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新征程

来源 :中国西部·经济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x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将注定是红原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丰收年、祥和年。
  与新疆广汇能源、科创、新希望等大企业成功“牵手”;红原牦牛乳粉出口到香港;隆重举行成都红原商会成立大会,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亲笔为红原商会题匾并发来贺电;端午小长假接待游客23265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27万元,同比增长均为32%……
  作为阿坝州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高寒牧区县,红原是如何追求“先发效应”、发挥“后发优势”,从潜力领域和比较优势中实现超常规发展的?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红原——向着全面小康新征程前进的红原。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红原县深入开展“认识红原、熟悉红原、热爱红原、建设红原”调查研究活动,深刻领会省委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
  谈到红原发展,红原县委副书记、县长嘉央罗萨信心百倍,如数家珍:加快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提升改造,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积极构建“一心、一体、一港、两门户、六魅力”的城镇体系;做大做强牦牛乳产业,建设新希望集团牦牛综合加工区和科创集团红原中藏医药产业园;加快县博物馆前期工作,打造“格萨尔王营盘”和日干乔、月亮湾、措琼海、花海等景区景点,筹建县旅游协会和文化旅游公司,打造以红原机场为辐射的黄河大草原马背文化旅游区;推进签约项目落地,巩固援建项目成果,扩大合作共赢空间,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2012年,红原被四川省委、省政府作为全省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给予重点扶持,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优良县、阿坝州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
  发展现代畜牧业保护生态平衡
  红原是国家农业部畜牧业司联系点,有天然草场1164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91.8%。其中,可利用草场1120万亩,畜牧业是支柱产业。在安曲乡哈拉玛村实施现代畜牧业草畜平衡试点建设项目,探索高寒牧区在全定居条件下“以人定畜和以草定畜相结合”的模式。扶持发展瓦切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茸日玛绵羊养殖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吸收社员1350户,辐射带动农牧户4100户,带动户均增收800元以上。设立牦牛冻精改良点42处,形成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与改良网络体系。建成乡镇兽防站11个、牲畜防疫巷道圈161个和标准化钢架砖混结构暖棚553个。
  2002年8月,江茸乡茸日玛村村支书门理带头建设“希望之光”家庭牧场,积累了成功经验。2010年6月,茸日玛村绵羊养殖合作社成立,门理出任社长。政府出资250万元,建立现代化暖棚、冻库、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56户社员按照绵羊折资入股的方式参加合作社。合作社坚持人工养殖为主,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方式,将购入的优质绵羊进行编号、分类,实行集中饲养补饲;适时更新绵羊品种,保证羊群的数量和质量。合作社的科学化、规模化发展,让社员们尝到了甜头。社员瓜汤兴奋地说:“我家里有200多只羊,以前自己养,一年能挣四五万元,2012年我用20只羊入股合作社后,今年底就能收益一万多元,以后还会越来越多。”
  目前合作社拥有绵羊1000多只,固定资产增加200万元,社员年增收1万元。一条条平坦的村道贯通全村,错落有致的房子整洁干净,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走出了一条“党支部+牧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为壮大集体经济、消除村级政权“空心化”树立了典范。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2013年,红原启动了全省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做强绿色加工业突出低碳环保
  坚定不移走低碳、绿色、环保的工业发展路子,启动阿坝牦牛破产重整,红原乳业“起死回生”迈出坚实步伐,2012年牧民交奶153万公斤,全部兑现奶款577万元,售奶户户均增收6000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027万元,增长41.4%。
  “过去产奶季节一家人每天都很忙碌,一大早起床挤牦牛奶、熬煮牛奶、分离奶油、制作奶渣,每天忙个七八个小时才能松口气。但今年这种忙碌的生活改变了。”今年6月19日,桑东甲一家挤完牦牛奶,不到十分钟,就把5桶鲜奶送到了离自家牧场仅6公里的移动收奶站,检验、过秤、收钱,一天的收入便稳当轻松地进了腰包。
  改变这种生活方式的是集冷却、收奶、验收为一体的国内最先进的移动收奶平台。据红原牦牛乳业公司总经理谢剑介绍,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夏季有的远牧点距离公路70公里,隔着河流和沼泽地。今年该公司在原有23台移动式收奶平台的基础上,斥资新购置30台全新的移动式收奶平台,部署在全县10个牧业乡镇和阿坝县贾洛乡、若尔盖县唐克镇,保证奶站在两小时内加工处理牛奶,破解了公司收不到鲜奶、牧民有鲜奶卖不出去的尴尬局面。
  做大文化旅游业促进群众增收
  红原县委推动文化与旅游交融互动,发展红色旅游、自驾旅游、牧家旅游,以旅游业带动农牧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建成刷经寺镇三家寨村、安曲乡下哈拉玛村、邛溪镇热坤村、瓦切乡唐日村、麦洼乡滚塘村、色地乡日西村等7个旅游精品村寨,以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为依托,建立健全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景区道路、标识标牌等设施,集中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建成日干乔湿地和月亮湾生态栈道,建设热坤村、下哈拉玛村自驾游营地和11家牧家乐、130家藏式家庭旅馆,与内地5家旅行社签订定向旅游项目协议,初步形成“牧户+协会+旅行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阿坝州红原草原原始区,我们发现了一片花海,大约上万亩!开得好艳好美!”2012年6月在某知名网站,一个名叫“多来A梦的多米”网友发帖惊呼。一时之间,“红原”“花海”“世外桃源”成为该网站最惹火词语,引来数百人跟帖,被游客称为“最美的草原幸福花海”。
  壤口乡人民政府乡长罗宏介绍,壤口幸福花海坐落于著名的长江黄河分水岭山麓,距离县城73公里、省道209线374牧民定居点10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有醒目标识牌,各类小型车辆均可通行。每年6月上旬至8月上旬,方圆30000亩的这片草原,姹紫嫣红的花儿犹如海洋般波澜起伏,与湛蓝的天空、高耸的雪峰、空旷的草原相互辉映。赏花朵、骑骏马、玩滑翔、赛汽车,看日出、照夕阳、宿帐篷、数星星,拍婚纱、跳锅庄、听弹唱、讲传奇,吃手抓肉、喝天然酸奶、钓野生鱼类、与藏族美女合影……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国边疆民族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政治影响尤为惨痛,这不仅严重阻碍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也严重威胁了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