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环,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对情绪进行调节,对情操进行陶冶,还能磨炼意志,发展个性等心理功能。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对音乐教育的目的、教学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挥音乐的心理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于学生的感知、审美、鉴赏能力,艺术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当代教育过于应试,而学校作为培育与输出素质人才的基地,需要注重“授之以渔”。因此,在开展音乐教育时,需要从感知、思维、技能、创编、表现这五大板块着手,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对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能增强交往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师可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像音乐兴趣小组、音乐比赛、合唱团、乐器表演团等,让学生通过音乐来更好地释放自我,还能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帮助其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音乐活动能够为师生、生生提供一个信息的载体,培养音乐思维,让学生有更多的交际体验,还能增加情感的感知,利用音乐可以结交兴趣相投的伙伴,还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1]。
(二)音乐教育可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有着较为沉重的课业负担,这使得学生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若长期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和过大的心理负担下,就会造成不良心理,容易出现多种负面情绪,若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就会出现抑郁、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自残、自杀等情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当前,音乐成为一种疗养方法,且在我们生活中,“音乐治疗”越来越“火”。因音乐类型不同,其所具有的心理调节作用也不同,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感受音乐的美,放松身心。通过欣赏、学习、感受音乐,可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缓解高强度学习造成的紧张、焦虑感。对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音乐,如乔治文斯顿的音乐、神秘园的音乐、大卫兰兹的音乐等。在祖国医学中,将角、徴、宫、商、羽,这五音称为“天五行”。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古筝具有独特的魅力。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被称为“众乐之王”。通过古筝曲目,能够发挥音乐疗养作用,来帮助人们舒神静性、颐养身心。如古筝曲《紫竹调》,就比较适合养心,而古筝曲《忆江南》,能够对抑郁情绪进行调节等。
(三)音乐教育可增加学生的适应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符合,这就使得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社会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生活学习当在,一些学生碰到问题,遇到困难后,往往心理难以承受,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走出心理的困境,不能及时找到方法去解决问题或困境,这样较差的心理素质,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利用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在聆听音乐中,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加心理的正能量,长此以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面对问题、困难,能够积极地应对,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将正能量流行音乐导入
在音乐教材中,通常都是较为经典的中外音乐,而当前学生接触更多的都是流行音乐,这也成了学生的主流音乐。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易感到枯燥和无聊,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对音乐教学的这一情况进行改变,教师需要适当延伸教材内容。比如,《生来倔强》这首歌,其旋律铿锵有力,歌词激荡人心,再加上有着热血的MV画面,全面展示了空军军人威武不屈、冲锋陷阵的形象。很受学生喜爱。教师在对《红色娘子军》这部分内容讲解后,很多学生有了疲惫的感觉,这时教师将《生来倔强》引入课堂,通过歌词、旋律,来振奋学生的精神,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冲击,更好地传播正能量,歌词当中,“逆境中站起,走过谦卑的路途,肩并肩负重前行,大国尊严不容侵犯,每寸领土不容侵占”等,不仅能够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调节其心理,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责任感,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
(二)引导学生合作,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人具有社会属性,在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社会参与”,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行强化,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2]。新时代,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较特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这样的情况,会对与他人沟通、以后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影响,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出现失衡。对此,在音乐教育当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互动。比如,在设计《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建合唱团,在各声部之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配合,来帮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学会合作,培养沟通能力,并通过音乐,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有助于帮助学生缓解交往的压力,让学生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积累交际经验,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三)开展多姿多彩的音乐活动,增强心理教育效果和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音乐教学需要注重課内外的结合,加强对课堂外音乐活动的扩大、延续、补充,使课内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为了创设开放、自主的音乐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组建音乐小组、乐器小组等,利用音乐合唱,古筝、二胡、吉他等乐器,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加强教学指导的同时,给予学生较多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还有助于调整学生的心理,发展多种能力。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教育需要予以学生更多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需要对音乐的重要性,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轻松、融洽氛围内,受到音乐的熏陶,摆脱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婷婷.核心素养视野下音乐教育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明日风尚,2019(19):2-2.
[2]王惠.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创新研究[J].新课程,2019(5):1-1.
作者简介:赵晶(1999.6-),女,汉族,河南南阳,硕士(在读),单位:西南大学,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教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于学生的感知、审美、鉴赏能力,艺术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当代教育过于应试,而学校作为培育与输出素质人才的基地,需要注重“授之以渔”。因此,在开展音乐教育时,需要从感知、思维、技能、创编、表现这五大板块着手,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对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能增强交往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师可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像音乐兴趣小组、音乐比赛、合唱团、乐器表演团等,让学生通过音乐来更好地释放自我,还能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帮助其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音乐活动能够为师生、生生提供一个信息的载体,培养音乐思维,让学生有更多的交际体验,还能增加情感的感知,利用音乐可以结交兴趣相投的伙伴,还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1]。
(二)音乐教育可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有着较为沉重的课业负担,这使得学生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若长期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和过大的心理负担下,就会造成不良心理,容易出现多种负面情绪,若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就会出现抑郁、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自残、自杀等情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当前,音乐成为一种疗养方法,且在我们生活中,“音乐治疗”越来越“火”。因音乐类型不同,其所具有的心理调节作用也不同,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感受音乐的美,放松身心。通过欣赏、学习、感受音乐,可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缓解高强度学习造成的紧张、焦虑感。对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音乐,如乔治文斯顿的音乐、神秘园的音乐、大卫兰兹的音乐等。在祖国医学中,将角、徴、宫、商、羽,这五音称为“天五行”。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古筝具有独特的魅力。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被称为“众乐之王”。通过古筝曲目,能够发挥音乐疗养作用,来帮助人们舒神静性、颐养身心。如古筝曲《紫竹调》,就比较适合养心,而古筝曲《忆江南》,能够对抑郁情绪进行调节等。
(三)音乐教育可增加学生的适应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符合,这就使得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社会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生活学习当在,一些学生碰到问题,遇到困难后,往往心理难以承受,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走出心理的困境,不能及时找到方法去解决问题或困境,这样较差的心理素质,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利用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在聆听音乐中,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加心理的正能量,长此以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面对问题、困难,能够积极地应对,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将正能量流行音乐导入
在音乐教材中,通常都是较为经典的中外音乐,而当前学生接触更多的都是流行音乐,这也成了学生的主流音乐。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易感到枯燥和无聊,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对音乐教学的这一情况进行改变,教师需要适当延伸教材内容。比如,《生来倔强》这首歌,其旋律铿锵有力,歌词激荡人心,再加上有着热血的MV画面,全面展示了空军军人威武不屈、冲锋陷阵的形象。很受学生喜爱。教师在对《红色娘子军》这部分内容讲解后,很多学生有了疲惫的感觉,这时教师将《生来倔强》引入课堂,通过歌词、旋律,来振奋学生的精神,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冲击,更好地传播正能量,歌词当中,“逆境中站起,走过谦卑的路途,肩并肩负重前行,大国尊严不容侵犯,每寸领土不容侵占”等,不仅能够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调节其心理,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责任感,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
(二)引导学生合作,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人具有社会属性,在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社会参与”,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行强化,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2]。新时代,学生的成长环境比较特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这样的情况,会对与他人沟通、以后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影响,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出现失衡。对此,在音乐教育当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互动。比如,在设计《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建合唱团,在各声部之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配合,来帮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学会合作,培养沟通能力,并通过音乐,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有助于帮助学生缓解交往的压力,让学生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积累交际经验,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三)开展多姿多彩的音乐活动,增强心理教育效果和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音乐教学需要注重課内外的结合,加强对课堂外音乐活动的扩大、延续、补充,使课内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为了创设开放、自主的音乐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组建音乐小组、乐器小组等,利用音乐合唱,古筝、二胡、吉他等乐器,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加强教学指导的同时,给予学生较多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还有助于调整学生的心理,发展多种能力。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教育需要予以学生更多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需要对音乐的重要性,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轻松、融洽氛围内,受到音乐的熏陶,摆脱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婷婷.核心素养视野下音乐教育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明日风尚,2019(19):2-2.
[2]王惠.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创新研究[J].新课程,2019(5):1-1.
作者简介:赵晶(1999.6-),女,汉族,河南南阳,硕士(在读),单位:西南大学,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