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赤子,永远的初心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雷家书》不好读,这是长久以来,根深蒂固在我脑子里的固执的判断。它不像小说那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叫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忧愁,一会儿痛楚,一会儿沉默,一会儿赞叹。它也不像散文那样,语言轻灵而富有诗意,轻轻地读过去,心里会漫上一种说不出的熨帖。它还不是诗歌那般,短小精悍,韵味深长。
  它是一本书信集。一位父亲,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间断地给远在异国求学的儿子写的书信。有什么值得看的呢?曾经,我这样不知天高地厚地怀疑。
  可是,怀疑终归只能是怀疑,该做的要做,必须做的更要做。
  《傅雷家书》选入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必读书目中,要知道,是“必读”,而不是“选读”。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惆怅,席卷而来。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不大喜欢看的书,学生十有八九,大概也觉得索然无味,自然鲜有人会主动去阅读。
  为了拆除自己心中的篱笆墙,我决定尝试“曲线阅读”的办法。在网上书店输入关键词“傅雷”,别说,还真有收获。找到了一本《傅雷传》,心中大喜,果断下单。
  “文如其人”“知人论世”。要想对《傅雷家书》产生“好感”,先要对傅雷产生“好感”。近一两年,我也曾走马观花似的读了几本人物传记。这些传记,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那些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精神智慧,都让我获益匪浅。我相信,这本《傅雷传》,也一定会让我有所获得,有所思考,有所醒悟。
  据书中记载,傅雷还不到四周岁时,在周浦镇扬洁女子中学任教的父亲被人诬告入狱,在牢中受了三个多月的折磨。等到用巨款把他保释出来,已到了痨病后期,不久就去世了。这期间,傅雷的母亲还失去了另外三个幼小的孩子,只剩下了傅雷一个孩子。孤儿寡母的日子,自此沉重开启。为了让唯一的孩子能学有所成,傅母搬了家,请了私塾。傅雷天资聪颖,但作为一个孩子,尤其是一个男孩子,淘气甚至是顽劣都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母亲对傅雷的管教异常严苛,甚至是不近人情。她曾将傅雷用包袱兜起来要扔到河里去,还曾在铜钱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点燃之后,将它贴到傅雷的肚脐眼上……
  一个母亲,用这种看来残酷、冷酷的极端方式教育着儿子。她的教育方式与手段,确是鲁莽粗暴了一些,但是,当我们听到她无比忧虑地说出“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倘若不能把他管教好,将来成为废物,那我还有什么指望呢?”心底,真的就原谅了她的一切粗暴,一切残酷。
  这种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傅雷。多年之后,做了父亲的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忏悔道:“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作为父亲的傅雷,在教育孩子上,从来不会有丝毫含糊,也从来都是铁面多于柔情。家里有客人来访,两个孩子躲在门外偷听大人们的谈话被傅雷发现,傅雷大怒,将其中一个骂哭。和儿子傅聪在饭桌上因为一个问题发生争论,傅雷一怒之下将饭碗朝儿子砸过去,砸中了儿子的鼻梁骨,留下了不能消除的疤痕。
  某种程度上,傅雷教育子女的方式,就是重蹈母亲当年教育自己的覆辙。这样的教育方式里,我们看到的,似乎就是一个冷若冰霜的,不近人情的,固执己见的,高高在上的傅雷。正如施蜇存所说:“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不禁要问,傅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傅雷家书》中找找答案。
  傅雷从儿子出国的那天起,就开始给儿子写信。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信,聊家长里短,话鸡毛蒜皮。傅雷在信中,和儿子聊美学,聊书法,聊文学,聊爱情,聊理财,聊交友,聊为人处世,聊待人接物……可以说,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跳脱了烟火凡尘,上升到了人生的理想、追求与价值上面来。十多年的通信中,傅雷反复强调给儿子的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在傅雷看来,做人是重中之重,是首要的。他用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涵养,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一字一句地叮嘱着儿子,鼓励着儿子,也时时刻刻以高标准要求着儿子,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有浩然正气的,充满爱国热情的“人”。
  在《傅雷家书》的一封封书信里,作为父亲的傅雷,更像是儿子的良師和益友,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他言辞恳切地向儿子忏悔自己曾经的错误,他真诚热烈地表达着对儿子的想念和牵挂。他和儿子讲自己年轻时爱情的“荒唐经历”,就是想告诉儿子,在爱情面前,要理智,更要专一。
  儿子在信中表露些许苦恼时,傅雷这样安慰他:“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这时的傅雷,是儿子唯一的,真诚的,最信任的听众,愿意倾听儿子的苦恼和烦闷,更愿意帮助儿子摆脱困境,消除烦恼。
  和儿子谈艺术时,傅雷这样说:“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之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   这时的傅雷,是一个博学多识的,睿智清醒的智者,他用自己最真切独到的理解,告诉儿子赤子之心的宝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祸迭起的离乱年代,家书抵万金。在衣食充足的和平年代,家书一样抵万金。傅雷的儿子傅聪只身去国外求学深造,相去万余里。没有了朝朝暮暮的陪伴,怎样才能让儿子成为更好?傅雷选择了书信。书信里,傅雷有时候也会和儿子聊些生活上的事,不过少之又少。生活的琐事,多是由妻子朱梅馥和儿子絮絮叨叨。傅雷和儿子聊的,就是关于弹琴,关于文学,关于理想,关于人生等等宏大庄重严肃的事。阅读这些内容,不得不深深地佩服傅雷。他用高度的严于律己,高度的精益求精,在文学艺术界,把自己站立成一座别人无法复制无法超越的巅峰。诗词音律,美学绘画,文学艺术,他都有所涉猎,而且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这又是多么难得!
  如果没有傅雷的博学与善思,那么也就没有《傅雷家书》今天这般厚重且丰富。如果没有傅雷的严谨自律,学贯中西,也许,我们也就不能读到令我们过目不忘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人间喜剧》。
  《傅雷传》的作者金梅说:“接着我读了傅雷译的罗曼·罗兰的《三巨人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两本书影响了我的一生,我至今仍然能够背诵罗曼·罗兰在《三巨人传》序言中那段使我灵魂震颤,终生享用不尽的诗样文句:‘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和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罢。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此时,我重复着这些闪烁着哲理光辉句子的时候,泪水又一次迷蒙了我的眼睛,我无数次被这段闪光的诗句感动着,每次背它时,都禁不住要泪花奔流。”
  罗曼·罗兰的文字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量,经由傅雷的再次打磨和擦拭,加工和创新,变成了一个个有筋骨、有血肉、有灵魂的中国汉字、中国表达。无数的读者,被这些文字感动着,激励着,影响着,熏陶着,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读《傅雷家书》,教材中给出的阅读方法是选择性阅读。一个个专题选择阅读下来,才慢慢地知道,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集,它是一位父亲苦心孤诣的教子篇,是一位父亲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位父亲——傅雷,是慈母,是严父,是伙伴,是导师,是愚公,更是赤子。
  读《傅雷家书》,读到傅雷和儿子谈细节与修养的内容时,脑子里又出现了《傅雷传》中所记录的傅雷夫妇的遗书内容。他们把所剩不多的储蓄中的一部分交给保姆,为她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备用。又拿出五十几元做他们夫妇二人火葬费之用。结束生命的前一刻,他们在地板上铺了棉被,只想著到时候椅子翻倒在地,不要因为发出的声音打扰到左邻右舍……
  他们的心里,从来都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们自己。特殊的政治环境,时代的疾风骤雨,人心的扑朔迷离,人性的不可揣测,让傅雷夫妇遭受了平生的奇耻大辱。“士可杀,不可辱”。傅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他做人的尊严被残忍地践踏在泥里的时候,他不想再做多余的任何一句解释。他只用一死,来证明自己永远的清白。
  傅雷说,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是的,他的的确确,创造了一个世界。他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和罗曼·罗兰的作品,至今都是权威译本。他的《傅雷家书》,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受益无穷。金庸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傅雷,是当之无愧的君子,是永远的赤子。他的初心,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从未有过任何改变。他的坚守,在他动荡的一生中,也从未有过任何动摇。
  《傅雷传》里,认识了一个最真实的傅雷;《傅雷家书》里,了解了一个最可爱可敬的傅雷。楼适夷说,读家书,想傅雷。这本《傅雷家书》,远不是最初认为的那样。这本《傅雷家书》,不啻于一座宝山,深挖下去,就会拥有受用一生的宝藏。
其他文献
1  这个季节,有成群结对的候鸟南来,我看得见候鸟,却看不见风。  这个季节,有无数流浪的风随着候鸟南来,鸟儿们寻找到了温暖的港湾,风却无处栖息。  2  我此刻所站立的位置,数月前还只有渔船才能站立,假如在那时我执意站立在这里,我的下场将比搁浅停滞的渔船更悲凉。大地,在季节这个魔术师的手中变得创意无限,被湖水保养了超过半年的皮肤已经裸露出来,龟裂的皮肤正渴望呼吸,这时风来了。  作为湖畔的居民,
期刊
寻 找  我在午夜时分寻找些什么,读书已经不现实了,亲人们的睡梦深邃;我们在无尽的深渊越陷越深,但生活加重了我们自身的重量  我会在今夜,与万千茁壮生长的树木对话,并从春风吹过的土地中寻找草木的宿命,用草木的情绪  我已经什么都不寻找了,现在是午夜时分,就像一个人的暮年。死神随时都会袭击孱弱的肉体,而我的大脑已经被喧哗征服过了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琐碎的事物在暗地里相互碰撞。安静已经无法救赎我。
期刊
1  “我觉得,离世应该是让人快乐的。我真不愿意再来……”在这个念头之后,卡罗试过用几个别出心裁的方式自杀,可没能成功。  那些天里,她不得不用酒精、麻醉品,用一根根的“摩根”雪茄烟来支撑下去。眩晕症、胃痛、无知觉的腿……这都是岁月用来折磨人的伎俩。  在佐坎洛的广场,在雨中的公共汽车,随处可见它们的内部,仿佛有一根根能插入身体的金属铁片(她惊恐于那场车祸)。  2  老父亲经常给她买来笔纸和画布
期刊
有一种跳蚤附在一种善于长途移居、随处栖身繁衍的家鼠毛皮间。被带菌跳蚤咬过或沾染病人排泄物的人,都可能染病。14世纪的欧洲人把这场疫疠,视作上帝对人类犯罪的严重惩罚。  这种令人恐惧莫名的疫疠随商旅自中亚细亚传到克里米亚,然后由往来的船只带至地中海沿岸,再肆虐整个欧洲大陆。疫疠流行时,正常生活立刻停顿,田地荒废,牲畜乏人照管,被放掉任其自生自灭。生还者尽快把死者埋葬,尸体重叠堆在浅穴里,或者整批倾倒
期刊
赵振元先生和他夫人张小平已经写过好几本书,而且近几本书他们都让我作序。作为友人,我们平时多有联系,但有一点很不明白:作为一名执掌一个上市公司大企业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手下万余员工,竟然还能确保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携夫人一起远行异国他乡,而且这种旅游是带着心知与思考去的旅游度假,这让我暗暗吃惊和敬佩不已!  比如我也去过伦敦、巴黎,但你让我走了一天,再记下若干并写成有字有数有符号的文章出来,我绝对做不到
期刊
春 天  春天,诗人们相继走散,留下一株佝偻的向日葵,用它最后的一点点力气,轻声诉说着大地的疼痛。  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代!破碎的花朵在枝头绽放。是谁劫走太阳最后的色彩?我先天口吃,说不出理想的由来和未来的走向。而春日午后,趁着酒兴,独坐在门前的一块大石头上,我尝试着大声读出这样的诗句——  “时间的蛛网,大地的星星/麦地里,金色的波浪狂奔/母亲的眼睛,已经被人挖走……”  屋顶破旧,檐下草木荒疏,
期刊
比喻和意义  要跳河的女孩在桥上看见水中的自己  月光不多了 ,她晃了晃自己  像甩了一下手中的钢笔  但她不喜欢这个比喻,又晃了一下  像一根手指,她还是  不喜欢这个比喻,再晃一下  像鱼漂有了动静  她有点喜欢了,再晃一下  再晃一下,但河里没有鱼  要跳河的女孩看着水中的自己  桥没有意义,活着没有意义  只有扑通一声跳下去,是唯一的意义  跳下去也没有意义,要跳河的  女孩,在桥上坐了一
期刊
在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里,平儿一出场,就被亮明了身份:周瑞家的带着刘姥姥“先找着了凤姐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平儿的。”平儿是王熙凤的四个陪嫁丫环之一,也是凤姐的心腹,贾琏的侍妾。  平儿的容貌,书中没有直接描写,但从他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的出众。第六回中,“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第三十九回,“李纨揽着他(平儿)笑道:‘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
期刊
悲观主义的瓦,覆盖神衹的眼睛  檐下有风穿墙而去  香火明灭,诵经声含混不清  蒲团拧结命运的真假与虚实  不绝如缕的清澈与混沌  风尘仆仆的人,灵魂栖居?  虔诚的朝拜,藏着不为人知的欲  缭草的无奈与惊喜,桃枝乱颤的瘾  三生三世的貪嗔痴  华丽的僧袍,包裹度化的一切  几分是明媚?几分是真实?  神明白,佛明白。  只是,神佛皆含笑不语!
期刊
就在这一日的上午,我遇见了冬青树,与杂文学会文友们的书峰锦锋村采风行之中。  于我的性格,我更想把她比作一位女子;确切地说,是比作一位傾国倾城的女子。她确实很美,与往常俗见的那些笔直、粗壮大树,完全是不同的风格。她的气质里有着独特的雅致,且不容许您有质疑与窃笑。  她有二十余米之高,树干青灰色,树皮如抹上了润肤霜般的光滑;在数十米处再开出几支分杈,微微向后倾斜生长,如同一位纤柔、优雅的美人,以蓝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