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新和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春初夏的5月中旬,天山南麓的新和县天气凉爽宜人。陪同不远万里应邀前来考察的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冯玉雷在县内走了两天,对古龟兹的这块土地有了新的认识。古地新貌,我们不仅为新和的悠久历史而喝彩,更为新和在四个现代化路上取得的骄人成就而自豪。
  龟兹母亲——渭干河
  有条大河,发源于天山主峰托木尔之旁的雪山上,分成五股从天而降,在拜城走廊汇集在一起,穿过峡谷,掠过草原,蜿蜒呼啸,一去千里。她就是渭干河,龟兹的母亲河!
  她用乳汁般的河水滋润着流域内的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使这块本来干涸的土地由荒漠变成充满着生命和希望的绿洲。古代的龟兹国正是依托着她立国和繁荣,延续后代子子孙孙。千百年来,她流淌在新和县的大地上,新和县17万各族同胞在她温暖的怀抱中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从柘厥关越过大桥溯流而上,三四公里的路程沿途布满了佛教石窟,这一带的名字叫库木吐拉石窟,是宝石沙子的意思。在石窟五连洞前放眼渭干河在不远处转弯东去,形成了水流较缓的河湾,清澈的河水碧波荡漾,微风吹过生起阵阵涟漪。冯玉雷老师一边拍照一边叫好:“向往已久的渭干河,竟有如此的倩姿,可以和黄河兰州段媲美,真是想不到。”
  她的支流是发源于天山深处拜城县境内的木扎提河、卡甫斯浪河、台尔维奇河、喀拉苏河和克孜尔河。在拜城走廊汇合之后形成的渭干河,以万马奔腾之势穿越雀离山脉的崇山峻岭,九曲十八弯,在新和县跃出却勒塔格山谷,来到了库车、沙雅、新和平原。她灌溉的耕地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养育着流域100多万各族人民。这片绿洲在古代恰恰正是龟兹国的核心区域。
  历史上的渭干河,尽管滋润了绿洲,养育了人民,但它那桀骜不羁的狂野性格也给下游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灾难。每当炎热的夏季,山中积雪融化或连日降雨,河水泛滥,冲溃河堤,淹没土地,吞噬庄稼。为了抵御洪水,减少损失,下游的新和诸县牺牲巨大人力、物力组织防洪。由于洪水冲垮、破坏原来的引水设施,面对滔滔河水却无法取水灌溉,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里缺水的庄稼而发愁!
  渭干河径流量是每年32万立方米,季节径流的变化是影响利用的一大因素。春季播前水和夏季作物需水期,渭干河偏偏又是枯水期和洪水期,这种时间上的不配套,严重制约了新和、库车和沙雅的农业生产。几千年来人们世世代代在思索和寻找着有效的解决办法,可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们只能望河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经过详细的勘察论证,拨巨资在上游拜城县境内修建了集防洪、蓄水、发电、灌溉为一体,库容6亿多立方米的克孜尔水库。从此,新和县和其他两县解决了灌溉用水的季节性难题和防洪防灾的巨大压力。历史上泛滥肆虐的洪水被蓄入水库得到充分利用,解决了农业用水和枯水季节的矛盾,耕地面积得到扩大,其流域的库车、沙雅、新和、拜城都建成了国家级的优质粮棉基地县。渭干河这条昔日烈马如今被彻底驯服,按照龟兹人民的意愿向人类做出贡献!
  欣赏着库木吐拉水电站蓄水河段的粼粼碧波及电站泄水渠飞溅的浪花,不禁对历经渭干河今昔沧桑的小水电站感慨万千。这是文革后期建成的水电站,装机总量6万千瓦,六台机组,到现在已经运行了40年。上世纪90年代之前,库车、沙雅、新和三县的用电全靠这六台小机组,晚上照明,白天磨面。而现在渭干河干流上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已经达到了20万千瓦。在小电站对岸不远,矗立着一个10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厂。新和县所在的阿克苏地区的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00万千瓦。就是这样一个规模,供需之间仍然达不到平衡,缺电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正筹划着从库木吐拉水电站的上游——骆驼脖子筑坝引水,以解决流域工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让渭干河这条古老的河流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电站泻出的河水,奔腾穿越柘厥关下的古河道进入了一个总闸,然后一分为三,沿着渠道分别奔向库车、沙雅、新和三县,迈着匆匆的脚步,消失在纵横交错的渠网之中,刚才还是咆哮激越的河水,霎时化成了青翠的庄稼,挺拔的白杨,一片生机盎然的平原绿洲!
  柘厥关的兴衰
  新和县城东北部与库车县交界的却勒塔格山渭干河出口处有一个关城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夏合吐尔遗址。几个世纪当中没有人能弄清楚它的来历,直到1985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王炳华经考证,认定它就是唐书记载的龟兹国“柘厥关”。
  在阳光明媚、凉风习习的上午,偕同冯玉雷老师来到了这离县城仅15分钟车程的柘厥关遗址。它地处新和、库车两县交界的渭干河西岸,占地面积上千亩。唐时担负着守卫安西都护府和龟兹王城安全的重任,为龟兹西北方向的一个重要关城。
  与柘厥关齐名的还有库车县境内盐水沟中游、却勒塔格山深处的盐水关和库车河山口处的雀离关。它们与柘厥关一起合称为“龟兹三关”。三关的共同特点是依山扼河,牢牢控制着险要地形处的交通要道、封关锁国、抵御外敌。
  为什么三个关城均在河流出口处依山而建?这是因为那时龟兹东西数千公里的距离上,东至铁门关,西至疏勒(今喀什)和热海(今吉尔吉斯)一带的丝绸之路中道,一路上建有为数众多的报警烽燧,敌人从东西方向来入侵龟兹和都护府可很快得到警报,提前数天做好防御准备。但是居于北方的匈奴和突厥则可以沿着渭干河、盐水沟和库车河顺流而下直取龟兹王城。因此,汉军只要在北部的三条河流上设关,唐王朝的西部强敌突厥和吐蕃就难以进入这个地域,安西都护府和龟兹王城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遗址的正中,坐落着一块巍峨的石碑,碑文“唐柘厥关”四个苍劲隽秀的楷书大字出自已故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之手。关隘当年颇具规模,面积很大,不但具备兵营、烽燧、城关、过河的关桥、关桥两端的戍堡,而且在这座军城的周围还布满了民居作坊,制作各种生活、生产和军事用品以供人们的需要,俨然形成了一个以防守军事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关隘依河傍山而建。东侧渭干河刚刚摆脱了几十公里却勒塔格山的束缚和羁绊,奔腾咆哮着直冲山前平原,摧枯拉朽,气势汹涌,更凸显了此关的险要。史料记载着关城昔日的非同寻常和昌盛繁华,而现在除了一片瓦砾地带外,其余的大部分被库木吐拉水电站和穿关而过的一段公路占用。它仅有的标志就只剩下东北角8米高的一段残垣。墙体是用当地随处可取的沙砾黄土坯砌成。1300多年了,这黄土砂石墙任凭风吹雨打,顽强地挺立着,为当年的雄关树碑留芳。
  渭干河水在距离地面4米以下的河床上奔腾不息,那时的柘厥关应该有一座横跨河面高悬的木桥,行走在丝绸之路,往来于西域或欧洲的商贾驼队经过盘查排除可疑后才能放行过桥。若与敌兵交战,关隘据险而守,可以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解放后,在关隘古渡的地方架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梁,连接从吐鲁番到喀什的314国道和南疆铁路,贯穿天山南麓东西1500公里长的五六个地州。每天,不计其数的汽车和一列列火车满载着货物通过大桥,进行着繁忙的贸易交流。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建设物资源源不断地沿着古丝绸之路由内地流向各地州,以满足边疆供需。瓜果、棉花、粮食、各类金属矿产品则通过公路、铁路经过古时的柘厥关输往内地进入市场,换回西域人民所需要的货币和各类生活物品,古代丝绸之路的天堑如今变成了通途。
  盛唐的喧嚣已经远去,柘厥关,这个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城,由古时的封关锁国到现代的大交汇、大流通,不同的时代需求,发挥着截然不同的作用。
  探寻汉唐都护府
  西汉时期,中原王朝的劲敌是北方的游牧政权——匈奴。由于漠北气候寒冷恶劣,遇有灾年衣食难保。于是,匈奴经常发起南侵的战事,抵御匈奴的入侵是西汉始终不变的外患主题。这种争斗也自然延伸到了对西域的争夺上。因此,西汉两次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巩固领土和抵御匈奴。
  据史书记载,两汉的西域都护府曾数度驻设龟兹,那么它具体存在于龟兹的哪个地方?有的学者提出西域都护府设在龟兹王城(即皮朗古城),但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西域都护府就是今天新和县境内的两座汉朝时的古城遗址。
  在县政府的同志陪同下,我们来到了位于尤鲁都斯巴格镇南部的玉奇喀特和大望库木两个汉城。
  “大望库木”意即“难行的沙丘”,黄文弼先生的考察日记记述了当年的情况:
  红柳枯蒿与沙阜相杂间,大望库木即在沙阜错丛中……城墙遗址已不可见,唯见土阜高处,四周散布瓦砾甚多,小铜钱散步甚广,遗址分布区规模甚大。
  黄先生经过发掘,发现了大量两汉时期的五铢钱,汉人用的玉制配饰,玉斧、玉刀、铁簇及汉砖等古代遗物。他结合文献典籍,并依据考古学研究,遂断定此处即是《后汉书·班超传》与《梁瑾传》中所载之龟兹它乾城,至此才明确了溟灭、失落已久的东汉西域都护府的具体位置。当年威震西域、青史留名的班超就是以此为大本营,转战西域,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玉奇喀特古城有三重城墙,古文维语称其“玉奇喀特”,是个长约400米、宽约200米圆形的城池。1928年,黄文弼先生在此发掘出土了西汉末年的西域都护“李崇之印”和“汉归义羌长印”。据县上的同志介绍,王莽年间的西域都护李崇就死在此城,为祖国的统一贡献了宝贵生命。古人“印不离身,身不离印”,在战争的危急阶段,为了不使自己的印信符节落入敌人之手,死前掘坑掩埋是古人的气节和传统。据此推断,玉奇喀特古城应是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所在地。遗憾的是以前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从尤鲁都斯巴格镇到玉奇喀特乡的公路直线穿过遗址的中城,古城遭到了破坏,实在是可惜。但是古城遗址所证明的历史则是无法抹去的。
  唐在西域的主要对手是突厥、吐蕃。唐和突厥、吐蕃为争夺西域角力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龟兹留下了重要的历史痕迹。离玉奇喀特古城遗址10余公里的东南方向,在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辖区内有一处规模宏大、保护相对完好的古城——通古孜巴什古城。这个名称一种解释是维吾尔语“野猪头领”的意思,另外一种解释是“九城之首”,后说较近情理。因为维语“九”发音形似“通古孜”,而且在它的周围还有序地分布着另外八个小城。据专家考证,通古孜巴什就是唐时的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其下辖的八城均是驻军屯田的军事单位。
  通古孜巴什古城的建造规模和规划布局要比前两个汉城气派得多,档次也高得多。汉城是圆的,而唐城是方的,并且唐城墙宽3米,高6米,上面可以跑马行车,防卫能力很强。南北城门也有了马面和瓮城的布局,给人的印象完全是一个用来军事作战的戍堡。据说,上世纪70年代四周城墙还相当完好,曾经在城内关押过劳改犯,由于保护意识的薄弱和地下水位的提高,40年间坍塌严重,古迹受到较大的破坏。直到近10年来才受到重视,新和县设置机构、增加投入进行有效的保护,古城才免遭破坏。
  站在通古孜巴什古城的敌楼上眺望四周,古屯田的原野上阡陌纵横的痕迹依稀可见,在这些过去盛产军粮的良田上,如今仍然郁郁葱葱的生长着茂盛的红柳、梭梭和、姑娘草、骆驼刺等野生植物。周围的烽燧和卫星城布局井然,俨然再现了当年安西都护府的气派。可惜的是,经过1300年的风吹雨打,古城已经没有了那时的雄姿。众人正为古城的逐渐湮灭而惋惜的时候,同行的浙江某旅游公司的朱经理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该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准备投入巨资另选地址复制唐安西都护府,再现辉煌的唐城雄姿,把它呈献给世人以供观赏和游览。这是极好的一件事情。长期以来,对于湮灭已久的汉唐西域都护府,人们只知其名不见其形,如果项目能够如期建成,不论对加强祖国统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发展观光旅游事业来说,其意义是积极的,对再现和普及那段历史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这两种效果的呈现,新和县在新疆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将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
  大望库木、玉奇喀特和通古孜巴什三座古城遗址的存在,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的各族人民从古至今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这是任何反动势力和反动思潮无法颠覆和抹杀的历史客观事实,是我们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如山铁证。   屯田之地的今昔
  灌溉便利,土地肥沃,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新和自古以来就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区域。
  汉朝时它乾城周围阡陌纵横,良田千顷,已经颇具规模。粮食足以支持西域都护府的需要。到了唐朝,屯田驻军作为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重大方略确定下来,于是便在新和县和沙雅县一带大规模的实施推行。据唐代史书记载,武则天主政的长寿年间,朝廷在西域(南北疆)共布置了56屯的总规模,其中以新和为主体的龟兹就占了20屯,并且布局有序,以通古孜巴什(即安西都护府)为统领,下设八个屯垦之城。所屯之田达到了10万亩之多,可见当时的屯田规模之大。2009年,新和县获“汉唐屯田遗址吉尼斯之最”称号。
  航拍照片显示了当时的规划布局。新和县唐木托乎拉克乡南沿的广大荒漠地带依稀可以看到被废弃的土地。通古孜九城的布局也颇具章法,子城拱卫着主城,组成了一幅兵阵图案。所屯之田所产军粮,足以供应驻军所需。这就为中央政府经略西域奠定了长期驻军的基础。
  古代新和境内的农业如此发达,进入现代以后,当地的农业发展如何?是否发挥了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高效农业之路?我们一行在考察古迹的同时关注了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车辆穿行在绿荫蔽道、千里沃野上,乡间公路两旁的新疆白杨笔直地站成两排,宽阔的林带挺拔茁壮,组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抵御着风沙侵袭,保护着农田的庄稼。广袤的田野上阡陌相连,纵横交错,一行行、一块块的条田种满了棉花和粮食作物,冬小麦则是油油的,一片墨绿,空气中飘荡着沁人心脾的草香,让人感觉空气凉爽湿润。这一幅美丽的农村图景使人如行画中,心旷神怡。我们一行不禁对这龟兹故地的新和县产生了眷恋之情。
  在询问当地农业的情况时,县领导的回答令人佩服。在解放后的60多年里,县、乡、村三级90%的力量和精力全放在了三农上,“文革”时的大锅饭年代,农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人民币,一直到去年年底,农村人均收入翻了几十倍,达到了8600多元,人民生活步入小康,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好日子。现在,家家有摩托车,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抗震安居房,有些人家甚至拥有私家汽车和城里的一套商品房,农闲时进城小住时日,成了名副其实的“寓公”。
  现在新和县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7万人,耕地面积50多万亩,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占有耕地3亩多。农民用1亩地解决吃粮问题,其余的用来集中发展经济作物,换回钱来奔小康。于是县上的棉花就达到了近50万亩,产棉7万多吨,亩均达到128公斤皮棉,县上总产超过了130多万担,滴灌、化控、施肥等耕作措施基本实现自动控制,也算是世界级水平!
  从单纯种粮到集中植棉,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的种植业结构的第一次调整,这一次的调整使农民摆脱了单纯为填饱肚子而种粮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农业。但是单一的棉花经济在国际市场变化莫测的情况下,于上世纪90年代末遭到了打击,棉花滞销,价格低廉,农民收入下滑。聪明的新和人在地区的领导下,于新世纪初开展了第二波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如今该县已拥有红枣面积18万亩,核桃面积15万亩。加上苹果、葡萄、香梨等各类林果,总面积约35万亩。林果成了农民稳定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以此为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若干个上规模、上档次、为果品生产服务的果品冷储厂和果品加工厂,保证了大批量的林果业产品及时进入市场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也有效地带动了县域工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农户维吾尔人色买提正开着小四轮拖拉机在离自己住房不远的田间枣园里耕种,当听到我们一连串的询问后,他竖起大拇指连说:“亚克西!”他家四口人,夫妻俩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共有15亩地,种了5亩冬小麦和4亩核桃,剩下的种红枣。他种的红枣与其他地方的种植技术不同,实行的矮化密植,第一年播上酸枣种,第二年嫁接引进的优良大枣品种,当年挂果就有收成,第四年就进入盛果期,六年的枣园每亩纯收入0.8~1万元。至于核桃,就更省劲了,春天施肥浇水后,秋天青核桃还挂在树上转手就卖了出去,1公斤青核桃6元钱,图个省事。就这样的价格,一亩核桃园也能收入七八千元。一年下来,他家四口怎么也能净落五六万元。富裕起来的新和县农民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不论精神面貌、衣着、服饰、言谈举止、生活饮食、生产方式都已经与过去的维吾尔族老一辈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世代种粮的维吾尔族农民近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更加对国家提出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他们从思想观念、生产技术、农业经营、追赶时代的前进步伐等多个方面,已经摆脱了历史遗留的沉重包袱,迅跑在致富小康的大道上。
  站在新和县通古孜巴什古城的敌楼上从高处俯瞰,是一望无际的亘古荒原上错落有致的屯田遗迹,在古城的北边,绿色的田野和茁壮的庄稼一派生机勃勃。远迈汉唐的这块沃土,不但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同样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我们不禁对这块热土肃然起敬!
  自力更生和内地的巨大支援
  探访新和县不得不提的一大亮点是内地的支援,专业名词叫作“援疆”。要比较完整详尽地介绍好体现社会主义体制优越性的新和县援疆工作,必须对它的来龙去脉作一赘述。
  上世纪后期的1998年,中央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援疆运动。援助的主要对象是塔里木盆地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国家级贫困县也比较集中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全国10多个比较发达富裕的省市重点对口支援这四个地区,属于阿克苏地区的新和等四县被列入了河南省的援助范围。
  但是首轮援疆有一定的局限性,援助的内容主要是派遣干部帮助工作。河南省每三年选拔50多名各行各业优秀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分配到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任职,起到加强力量、更新观念、改变作风、输入活力的作用。专业技术干部则在各个专业技术岗位上对当地干部进行专业技术传帮带,期望以这种方式尽快改变以“四地州”为主体的南疆地区的贫困落后局面。   但是这种援疆方式10多年下来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毕竟南疆的情况大不同于西藏的情况。西藏人烟稀少,缺少干部,特别是汉族干部。而对于南疆来说,汉族干部比较充足:解放初期,大批部队官兵转业到地方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个师级单位遍布天山南北,从山东半岛和湖南征调大批女兵入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划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山下乡支边的知识青年,还有每年驻疆部队留疆的转业退役军人等。至上世纪末,新疆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总人口相当,占总人口的一半多,汉族干部来源充足。南疆与内地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根本原因是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条件差,底子薄,自我发展能力弱。
  在经历了2009年“7·5事件”的风波后,中央提出了“跨跃式发展,长治久安”的治疆新方略,重新调整了内地援疆的方式和内容。经济发达省份主要对口南疆,内地一个地级市对口支援南疆一个县(市),除了延续上轮干部援疆之外,更重要的是援助省份每年要拿出财政收入的0.6%~1%作为援疆的资金,以提高民生质量和当地财政的造血功能。中央的这一新决定,抓住了解决南疆贫困落后的关键,为南疆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政策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基础。新疆,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南疆,从此迎来了崭新的局面。
  浙江省在新一轮援疆中被中央安排对口援助阿克苏地区,接替了第一轮上海和河南12年的援疆工作。与新和县结成支援对子的是浙江省的丽水市。
  丽水市是浙西偏南的一个山区地级市,下辖龙泉、遂昌、景云等九县(市)。丽水是中国东部一个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十分优美的地方。在浙江来说,丽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上多数县要靠省里的补贴过日子。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有许多要做的事情。但是,中央一声令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丽水市坚决而积极地安排和实施对新和县的各项支援工作。
  我们在援疆指挥部见到了丽水市大多数援疆干部,他们分别来自各县(市)、各系统,有的是党政干部、公务员,有的是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大小不等,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20多岁。他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抛下父母子女,背井离乡,从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老家只身来到这气候干燥、风情迥异的新和县工作,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代表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和所在地的全社会,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贡献力量,这种精神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据浙江丽水市援疆指挥部介绍,按照0.6%的标准计算,浙江省每年向阿克苏地区和农一师共援助资金10亿元左右。地区八县一市、兵团一师共10个受援单位,每个县市平均资金约在1亿元左右,资金使用是严格按规划进行的,由援疆单位派出的长驻新疆援疆指挥部具体实施。资金的绝大部分都使用到了项目上,定资金、定项目、定人员,严格按照规程办事。
  浙江丽水市援建新和县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住房、就业等民生类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当地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受援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难题。民生项目建设中比重较大的是安居富民工程,丽水指挥部三年要配套资金7000多万元,这部分资金加上农民自筹、县乡补助的部分,保证了农民建房必需的资金,减轻了农户的资金压力,推动了安居富民工程的顺利实施。
  安居富民工程就是在天山南麓地震活跃带上,把农民祖祖辈辈用土坯垒起来的土房子用混凝土地基、红砖墙体、水泥钢筋圈梁、空心板房顶防震结构的新房子取而代之。工程结合老房子、老村庄改造实施。用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先规划论证,再设计遴选后集中建设。在县城西面10公里的塔石力克乡,我们实地参观了浙江援建的安居富民房。这是一户五口之家,面积80平方米的新房,砖混结构,符合抗震要求,房内宽敞而明亮,内有客厅、大小卧室、厨房、卫生间,取暖洗浴设备一应俱全,客厅摆放着时兴沙发、大衣柜,俨然就是城里人家。
  农民的新居环境整洁优美,新村中间一条水泥街道,两边民居井然排列,每户面积接近1亩,用来发展庭院经济。内有小果园、小菜地、牛羊圈、家禽养殖区等。院内则种满了各种鲜花和果树,和原来的居住条件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在新和县的丽水援疆指挥部,指挥长、新和县委副书记叶伯军同志告诉我们,这期援疆干部明年上半年就满三年了,马上就完成任务了,他们回去后市里还要选派第二批人马进驻新和县,丽水市正和新和县加紧磋商,就第二批人员的岗位提出意见,同时双方也在紧锣密鼓地抓紧编制援疆项目第二个五年计划。
  从新和县的援疆工作局部来看,2010年4月中央召开援疆座谈会之后,援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轮的援疆工作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突出了援疆的重点,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拉近了新疆各族人民和内地人民的感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作为新世纪治疆方略的一部分,它必将有力地促进“跨跃式发展,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实现。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三相可逆可控硅速调数字触发电路的原理。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可靠,精度较高,体积小。用脉冲列触发可控硅。
据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举行的“加强换届风气监督、严肃组织人事纪律情况通报会”透露,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办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1885件,有1948人
今年7月3日,沈阳市在沈北新区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优发展空间现场会”,在全市总结推广了沈北新区做优发展空间的好经验好做法。市委书记曾维在大会上向全市各部门、各
传统的耕作过程中,除草剂的施用对环境、人体健康以及其他生物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基于局部模式纹理描述符的简单有效的杂草自动分类算法。首先借助于局部二元模式(LBP)、局部的三元模式(LTP)、局部定向模式(LDP)三种广泛使用的纹理描述算子对杂草图像进行纹理编码;然后通过微观层面的纹理图案将杂草图像分类成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最后利用模板匹配和支持向量机完成了杂草的自动分类。
萨满教是柯尔克孜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是柯尔克孜民间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丰厚土壤。在柯尔克孜族的意识中,萨满教的影响十分深厚。在伊斯兰文化表层的覆盖下,自古以
全国人大常委会4月24日分别批准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引渡条约、中国和法国引渡条约。根据这两个引渡条约,缔约双方均有义务引渡一方境内的被另一方通缉的人员,以便对其进行起诉、
据报载,福建一农民捡到了一张名为林阿香的身份证,然后想办法搞到一份官员名单,再到银行开设账号,然后以“三陪小姐”口吻给官员写信要钱:“您曾跟我说过,遇到困难时会帮我的。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粮食连年丰收。1959年,由于全国粮食紧张,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提出,从当年下半年至第二年上半年,从四川调出55亿斤至60亿斤粮食。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李井泉同
本文采用多重比较的方法来展示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所不能说明的所有总体之间都有差异,以及总体之间差异的显著程度。并以此来剖析生产中某些实际问题。
患者男,2岁,足月顺产第1胎。右上腹包块伴疼痛3d于2011年11月29日人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上腹胀痛,每天4~5次,无向腰背部放射、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及血便、咳嗽、咳痰。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