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构造地貌定量化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35次 | 上传用户:NobelH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10年,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写为LiDAR)技术凭借其能够精确、快速地获取地面三维数据的技术特点已在众多行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该技术集成了GPS、IMU、激光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其中主动传感系统(激光扫描仪)利用返回的脉冲可获取探测目标高精度的距离、坡度、粗糙度和反射率等信息,而被动光电成像设备(航空摄影相机)则可获取探测目标的数字成像信息。上述数据经后续处理可生成三维激光点云,并最终得到沿整个扫描条带的地面点三维空间坐标与真彩色图像。
其他文献
利用2009-2013时段的GPS速度场数据,基于块体运动模型和GPS剖面研究了新疆北天山地区盆山交界构造带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均匀应变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天山块体整体运动特性;刚
近年来,随着宽频带地震仪及数字化重力仪、倾斜仪在全国的广泛布设,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宽频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能观测到一种连续的地震动信号.国内较早的工作主要将
近十年来,震动图(ShakeMaps)在破坏性地震之后的地震应急决策、地震救援和救灾、震后灾害损失评估、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基于以往地震中获取的强震
基于多尺度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提取甘肃东南部水氡观测资料异常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984年1月~2013年7月,甘肃东南部4个台站共出现28次小波函数异常,其中22次前兆异常很好地对应
2015年2月,福建省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在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四层应急指挥中心召开。省地震学会金星理事长,省工程咨询中心副主任詹晨辉副理事长,省国土资源厅、
玉溪及邻区M≥6地震主要分布在小江断裂带与楚雄—建水断裂带交界处,该区域从1500年以来共发生M≥6地震18组20次。通过解剖这些强震和大震前5级以上地震孕震和发震过程得知:当玉溪及邻区发生M≥6地震前,小江带北段的鲁甸、会泽、东川、寻甸等地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均发震时间为14年6个月;或楚雄—建水断裂带北部的剑川、洱源、南涧、南华等也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均为13年5个月。仅有1761年5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特大地震发生后,经专家会商一致认为:(1)太平洋板块的推挤作用明显增强,该地震的发生从长期来看将加剧东北地区发生较大地震的危险性。(2)受此地震影响,东北深震近期可能会出现活跃。果然不到2个月,于2011年5月10日在吉林珲春发生了6.1级深震,一年半后于2013年1月23日辽宁灯塔发生5.1级浅震,2013年4月22日在辽蒙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8.0级特大地震引起了国际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地震发生后,综合已有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与形变测量资料,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刚性块体挤
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是当今国际上地壳岩石应变相对测量的主流方法,由于应变需在岩石、水泥和仪器钢筒等3层介质中传递,故与无孔岩石不同,观测系统存在附加应变场,测得的面应
断层首波是在断裂带两侧介质的地震波速度存在差异,在地震波速度较慢一侧的台站可记录到比直达体波优先到达的初至波。目前,断层首波主要在板块边界附近的断裂带观测到,但没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