质功能,而是体现在精神和文化上,它是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另外,艺术品的创造与一般商品的生产也截然不同,它是人类生存情感的聚集式体现,是人的哲学观念、创造意识、审美思维、表现技法、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它的价值与社会必要条件、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在逻辑上并无绝对必然的因果关系。[1]综上所述,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艺术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并不科学。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对于艺术品价值的评价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只是有些相对合理的考量依据,像审美价值、文物价值、收藏价值、教育价值、装饰价值、公关价值、符号价值、历史认知价值、创新价值等都可以作为艺术品价格的价值参考要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艺术品价值的评价准则。
审美价值。艺术品首先应当是“美”的,这是美学意义上的根本要求,也是它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根本特性。艺术作品的美涵盖了多个维度的表现内容,可以是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可以是社会之美,不同的内容题材又演化出了许多表现方式,比如:以美为美、化丑为美。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不论是何种题材、何种表现方式,它最终应能够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或者是人性的感悟等。蒙克的《嚎叫》透漏出绝望者渴望曙光的呐喊,唤醒沉睡的灵魂;张晓刚的面具系列高度凝练的记录了匆匆岁月的印记。
历史认知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它是生活常态的提炼和升华,总是带着一定的生存印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可能源于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性冷暖的评判,也可能是对时事的看法、对世事变迁的态度,亦或对社会病态的拷问等不同激发因素。总体来看,他们的创作冲动总是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是一种确定人类历史、展现传统、凸现文明和存留人类记忆的定位价值。如:《清明上河图》表现我国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后世了解北宋人文风貌、社会图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一般意义上,艺术品展现的历史图景越宽,越具历史的代表性,或对文化发展越具影响,则越具价值,反之价值越小。[2]
诠释价值。这是一种学术价值,即研究和阐释艺术的发展历史、规律及现状的价值。纵观中外美术史,每一次艺术变革、每一个艺术流派的出现都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它们的珍贵一方面是其与以往的作品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不同,对同时代或后代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它们被记录在了美术史上,对人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创新价值。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是一次性的,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时空不会创作出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艺术家也不会创作出完全相同的作品,只会在风格或技法上相似。这是因为艺术创作源于艺术家独特的人生观念、生活体验、情绪触动,而且即使面对同样的事或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反映在作品上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图景。创新的价值不只体现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在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方法、艺术意境与趣味方面的创新同样重要。艺术家的创新对自我的超越更是对同时代画家的超越,创新意识指导下的作品也必然具有较高的价值。
1.2艺术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艺术品价值衡量标准的界定,有利于我们合理评价一个艺术品的价格。艺术品作为商品同样符合价值规律,同一般商品相类似,艺术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价值量的大小将会决定艺术品的价格。另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艺术品的价格会随着其价值上下波动,总体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是一条健康的发展曲线,即使失调,市场也会自动调节,如果市场不完善,那么相应的价格与价值之间就会发生较大的偏差,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中国当代绘画在价格与价值方面就出现了失衡。
2价格与价值错位
中国当代绘画的价格在短短几年内飞速的提升,交易量不断增加,个人和行业的交交易额记录不断刷新,而高价的背后却存在着与真实价值的错位。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自2003年进入一个跳跃发展的时期。以最早开辟油画雕塑专场的中国嘉德为例,2003年之前一般每场拍卖成交额不过千万,之后以每场40%、83.4%、105%的增长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6年,其成交额便在亿元徘徊不前,成交额分别比上一场下降5.7%和6.2%。[3]2007年春拍中,陈逸飞的《黄河颂》4032万元创下内地油画拍卖纪录,成为全球华人油画价格的第三高。2010年秋拍中,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以4555.31万元名列当代艺术拍卖榜首。2011年春拍期间,吴冠中的《狮子林》以1.15亿元人民币成交,荣登当时中国当代艺术成交额个人纪录榜首。 从近10年的交易数据及上述艺术作品成交价格递增现状中可以看出,当代绘画繁荣市场的形成只经过了短短几年时间。2005年以前处于低迷状态,数百万的价格已经算是高的,05年之后一路飙升,截止2010交易总量和总额虽有起伏但单个作品的价格是不断提升的,动辄千万甚者上亿。[4]与上述高速度增长、高价格成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一些优秀画作的市场乏力,后者无论从人文关怀价值、审美价值、情感愉悦价值还是美术史演进价值都未必低于当代绘画作品,在此种价值与价格的极度反差中足见当代绘画市场的非理性和泡沫化倾向。国家一级美术师冷军说“一幅作品的价值,在一两年间能以成百上千倍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我们的艺术市场还不成熟。”这种现象单凭价值标准已经无法衡量,非价值因素渗入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创新性来看,当代绘画家在成名前大胆突破传统的技法从西方绘画中汲取营养,在题材方面立足中国社会现状积极寻求突破,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风格,价值性也比较高。当以某种风格来标榜自己之后,他们就在不断的模仿自己,使得作品形异神通,缺乏了本应具有的个性。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藏家希克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评价是“大批量生产”,而目前功成名就的当代艺术家建立自己的艺术工厂,已经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艺术家出创意,由工人负责批量生产作品。从历史认知和诠释层面来看,当代绘画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当代绘画反应的是现今社会的生活,传达的是对于当下精神面貌的思考,这些内容现世的人们都有所感受和体悟,只是他们以比较高端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了,巧妙地呈现出生活的现实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一个绘画作品在学术上的价值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价格体现的,长时间的考验才是可行的。梵高的画在他生前无人问津,只买过一副作品而且价格很低,死后一段时间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3中国当代绘画价格与价值失衡原因
中国当代绘画的价格不是不可以高,只是要有一个度的限量,不能过分的偏离了价值的轨道。如果一味追求价格将会造成艺术市场的混乱,滋生价格决定论,买家和画家都以价格为作品价值的标尺,艺术创作也会走向不良的发展道路。只有找出价值标准以外的其他非价值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资本介入艺术品市场。继艺术商品化之后,艺术金融化、资本化也悄然上路,资本作為非劳动性生产的成本,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目标。从过去十年看,艺术品投资回报率大大超过了股票和房地产,艺术品市场也就成为了资本的目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货币面临加速贬值,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艺术品投资来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和增值。在此过程中不免会有一些资本泛滥地介入、人为地操作艺术品市场的运作,导致艺术品市场价格被抬高。
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成熟。虽然中国当代艺术生产的链条已经初步形成即“美术学院-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媒体-画廊-拍卖行-收藏家-美术馆”,但是与西方简单有效的模式——“评论家-媒体-收藏家”相比还存在这诸多弊端。较多机构人员的参与容易形成相互勾结的利益群体,他们不负责任的操纵者艺术品市场,试图以高价格获得高利益。比如,拍卖行凭借评论家故意的好评,借助媒体的宣传造势,私抬艺术品的价格。
当代艺术绘画的吸引力。中国传统艺术品在伦敦拍卖市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纽约也有60年以上的历史,这些价格都很高,而且存世量非常少,有些作品流入美术馆、博物馆,不再具有市场流通性。而中国当代绘画不仅量大、不乏精品而且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买家,激烈的竞买助长了价格。
国外经营机构的介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渗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当代绘画屡次参加西方美术展览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好评。当代绘画巨大的潜力吸引了大批国外收藏家、画廊、美术馆、拍卖机构的关注,与国内经营机构争抢优秀作品,不惜以高价购买。
当然,除了以上非价值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影响着当代绘画的价格,使其价值不能得到正常的反映。对于中国当代绘画价格与价值的正常回归,应当以市场自行调节为前提,以规范艺术市场制度为保障,以完善艺术品价值评价标准为路径,以审美教育和艺术道德为基底,多个机构、不同领域、全方位的虔诚沟通和通力配合来达成。
参考文献:
[1] 纪艳红.浅谈影响艺术品价格的非价值性因素[J].美术观察,1999(8):69.
[2] 徐兰生.论中国画市场营销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10):18.
[3] 李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什么?[N].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版,2007(8):12.
[4]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J].雅昌艺术网,2010(11):48-55.
[5] 于志文.书画作品的双重性——谈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价格[J].艺术市场,2004(2):116.
作者简介:李怀帅,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关键词:当代绘画;价格;价值;非价值因素
近几年,当代绘画成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一支奇葩,不仅交易总额频创新高而且单个作品出现了高价甚至天价。较高的价格体现了社会对于当代艺术品的理解和接受,对其态度由批判、排斥转为了中肯和赞扬,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但是,由于当代艺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再加上中国艺术品市場的不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当代绘画价格与价值的失衡。
1艺术品价值与价格
1.1艺术品价值衡量标准
艺术品作为创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具象表现或者是对于社会现状的态度表述,与一般商品的价值表现方式不同,它的价值性可以在多个层面体现。艺术品的精神属性似乎与商品性毫无关联,在古代,艺术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并不多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观念的不断变迁,艺术品本应束之高阁、沉潜玩味的审美对象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身份即商品。当艺术品被纳入到了商品的行列之后自然也就具有了商品的一般属性——商品的二重性,并且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也适用于艺术品,但是由于艺术品的独特性又不能完全把它当作一般商品来对待。
马克思在价值理论中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时间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艺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使用价值不是表现为具有某种物质功能,而是体现在精神和文化上,它是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另外,艺术品的创造与一般商品的生产也截然不同,它是人类生存情感的聚集式体现,是人的哲学观念、创造意识、审美思维、表现技法、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它的价值与社会必要条件、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在逻辑上并无绝对必然的因果关系。[1]综上所述,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艺术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并不科学。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对于艺术品价值的评价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只是有些相对合理的考量依据,像审美价值、文物价值、收藏价值、教育价值、装饰价值、公关价值、符号价值、历史认知价值、创新价值等都可以作为艺术品价格的价值参考要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艺术品价值的评价准则。
审美价值。艺术品首先应当是“美”的,这是美学意义上的根本要求,也是它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根本特性。艺术作品的美涵盖了多个维度的表现内容,可以是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可以是社会之美,不同的内容题材又演化出了许多表现方式,比如:以美为美、化丑为美。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不论是何种题材、何种表现方式,它最终应能够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或者是人性的感悟等。蒙克的《嚎叫》透漏出绝望者渴望曙光的呐喊,唤醒沉睡的灵魂;张晓刚的面具系列高度凝练的记录了匆匆岁月的印记。
历史认知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它是生活常态的提炼和升华,总是带着一定的生存印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可能源于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性冷暖的评判,也可能是对时事的看法、对世事变迁的态度,亦或对社会病态的拷问等不同激发因素。总体来看,他们的创作冲动总是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是一种确定人类历史、展现传统、凸现文明和存留人类记忆的定位价值。如:《清明上河图》表现我国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后世了解北宋人文风貌、社会图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一般意义上,艺术品展现的历史图景越宽,越具历史的代表性,或对文化发展越具影响,则越具价值,反之价值越小。[2]
诠释价值。这是一种学术价值,即研究和阐释艺术的发展历史、规律及现状的价值。纵观中外美术史,每一次艺术变革、每一个艺术流派的出现都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它们的珍贵一方面是其与以往的作品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不同,对同时代或后代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它们被记录在了美术史上,对人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创新价值。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是一次性的,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时空不会创作出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艺术家也不会创作出完全相同的作品,只会在风格或技法上相似。这是因为艺术创作源于艺术家独特的人生观念、生活体验、情绪触动,而且即使面对同样的事或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反映在作品上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图景。创新的价值不只体现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在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方法、艺术意境与趣味方面的创新同样重要。艺术家的创新对自我的超越更是对同时代画家的超越,创新意识指导下的作品也必然具有较高的价值。
1.2艺术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艺术品价值衡量标准的界定,有利于我们合理评价一个艺术品的价格。艺术品作为商品同样符合价值规律,同一般商品相类似,艺术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价值量的大小将会决定艺术品的价格。另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艺术品的价格会随着其价值上下波动,总体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是一条健康的发展曲线,即使失调,市场也会自动调节,如果市场不完善,那么相应的价格与价值之间就会发生较大的偏差,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中国当代绘画在价格与价值方面就出现了失衡。
2价格与价值错位
中国当代绘画的价格在短短几年内飞速的提升,交易量不断增加,个人和行业的交交易额记录不断刷新,而高价的背后却存在着与真实价值的错位。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自2003年进入一个跳跃发展的时期。以最早开辟油画雕塑专场的中国嘉德为例,2003年之前一般每场拍卖成交额不过千万,之后以每场40%、83.4%、105%的增长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6年,其成交额便在亿元徘徊不前,成交额分别比上一场下降5.7%和6.2%。[3]2007年春拍中,陈逸飞的《黄河颂》4032万元创下内地油画拍卖纪录,成为全球华人油画价格的第三高。2010年秋拍中,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以4555.31万元名列当代艺术拍卖榜首。2011年春拍期间,吴冠中的《狮子林》以1.15亿元人民币成交,荣登当时中国当代艺术成交额个人纪录榜首。 从近10年的交易数据及上述艺术作品成交价格递增现状中可以看出,当代绘画繁荣市场的形成只经过了短短几年时间。2005年以前处于低迷状态,数百万的价格已经算是高的,05年之后一路飙升,截止2010交易总量和总额虽有起伏但单个作品的价格是不断提升的,动辄千万甚者上亿。[4]与上述高速度增长、高价格成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一些优秀画作的市场乏力,后者无论从人文关怀价值、审美价值、情感愉悦价值还是美术史演进价值都未必低于当代绘画作品,在此种价值与价格的极度反差中足见当代绘画市场的非理性和泡沫化倾向。国家一级美术师冷军说“一幅作品的价值,在一两年间能以成百上千倍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我们的艺术市场还不成熟。”这种现象单凭价值标准已经无法衡量,非价值因素渗入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创新性来看,当代绘画家在成名前大胆突破传统的技法从西方绘画中汲取营养,在题材方面立足中国社会现状积极寻求突破,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风格,价值性也比较高。当以某种风格来标榜自己之后,他们就在不断的模仿自己,使得作品形异神通,缺乏了本应具有的个性。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藏家希克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评价是“大批量生产”,而目前功成名就的当代艺术家建立自己的艺术工厂,已经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艺术家出创意,由工人负责批量生产作品。从历史认知和诠释层面来看,当代绘画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当代绘画反应的是现今社会的生活,传达的是对于当下精神面貌的思考,这些内容现世的人们都有所感受和体悟,只是他们以比较高端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了,巧妙地呈现出生活的现实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一个绘画作品在学术上的价值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价格体现的,长时间的考验才是可行的。梵高的画在他生前无人问津,只买过一副作品而且价格很低,死后一段时间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3中国当代绘画价格与价值失衡原因
中国当代绘画的价格不是不可以高,只是要有一个度的限量,不能过分的偏离了价值的轨道。如果一味追求价格将会造成艺术市场的混乱,滋生价格决定论,买家和画家都以价格为作品价值的标尺,艺术创作也会走向不良的发展道路。只有找出价值标准以外的其他非价值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资本介入艺术品市场。继艺术商品化之后,艺术金融化、资本化也悄然上路,资本作為非劳动性生产的成本,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目标。从过去十年看,艺术品投资回报率大大超过了股票和房地产,艺术品市场也就成为了资本的目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货币面临加速贬值,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艺术品投资来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和增值。在此过程中不免会有一些资本泛滥地介入、人为地操作艺术品市场的运作,导致艺术品市场价格被抬高。
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成熟。虽然中国当代艺术生产的链条已经初步形成即“美术学院-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媒体-画廊-拍卖行-收藏家-美术馆”,但是与西方简单有效的模式——“评论家-媒体-收藏家”相比还存在这诸多弊端。较多机构人员的参与容易形成相互勾结的利益群体,他们不负责任的操纵者艺术品市场,试图以高价格获得高利益。比如,拍卖行凭借评论家故意的好评,借助媒体的宣传造势,私抬艺术品的价格。
当代艺术绘画的吸引力。中国传统艺术品在伦敦拍卖市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纽约也有60年以上的历史,这些价格都很高,而且存世量非常少,有些作品流入美术馆、博物馆,不再具有市场流通性。而中国当代绘画不仅量大、不乏精品而且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买家,激烈的竞买助长了价格。
国外经营机构的介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渗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当代绘画屡次参加西方美术展览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好评。当代绘画巨大的潜力吸引了大批国外收藏家、画廊、美术馆、拍卖机构的关注,与国内经营机构争抢优秀作品,不惜以高价购买。
当然,除了以上非价值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影响着当代绘画的价格,使其价值不能得到正常的反映。对于中国当代绘画价格与价值的正常回归,应当以市场自行调节为前提,以规范艺术市场制度为保障,以完善艺术品价值评价标准为路径,以审美教育和艺术道德为基底,多个机构、不同领域、全方位的虔诚沟通和通力配合来达成。
参考文献:
[1] 纪艳红.浅谈影响艺术品价格的非价值性因素[J].美术观察,1999(8):69.
[2] 徐兰生.论中国画市场营销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10):18.
[3] 李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什么?[N].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版,2007(8):12.
[4]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J].雅昌艺术网,2010(11):48-55.
[5] 于志文.书画作品的双重性——谈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价格[J].艺术市场,2004(2):116.
作者简介:李怀帅,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