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报考ABC

来源 :高校招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9年的高考还没拉开序幕的时候,香港的一些高校就已经向内地优秀的学生抛出了橄榄枝。在香港念书有着视野较广阔、教学理念较先进的优势,而且港校对特别优秀的考生还提供丰厚的奖学金,这些着实打动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心。那么,现在起,你又该做哪些准备?
  
  A 招生形式须分清
  香港高校招收内地本科生始于1998年。目前,香港招收内地自费本科生(全日制)的院校有12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港校在内地本科生招生主要有两种形式:
  1.考生参加高考,在提前批录取,不需要参加面试。目前,只有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列入提前批录取,且面向25个省(区市)招生。
  因为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随高考志愿填报,所以两校将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择优而录。考生只须按统招选填高校志愿一般程序报考,不须另行向学校报名,更不须参加面试。考生在填报两校的同时,亦可填报其他本科一批的内地重点高校。若考生未被两校录取,则不影响本一批的录取。
  2.考生参加高考,学校参考高考成绩,有其独立的报名程序,且独立招生。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等院校实行这样的招生形式。
  以香港大学为例,程序如下——
  2009年,香港大学在25个省(区市)招生,计划预计招生名额为250至300个(各省市不设名额上限,择优录取)。申请的办法是:用网上申请系统或以书面方式递交申请表格。其中,书面申请截止日期为2009年4月30日。网上申请截止日期为2009年6月15日。考生需要填申请表格(须以英文填写),交纳申请费(港币450元,逾期报名申请费为港币550元),高考成绩(于高考发榜后立即将其成绩以传真方式或网上填报通知本校)。面试安排及申请结果将在2009年6月中旬于中国事务处(http://www.hku.hk/mainland)公布。2009年6月底至7月初,也就是高考后,学校在一些城市安排面试,7月初至中旬宣布录取名单。
  
  B报考细节看过来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招生,各校在具体细节上大有不同,尤其是第二种形式的独立招生。大致上可以归纳一下几点:
  1. 高考成绩与英语成绩
  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要求,考生高考成绩应达所属省(区市)一本线,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英语成绩须达120分或以上(以150分为满分计算)。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奖学金基础班则须达130分或以上。据了解,2008年,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学生英语成绩平均分达133分。
  香港理工大学则要求,在学术方面,申请人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所属省(区市)一本线或以上,及英文科取得良好成绩,方会获考虑其入学申请。申请人如在其他学术领域有出色的表现(例如:在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获一等奖),理大亦会在甄选时作适当加分。
  香港浸会大学提出,考生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其所属省(区市)一本线或以上才有资格参加面试。考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最少取得110分,获奖学金的同学则须达到120分或以上。
  当然,也有港校要求考生的高考成绩达到二本线或以上的,如香港树仁大学。
  2.面试
  除了列入提前批录取的高校外,大多数港校都会组织面试,而且面试安排在高考后。对于很多港校来说,高考成绩虽然是很重要的标准,但最终决定录取的,还是考生的综合表现。其中,面试环节至关重要。有学校表示,不参加国内的统招,是因为学校不想放弃面试这个环节。因为学校需要的是除了能考高分外,还有表达、应变、统筹等各方面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通过面试这个环节来考查学生。
  不同于内地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港校面试主要以英语交谈为主,部分面试教授或辅以普通话与考生交谈。面试题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话题,如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的利与弊?对香港电影事业和唱片事业的看法?也有一些敏感的话题,如你怎么看待婚前同居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家长,你18岁的孩子要与人婚前同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面试主要考查学生能不能准确理解题目,回答问题是否有逻辑性。有的考生英语表达不是很流利,但是观点新颖,言之有物,也可能被录取。注意,英语面试不是考查英语对话,英语只是老师观察你的逻辑思维、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一座桥梁而已。另外,考官也会考查考生谈吐中表现出的风度,考查考生是否在展现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
  针对面试,考生不妨提前做一些准备,如准备一段漂亮的自我介绍;熟悉学校的资料,深入了解报读专业的各方面数据和消息;思考自己报读专业的原因;上网搜索学校历届面试的题目。如果时间充裕的话,也要了解最近比较热门的时事话题。面试的时候说话声音切忌太小,要确保面试官能清楚听见。即使遇到没有准备过的或者比较复杂的题目,也不要慌张,即使心里紧张也要面带笑容,表现出自信的一面,从容作答。
  3.入校第一年
  一种是第一年通识教育。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以至亚洲惟一采用书院制的高等学府。学生入校分配到四所书院其中之一,由书院提供通识教育、学生宿舍、文娱康乐设施、辅导服务等。学生入校第一年不细分专业,而是分设文、理、工、商四个学科门类。学生于入学时在其所属基础班下的相关学院中选定拟作主修的专业。除个别有名额限制,学生须按第一年成绩经遴选后始能入读的专业外,学生于第一学年开始修习所选择专业的基础科目,以及其他通识、语文等课程。
  虽然香港城市大学不是采用书院制,但有些做法跟香港中文大学颇为相似。该校鉴于中港两地学制有异(香港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一般为三/四年制),所有内地高中毕业生获录取入学后,必须先修读为期一年的大学本科基础年课程。基础年课程不分专业,学生在基础年课程第二个学期,按所属学院辖下学系及专业(课程)的要求和学生意向选择课程。第一年的本科基础年课程,是专门为内地高中毕业同学所开办的。顺利完成本科基础年课程的同学,可在第二年升读本科学士学位课程一年级,跟其他本地及海外同学一起上课。
  另一种是第一年委培教育。如香港大学安排所有新生在内地高校学习一年,相当于在内地高校委培。港大会按照考生的户籍或学籍所在地安排委培学校,委培院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学生在委培学校将修读与港大录取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
  之所以港大安排内地学生先在内地委托培养一年,一是考虑优势互补。学校认为,内地学生在内地高等院校的学习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内地的最新动态,在来港后结合香港的本地文化,建立港大内地生独特的优越性;二是适应过渡。内地学生面对从高中到大学以及从内地到香港的双重转折,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适应,而一年的委托培养,正是要让学生培养一个独立自强的人格,并在和同学的实际交往中建立友谊,互助互爱,为来港做好准备;三是衔接学制差异。从实际的学制来说,香港的七年中学、三年大学的学制与内地不同,为了衔接两地学制上的差异,一年的委托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4.奖学金及学费
  丰厚的奖学金是港校吸引内地考生报考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该校将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基础班”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以及每年4万5港元的住宿及生活资助。值得注意的是,“奖学金基础班”只录取以香港中文大学为第一院校志愿,并以“奖学金基础班”为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考生高考成绩须达到“特别”标准,即(以750分为标准高考满分计算,理工类及综合类考生须达630分或以上,文史类考生须达600分或以上)。
  报考港校,一个很重要的准备就是学费了。据了解,关于内地本科生的学费,香港特区政府有关规定是最低6万元每学年。而培养一名本科生的平均成本约为20万港币,有的专业比如医学,甚至达到100万元港币。举两个例子,香港中文大学提出,该校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8万港元,住宿费约8000港元,其他杂费、生活费每年约需3万5港元;香港大学提出,内地大学委培学习的费用为3万元人民币(住宿费及其他杂费另算),非本地生的学费为每年10万元港币,住宿费和生活费另计(约每年5万元港币)。
  曾有报道,2006年,湖北省考生金某拿到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由于没有奖学金,尽管亲友愿意力挺她读港大,但为了不让全家人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金某最终放弃入港求学,转而进了浙江大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虽然港校都设有多种奖学金,但是能拿到全额奖学金的毕竟是很小一部分的考生,绝大多数考生需要自费。自费生入读后虽然可申请各类奖助学金,但竞争非常大,金额由每项数百港元至数万港元不等,不宜在此方面有过大期望,应确保有足够资金应付4年学费及生活开支,以免影响学业。哪怕是拿到奖学金的学生,经济上也要有所准备。万一学业上达不到良好的要求,奖学金就有可能停发,压力也不小。
  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也要算一算是否可以负担赴港学习的费用,校方也不鼓励借贷来读书。那么,家庭经济支付能力不强的学生特别需要谨慎报考。
  
  C三“思”而后报
  什么样的考生适合报考港校?很多人往往觉得只要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家庭经济条件好,就可放心大胆地报考港校,其实不然。
  1.考生应有“才”,要有足够的适应能力。不可否认,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内地优秀学生选择到香港上大学。但是毕竟这些学生在内地生活学习了18年,对香港的了解只是皮毛,在到香港的求学准备中,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力也往往集中在选学校、选专业,带什么衣服带什么零食等方面,而忽视了必要的心理准备(比如做好自立、独立、思乡的心理准备,锻炼与他人相处、交流沟通的能力等)。媒体上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学生毕业于北京著名的高中,成绩优秀,在大家艳羡的目光中奔赴香港上大学,但短短3个多月,他因为吃不惯、睡不惯、学不惯,最终选择退学;某上海籍大三学生,因连续三次成绩得C-,被学校勒令退学(该校学生课业成绩分为A、B、C、D四个大等级,D为不及格,而C-则在D的边缘,如果学生头次考C-,老师会提醒学生引起重视,连续考C-,校方会以学生不适应正常教学进度为由,勒令学生退学);有些内地新生从不参加任何社团和院系活动,也拒绝与本地生交往,上完课就回寝室玩电脑,因为只在熟悉的内地生圈子内打转,一学期结束,粤语、英语丝毫没长进,而有的学生因为学科成绩频亮红灯,终遭退学……
  总的说来,适应能力包括:一是学业能力较强,也就是学习能力较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是有自己管理自己、安排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己的学业安排、生活安排等等;三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较强,有充分的自信,有勇于进取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善于与人交流相互探讨问题的能力;四是英语能力要强。一般说来,内地的学生到香港读大学,学业水平知识水准不是大的问题,在开始的半年,主要是要过语言关、环境关、自我管理关。
  2.专业选择要综合考量。众人皆知,香港的商科有巨大的优势,所以很多内地学生在报考港校时都只瞄准商科。其实,除商科外,香港高校还有很多水平一流且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比如理大的护理、港大的医学、中大的历史……所以考生应注意综合考量,切勿把眼光只局限在商科上。
  3.考虑毕业后的未来。先说说在港校攻读期间做兼职工作。以往,没有获得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批准的非本地学生是不可以在港兼职工作的。但从2008年开始,全日制的非本地学生只要在港就读时间不少于1学年,便可在院校的安排下,从事与学科有关的实习工作;就学期间还可在校内兼职打工,但每星期不超过20小时;假期打工时间不受限制。不过,校方并不鼓励学生花太多时间进行与学业无关的工作,特别是一年级的内地学生,他们需要较多时间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
  说到就业,内地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留港、远赴海外或回内地修读研究生课程或工作。这里有一些统计数据,仅供参考:
  2008年度香港中文大学内地毕业生的出路情况是:在香港就业45%;在内地就业2%;在香港进修39%;往海外进修14%。近年来香港大学内地毕业生的出路情况是:在香港就业45%;在内地就业4%;在香港进修21%;往海外进修25%,在海外就业5%。
  很多家长抱有一种想法,以为到香港读书,“以后在内地国际公司、香港甚至国外更容易找工作”。这是一个误区,对于校方来说,招收内地生是为了培养将来到世界最好的学校深造的更高级生源,直接效果是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教学水平。另一个客观情况是,香港的人才需求量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内地生毕业后并没有绝对的就业优势。
  另外,不少内地高校出台了新规定,港校录取的考生一旦确认,内地不再录取,所以考生报考时一定要慎重。
  (本文截稿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公布了2009年内地本科生招生计划及部分招生政策,本文涉及其他港校的招生政策均参照2008年招生的相关内容。)
  
  内地学生港校就读感受
  体验不同的文化
  我选择到香港第一个原因是中文大学是一所蜚声海外的著名学府,而来到香港以后我更加觉得中大学术一流,设施一流,而校园也超级漂亮。面对同样优秀的内地大学,选择来港是因为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我想体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
  虽然来之前已经预见到了有差异,但是之后还是被巨大的差异震惊了。这里无论是同学,还是工友,或者教授,都非常友好;言论很自由;很多课程都要求几个同学组成小组做project,锻炼团队精神;香港同学很有创意,和他们一起做事情学到了很多;大家会自觉地排队,不会插队;同学们做事情很有效率,但玩的时候也玩得很疯狂。
  我很喜欢中大,觉得它很不错。不过来的时候会有一点点不适应,因为这里是讲广东话的,不过不用担心,中大第一学期会有广东话课上,之后就完全没什么问题了。我个人觉得广东话是一门很有趣的语言,呵呵。(朱泓瑾,现就读香港中文大学计量金融学专业)
  
  去老师家做客
  来到香港科大不久,便发现它就是我梦想中的大学。与内地的大学不同,这里没有“班集体”,也没有“班主任”。一同上课的同学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年级。从第一年开始,我们每个人会有自己的导师,这些老师都是海外留学归来。他们不只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细节方面也有建议。令人兴奋的是,他们还会不时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
  同房的香港室友更是对我们无微不至,不仅教我们日常的广东话,更主动配合我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听说读写都在英语环境中进行,我们的英语使用能力很快就有了提高。一个月不到,在课堂和平时的学习中便有了自如的感觉。
  在科大这个自由而有活力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受到重视,这种被认可的感觉让我能更自信地漫步在自己不循惯例而选择的这条路上。(陈世琦,现就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独特的hall文化
  来到港大之前的委培让我体验到内地顶尖高校的生活,认识了很多学习非常优秀的同学,在清华大学度过从高中到大学转变的第一年使我对大学生活有了很多的感触。而来到港大,体验到另外一种校园氛围,在比较中我明白了究竟应该如何度过大学的时光。港大有独特的社堂(hall)文化,我们的warden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在hall 最重要的是你要去交朋友。而通过最开始的迎新营(o-camp),到50个以上的“串门 (room visit) ”,再到高桌晚宴,还有各种楼层活动,社堂的确形成了极好的氛围。通过与不同专业、国籍、年龄的人交流,我又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发现,很喜欢hall文化!港大很出名的就是活动多,每天早上打开邮箱都有一大堆关于各种活动、讲座的介绍和邀请,其中不少活动都提供去外地参观或者到政府、著名公司考察的机会,还有些活动比如环保,天文观测或者社会服务,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社会和自然。我相信在港大,我会度过很充实和愉快的大学生活。(郭城,现就读香港大学精算学专业)
  (编校 魏娜)
其他文献
之所以突然想写关于高考学生压力的话题,因为高考临近,与家长和考生接触时,每每回旋在耳畔的总是一些如“考大学太难了”“考好大学难呀”“上好专业难呀”……耳濡多了,久了,势必也相信这就是事实。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笔者“反戈”。  在教育部的一次会议上,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以征求高校招办负责人的意见。就综合素质评价本身来说,高校招办负责人并无多少
期刊
我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缘20余年,从学生时代带着求知走近她,到工作后进一步认识她,再到招生过程中一遍遍向未来的地大学子介绍她。无论何时,我总有着一股骄傲和感激之情,因为这里,不但给了我难忘的求学经历,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地大虽然只有50余年的历史,但所立足的特色学科却与最古老、深层的土地紧紧联系。    地域:与武汉结缘    一提到北京的高校,许多学子的眼睛里都充满了光彩,满是渴望与羡慕。
期刊
为了构建一个“考生—编辑部—大学”的交流平台,我们开设了“高校任你点”栏目。在这里,如果您想向心仪的大学“发招”,就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将把您的问题转达给相关高校,并请高校招办给您回复。欢迎“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更多的疑惑才能大白于您心。    我很向往东南大学,以自己目前的复习状态进入东大觉得问题不大,但要想进入该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就比较难。我想咨询一下,如果我填报志愿时,填报了“服从专业调剂”
期刊
聚焦    全国    教育部:新增5所高校进入“211工程”计划  前不久,教育部正式批准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海南大学、西藏大学进入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为目标的“211工程”计划。至此,我国大陆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拥有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  ——扶持发展边疆地区大学,这意味着边疆地区的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    教育部:新增吉林大学等8所高校2009年自主招生  前不久,
期刊
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农学类专业的大学生扎根农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勾勒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同时,国家也很重视农林院校的建设,而农林院校近年招生也受到考生青睐。2009年,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达98.97%,创历史新高;北京农学院在北京地区本科招生录取情况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一志愿率首次达到100%……  农学类专业就业情况如何?据麦可思公司2009年度本科专业小类就业率T
期刊
追寻“太阳石精神”——煤炭特色高校的前生今世    “太阳石”是人们对煤炭的称颂,称颂它的朴实无华,没有宝石绚丽的光彩;称颂它的坚韧顽强,承受着大地的高温高压;称颂它的无私奉献,燃烧自己,奉献着光和热。  我国原设有煤炭工业部,原隶属煤炭工业部的煤炭院校大多处于非中心城市,缘煤而生、固煤而兴,从诞生之日起,便与祖国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鱼水相连,沉浮与共。就像“太阳石”一样,立足本职,服务整个煤
期刊
众所周知,以往的高校录取分数线是高考志愿填报中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而如何分析运用数据,方法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笔者经过近年实践探索,系统地以统计图示法(分差走势图、位次走势图、生源分布图)与平均分差法指导高考志愿填报,现将方法介绍,谨供参考。    一、走势图的类型    图1 :分差走势图    图2:位次走势图    图1注:分差走势图:三条曲线分别为最高分(上方菱形标记)平均分(中间方形标记
期刊
数学在高考复习最后阶段。被很多同学认为是已经没有提升的空间了,但事实真是那样吗?如果同学们在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能够掌握运用某种数学意识,学会审题并注意一些细节,数学也有上升的空间。
期刊
考生自述  安娜,北京陈经纶中学理科生,想学新闻传媒类专业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或传播学。地域倾向:京、津、沪、武汉及重庆等南方城市。学校倾向: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大等。考分预估585—630分之间。     志愿方案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依次看一下他所倾向的几所学校近年新闻传媒类专业在北京的录取情况:  中国传媒大学:06-08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理科在京录取情况   
期刊
忽视体检结果,让他遭遇  “滑铁卢”,从一本到落榜  案例:某省文科考生尹红,2008年高考分数606分,超过当地一本省控线8分,在高考体检中被查出有浸润性肺结核(活动期)。一本第一志愿报考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平行志愿依次填报四川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二本第一志愿填报成都理工大学,第二平行志愿依次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宜宾学院。考生的档案在一本批次曾分别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