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指出:为了实现这种变革,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建设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大学校园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1]。建设绿色大学、开展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对大学的呼唤。
一、建设绿色大学是丰富我院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绿色大学”的深刻内涵
绿色大学理论是基于20世纪末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误区、在行为上的失范引发的传统工业社会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就是转变人与自然关系的信念、态度和规范,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绿色”浪潮扩展了传统环境教育的范围,积极创建“绿色大学”,开展“绿色教育”是顺应生态环境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绿色大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在中国,清华大学首次使用“绿色大学”概念,并于1998年正式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目标。同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复了清华大学关于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的报告,揭开了中国创建绿色大学、开展绿色教育的序幕。在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研讨会上,时任校长王大中阐明了建设“绿色大学”的构想: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使清华大学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
(三)建设“绿色大学”的现实积极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科学文明的传播者,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观念是其基础素质教育和道德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成分。在高校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通过实践增强他们的环境道德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让他们成为传播绿色的使者,将绿色环保意识带入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这是大学教育不容推卸的职责。
二、“绿色大学”建设模式的设想
建设“绿色校园”的任务必须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绿色教育”
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就是转变人与自然关系的信念、态度和规范,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
1.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活动等。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环境社会学》、《环境教育学》等环境类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开出一批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选修课。从而将环境教育从第二课堂走进第一课堂,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评估和处理有关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2.广泛开展学生“绿色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和环境科研、调研活动。大力支持学生环保协会活动和“绿色教育”课外实践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面向社会开展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将绿色的种子播撒到人们的心中,为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作贡献。
3.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环保岗位培训”服务。
(二)“绿色科研”
1.由高校相关部门牵头,鼓励教师在从事化工生产研究工作时,考虑环境因素,开创绿色项目。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发挥综合学科优势,研究与开发一批符合清洁生产原理的新工艺、新技术,减少物耗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化工行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将“绿色科研”意识贯穿到研究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将是否造成环境污染作为立项的一个前提条件,对可能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项目,即使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也不承担或不参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项目完成后进行“绿色评价”,并作为成果鉴定、报奖的一个评定条件。
(三)“绿色校园”
1.建设“绿色校园”,就是建设一个清洁优美、生態良性循环、布局合理、环境宜人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绿色校园环境。“绿色校园”具有教育和示范的双重作用。在其中应到处可以感受到学校事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氛围,使全校师生员工及杜区群众在这种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当他们离开学校时,就像绿色的种子,撒向全国各地和各个行业,在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中起到骨干和中坚作用。
2.由学校相关部门共同考虑绿色校园硬件建设工程,包括:绿化美化工程、环境卫生整治、污染控制等方面。
3.提倡每个师生成员都应承担相关的责任,从校园环境中的节水、节电、废物分类回收、食堂、宿舍、厕所、废水处理、课间噪声控制、植物认知与保护等方面入手,进行自我约束和改进。
我们要在全院师生员工中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履行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尽快整合全院力量,制定“绿色大学”建设的整体方案,确定各子项目及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制定“绿色大学”评价指标和方法,正确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作为我院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份特殊答卷,向党和国家献礼。
参考文献:
[1]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1-4.
[2]刘猛等.国内外“绿色”大学简介[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4):37-40.
[3]史兆光等.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绿色大学”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08,(2):24-25,29.
[4]张玉林.生态文明传播——现代环境宣传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一、建设绿色大学是丰富我院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绿色大学”的深刻内涵
绿色大学理论是基于20世纪末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环境问题的本质在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误区、在行为上的失范引发的传统工业社会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就是转变人与自然关系的信念、态度和规范,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绿色”浪潮扩展了传统环境教育的范围,积极创建“绿色大学”,开展“绿色教育”是顺应生态环境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绿色大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在中国,清华大学首次使用“绿色大学”概念,并于1998年正式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目标。同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复了清华大学关于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的报告,揭开了中国创建绿色大学、开展绿色教育的序幕。在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研讨会上,时任校长王大中阐明了建设“绿色大学”的构想: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使清华大学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
(三)建设“绿色大学”的现实积极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科学文明的传播者,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观念是其基础素质教育和道德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成分。在高校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通过实践增强他们的环境道德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让他们成为传播绿色的使者,将绿色环保意识带入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这是大学教育不容推卸的职责。
二、“绿色大学”建设模式的设想
建设“绿色校园”的任务必须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绿色教育”
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就是转变人与自然关系的信念、态度和规范,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
1.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活动等。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环境社会学》、《环境教育学》等环境类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开出一批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选修课。从而将环境教育从第二课堂走进第一课堂,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评估和处理有关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2.广泛开展学生“绿色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和环境科研、调研活动。大力支持学生环保协会活动和“绿色教育”课外实践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面向社会开展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将绿色的种子播撒到人们的心中,为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作贡献。
3.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环保岗位培训”服务。
(二)“绿色科研”
1.由高校相关部门牵头,鼓励教师在从事化工生产研究工作时,考虑环境因素,开创绿色项目。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发挥综合学科优势,研究与开发一批符合清洁生产原理的新工艺、新技术,减少物耗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化工行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将“绿色科研”意识贯穿到研究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将是否造成环境污染作为立项的一个前提条件,对可能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项目,即使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也不承担或不参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项目完成后进行“绿色评价”,并作为成果鉴定、报奖的一个评定条件。
(三)“绿色校园”
1.建设“绿色校园”,就是建设一个清洁优美、生態良性循环、布局合理、环境宜人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绿色校园环境。“绿色校园”具有教育和示范的双重作用。在其中应到处可以感受到学校事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氛围,使全校师生员工及杜区群众在这种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当他们离开学校时,就像绿色的种子,撒向全国各地和各个行业,在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中起到骨干和中坚作用。
2.由学校相关部门共同考虑绿色校园硬件建设工程,包括:绿化美化工程、环境卫生整治、污染控制等方面。
3.提倡每个师生成员都应承担相关的责任,从校园环境中的节水、节电、废物分类回收、食堂、宿舍、厕所、废水处理、课间噪声控制、植物认知与保护等方面入手,进行自我约束和改进。
我们要在全院师生员工中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履行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尽快整合全院力量,制定“绿色大学”建设的整体方案,确定各子项目及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制定“绿色大学”评价指标和方法,正确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作为我院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份特殊答卷,向党和国家献礼。
参考文献:
[1]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1-4.
[2]刘猛等.国内外“绿色”大学简介[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4):37-40.
[3]史兆光等.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绿色大学”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08,(2):24-25,29.
[4]张玉林.生态文明传播——现代环境宣传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