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摄影记者”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D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2012年2月底,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诺基亚发布了一款震撼全球的拥有卡尔蔡司摄像头的手机808 PureView,它拥有高达4100万像素的传感器。当手机把摄影功能发展到如此强大的时候,作为摄影从业者的我们似乎应该发出惊呼!
  目前就职于美国盖蒂图片社(Gettyimage)的国内摄影师李锋是iphone手机摄影的忠实爱好者。他身为专业摄影人,在工作之余,也不忘记用手机来拍摄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去年2月分开,他的手机摄影作品不断发表在他在新浪的微博中。有多家杂志和媒体与他约稿,点名要求使用他拍摄的手机图片。他的拍摄题材主要涉及日常生活,旅游照片,也包括两会的时政新闻图片。当我问起他对手机摄影的看法时,他说,手机摄影是专业摄影之外的一个有益补充,或者说是与专业摄影是两个领域,两者一点都不冲突。有的人也许是赶时髦,但是很多人真拿手机摄影当自己的事在做。在新闻发生的很多时候,手机充当了最佳图片提供者。这一趋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劣势,对于媒体本身来说,是很好的补充,不仅有第一现场的鲜活,还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
  最近,台湾摄影家林添福一直在用手机拍摄纪实摄影。多幅手机摄影作品发表于他的微博和各类专业杂志上。他使用的器材就是这款诺基亚808。这款手机不仅拥有蔡司镜头,极高的像素,还拥有1/1.2英寸的感光元件,CMOS传感器,较大的存储空间,扩展容量为48G,而且具有多种创意摄影模式可供选择,完全达到了专业单反相机的水准。他的纪实类摄影作品新疆系列在微博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在微博中这样写道:“随时随地用手机摄影,记录生活,影像创作,我也不可能相机随时带在身边,但随时手上拎着手机是可能的,随着手机像素与功能愈来愈成熟,后期配套的软件愈来愈简化,愈强大,手机摄影创作的可能性已经来临了。”
  手机新闻摄影登上“大雅之堂”
  目前,国内外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大量的手机摄影图片。手机摄影的时代似乎已经宣告来临。
  2005年伦敦地铁大爆炸之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头版位置使用乘客亚历山大·查德威克(Alexander Chadwick)在现场用手机拍下的爆炸后紧急疏散的混乱的场面。手机摄影图片登上权威媒体由此开始,伦敦地铁大爆炸作为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让公众和媒体都在思考21世纪新闻照片的拍摄以及传播方式的变化。
  2010年11月22日的《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摄影记者戴蒙·温特(Damon Winter)拍摄的阿富汗美军的日常训练与生活的照片。不少业界人士开始忧虑新闻摄影的职业标准问题,虽然手机摄影上报纸不是头一次。随后在第68届国际年度摄影比赛(POYi)摄影比赛中他的这组《驻阿富汗美军的日常生活》获得一般新闻类组图第三名。摄影记者获奖大家也许不会太意外,但是他这组战地摄影作品是用iPhone和Hipstamatic软件拍摄的。这组作品获奖后,受到人们的广泛争议。因为这些手机拍摄的带有复古色彩,四角发暗,这到底能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目前为止争论并没有消失。但似乎并不影响大众对于手机摄影的热情,有越演越热之势。
  《华盛顿邮报》CEO凯瑟琳·韦莫斯(Katharine Weymouth)极力鼓励“平民记者”参与媒体的互动。非常希望读者能够提供大量第一现场的新闻素材,包括手机摄影图片。她认为“平民记者”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他们是优质的现场信息来源,因为他们获取的信息要比专业记者快。只要在版面上合理去运用,他们提供的内容会丰富新闻,也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
  摄影记者本·洛伊(Ben Lowy)是盖蒂图片社(Gettyimage)旗下的报道摄影图片社Reportage 的签约摄影师。并为《纽约时报》、《时代》等媒体供稿。在利比亚战争期间,使用iphone手机拍摄了大量的战地图片。他是手机摄影的鼎力支持者,摄影包内不仅有专业的摄影器材,还包括苹果手机。手机摄影在此时利用自己的隐蔽性把最自然的状态还原给了读者。在这些新闻照片中,那种有别于正常曝光摄影的色调和暗角似乎给人带回了胶片时代。
  从偶尔一用到刻意为之
  2005年8月,就在伦敦地铁大爆炸的第二个月,《京华时报》在头版位置采用了读者用手机拍摄的《和平门地铁大火》。开创了全国媒体第一家头版大照片使用手机图片的先河。当时正处于夏天,且是上班高峰期,由于电风扇出现故障短路,一辆内环地铁列车行驶至崇文门站时突然冒烟起火,并迫停和平门地铁站灭火,内环地铁因此停运40余分钟。由于疏散及时,事故没有造成乘客伤亡,一名地铁司机在灭火过程中被浓烟熏晕。京华时报图片总监骆永红曾撰文详细解读过此次事件。当时的我,正是拍摄这个突发事件的摄影记者。当我接到线索后,第一时间赶到和平门。只有地铁口边上,还停着一辆消防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迹象能显示刚刚发生的事情。我拍摄了恢复正常之后的新闻图片。当得知读者手里有用手机拍摄的第一现场的图片时,我去读者家将照片取了回来。头版一张,内版一张,使用两个读者提供的现场图片。虽然画面在清晰度、噪点等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但是他记录的是第一现场,将事发第一现场记录得十分真实,我们直接采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新华通讯社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的新闻照片是用手机拍摄的。
  2011年6月23日傍晚,京城下起暴雨。很多地方被淹。在24日《京华时报》头版使用了一张新华社发的水淹地铁。在4号线陶然亭站,人们行走在哗哗流水的地铁口。虽然这是新华社发,其实这是一张在微博里面风传的手机拍摄的新闻图片,作者是一位留学美国的23岁北京大男孩杨迪。这张图片登上国内不少媒体的版面。《中国日报》在刊发此张图片之后,他们摄影部负责人徐京星在博客中专门写过这次手机新闻事件。
  也是在2011年7月,北京持续降雨,部分地区被淹,甚至推高了20余种蔬菜的价格。《京华时报》摄影记者张伟去西客站接人,手里没有携带专业机器,只是随手带了一部诺基亚N72。他在西客站二楼候车厅外见积水漫过旅客脚腕,就用手机拍下了旅客在水中行走的画面,在7月22日A17版见报。事后,他无不遗憾地告诉我,作为专业摄影记者没带专业设备是多么的后悔。虽然将手机拍摄的新闻图片刊发在报纸的内页,但手机摄影留下的焦点不清晰、噪点大、画质不理想等诸多因素深深地困扰了这个专业人士。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专业人用手机拍摄新闻图片的案例。同样在去年7月,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滚梯出现逆行导致1死30伤,《京华时报》头版图片使用的就是读者提供的现场新闻图片。与2005年和平门地铁火灾如出一辙。   自从《京华时报》开先河使用手机摄影图片之后,国内的多媒体目前都在大胆尝试手机摄影图片的使用。
  去年的全国“两会”中,《南方都市报》在图片版专题内就出现一版由摄影记者陈伟斌用手机拍摄的专题图片版。 他们把手机摄影作为一个新闻摄影之外的一个有益补充。据南方都市报图片编辑部副主任陈军介绍,从2009年7月开始,在《南方都市报》地方版的拍客版上就经常会出现读者用手机拍摄的各种不同的图片。他们的视角和专业的摄影记者是不一样的,不受任何限制,五花八门,正是这种不一样,才使报纸内容更加丰富起来。目前,在广州版的A2叠每周都有五期的拍客版。
  广州的《新快报》在2009年1月开始开设了“手机部落”专版,他们开设专门的QQ群,提供专门的邮箱,搭建专业的平台来收集读者的手机摄影图片。摄影的题材都是以市民生活身边的事为主,关注民生,强调与读者的互动。开始运作的时候,是以突发新闻为主,强调时效性、新闻性。后来开始做策划,增强栏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其中,一版大家拍摄的《PK犀利哥》深受关注。在开办之初,就吸引了广大读者和媒体同行的注意,一些海外媒体还专门对此做了采访报道,很多新兴网络媒体提出与他们合作。
  上海的《东方早报》从去年年底开始,开辟一个新的栏目叫《第一现场》,也是以网友拍摄的手机图片为主。目前已经开办了82期,此栏目为不定期开设,当有突发新闻发生的时候,在突发新闻版面就会做一个版面。并在头版显著位置做第一现场的导读,让读者知道此栏目,并且将新鲜事、突发事、好玩事上传到邮箱或者微博,后期按照图片质量付稿费。以此来弥补摄影记者不能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的不足。把读者的手机摄影作为自己短板的一个有益补充。
  目前,国内多家媒体都有此类手机摄影的栏目,但多数是不定期。很多内容是读者提供,也有专题策划后由摄影记者完成拍摄任务。
  浙报集团旗下的《钱江晚报》在前几天刚推出《镜像》版。广东的《城市画报》“微拍”栏目第一期与读者见面。手机摄影在媒体运用遍地开花。《京华时报》也即将推出与手机摄影相关的类似版面,来丰富报纸的内容,增强与读者的互动。
  还有众多媒体组织了自己的拍客网、论坛,里面不乏专业的摄影爱好者,使用的器材也很专业,但其中也有相当部分人使用手机拍摄。他们会定期举办讲座,进行交流培训。国内的媒体正在尝试去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公众的新闻信息资源。
  从随手一拍到广泛“摄”猎
  手机的隐蔽性极好,为暗访拍摄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专业器材反而没有了用武之地。iphone手机有个软件叫猫眼。下载安装之后,使用时屏幕会保持待机状态的摸样,所有软件的图标都正常显示,只要手指轻轻触摸屏幕,照片就已经拍下。很多专业摄影记者爱好使用此软件。去年7月,《京华时报》摄影记者潘之望使用苹果手机暗访《航空公司大量毛毯未洗再用,工人靠眼判是否卫生》即为成功的一例。潘之望以应聘者的身份进入为国内一家著名航空公司提供清洗服务的公司。在干活和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工人干活的全过程。在不经意间拍摄大量的新闻图片,同时也是最好的证据。潘之望讲述了拍摄的大致过程,开始与工友聊天,很多清洗流程不懂,就不停的问,当得知这个环节很重要的时候,再想办法拿出手机。不经意间,照片就已经拍下。如此记录下整个流程。事后,公司的人前来报社找麻烦,当摄影记者把所有的照片拿出来放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哑口无言。第二天,两个整版的新闻配发大量的图片出炉。
  如今,在《京华时报》,专业摄影记者几乎每人都配备iPhone手机,有人手里甚至有两部,成为除专业设备之外的利器。很多记者笑谈,我们都可以成为手机摄影记者了。很多人将没有见报的新闻图片用手机拍摄发布于微博等网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另外一个有益途径。
  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手机也成为有益的帮手。摄影记者挨打也不新鲜,因为目标太大。于是,记者间笑侃,《京华时报》没有挨打的摄影记者肯定是很难转正的。在热线新闻的很多现场都不允许拍摄。手机为拍摄带来了便利,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了采访。
  很多平面媒体还实行报网互动。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用手机拍摄新闻图片,通过网络上传到自己相关媒体的网站。虽然专业相机有无限传输设备,但是成本相对较高,而后方必须有编辑接收并处理图片。用手机拍摄并传输的目的是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目前大多数平面媒体的记者都配备了功能先进的智能手机。利用手机的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稿。
  当人人都是摄影记者
  当影像采集工具发生变化的时候,传播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观看方式也跟随变化。人们不用再花钱购买纸质报纸,直接在手机上获取更多信息。多年前,就有平面媒体的冬天来临的文章见于报端。而如今各家平面媒体都在尝试不同的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当人人都是摄影记者的时候,大家都会去拍摄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非专业的新闻摄影爱好者对专业新闻摄影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手机为摄影记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作为职业的从业者该何去何从?
  在日常报道的突发新闻的第一现场,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都有专业摄影人在现场,而此时普通大众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拍摄成为众多媒体的素材来源。从某个层面看,专业摄影记者也许觉得大众手机摄影者抢占了他们的分内的事。但是对于媒体来说,有第一现场事发的影像远比第二落点的要强。很多媒体会选择读者拍摄的第一现场的图片。
  随着公众对手机摄影功能的强大越来越认可,他们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拍摄发生在身边感兴趣的事。利用手机上网的便利,随时随地与人分享。近些年在国内外不少新闻事件都是首先由普通人通过手机采集和发布图文信息,发布于微博,然后在互联网上发酵,最后成为传统媒体跟进的线索。手机这个移动终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作为少数几个新闻信息策源地的格局。
  全民皆记者的时代已经到来!
  但读者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他们也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做简单的记录。他们大部分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大多只是兴趣爱好,很多情况下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导致影像素质不高。所拍摄的影像偶然性很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摄影记者在突发新闻时不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尴尬,但在新闻摄影的其他领域,专业人士肯定还会牢牢占据自己的位置,如体育摄影、时政新闻等。
  此时,专业摄影人只有认清优势与劣势,并加强专业,从深度出发,用更立体的方式,更多的思考去弥补在突发新闻上的不足,认真把每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用图片语言去很好地展现出来。
  手机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摄影记者”。不仅可以为自己拍,也可以为他人拍。
  手机摄影让传统的新闻摄影圈子早已无法固步自封。不同的影像相互校验,视觉的传播也不再是哪个群体的专利。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与非职业,专业相机与手机,固有的职业标准和理念也随之瓦解,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正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当手机摄影变成一种大众文化的时候,新闻信息的采集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人们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围绕新信息的传播,人群正在发生新的组合,新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正在产生。手机摄影正带来一场悄悄的变革!
  (本文作者为《京华时报》图片副总监)
其他文献
三星NX系列相机自发布以来已经历时四个年头了,在四年的时间里,三星NX系列相机凭借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先进科技带动下,不断推出符合摄影人与时尚青年的摄影利器,本文将介绍三星新发布的NX300所带来了的新的设计与应用。  复古时尚  从外观看NX300绝对是三星NX系列相机中最时尚的,NX300分为白色、黑色、棕色三种颜色,机身顶部采用金属材质,整体感觉时尚与复古兼得,想必设计师一定从
期刊
上海龙华寺的千手观音如今已是国家级文物,其形貌皓丽,含睇若笑,曲眉丰颊,温雅敦厚,端庄而又不失颜面和悦,给人带来“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的亲切感, 很难想象这样一尊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佛像竟然出自苏州太湖边的一个小渔村—光福冲山。  苏州历来是中国工艺美术最为繁盛的地区,尤其在明代涌现了一大批闻名全国的能工巧匠,“苏作工艺”也成为中国精细典雅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为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苏州佛雕在历史上早
期刊
索尼70-400mm f/4-5.6 G是索尼G镜头的杰出代表,有着非常好的光学素质和著名的银色镜身。此次笔者试用的70-400mm f/4-5.6 G SSM Ⅱ则是索尼70-400mm f/4-5.6 G的升级之作。这次的升级又会给索尼用户什么惊喜呢?  MTF曲线图说明  纵轴:锐度和细节再现能力的高低,“0”表示0分,“1”表示满分。  横轴:测试点到成像中心点的距离,“0”为中心点,右侧
期刊
陈=陈洁 中=中国摄影  中:从传统的照相机到用手机进行拍摄创作,你是从一个怎样的具体契机(时刻)开始的?  陈:摄影进行到一定时间,会有一个瓶颈期,要寻求改变,手机摄影对于我,是一个突破和改变的契机。可以说我是一个受过严格摄影训练的人,也上过摄影的培训班,但是拍着拍着就觉得不满意,不想重复自己。2010年自己身体生了一场小病,我的好友他们经常来跟我聊天,跟我做一些摄影上的沟通交流,我想我是不是可
期刊
理光映像株式会社近日发布了宾得K-3威望版单反相机,全球限量2000台。此款K-3威望版是为了纪念K-3于2014年获得TIPA最佳准专业级数码单反相机大奖。该机除了具备标准版K-3的一切性能特点外,还具备如下“威望”特色:机身和电池手柄经高级青铜灰涂层处理,以匹配黑色和银色的可更换镜头;作为标准配件而特别设计的照相机背带,由人造皮革制成,且印有“2014 TIPA BEST DIGITAL SL
期刊
“这是一个快速, 出色以及有趣的方式来与您的朋友分享照片,分享生活。拍一张照片,选一种风格,上载至Facebook,Twitter或Tumblr,一切是如此简单!照片分享方式被重新诠释!还有,这一切都是完全免费的!”  这段具有煽动力的广告语出现于摄影类移动平台Instagram的首页,其中所传达的信息是否似曾相似?……哦!“留下精彩瞬间”“串起美好回忆”,这些曾经的柯达广告,多么的耳熟能详。18
期刊
雷=雷本本 中=中国摄影  中:你是从一个怎样的具体契机(时刻)开始用手机拍摄的?  雷:一直想找一台与眼睛和心靠得最近的相机,直到我发现了能拍照的手机。2006年刚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的时候,和同学去后海玩儿,当时用的不带拍照功能的手机不小心被偷了。邀请我们去的“老大”便送了我一台能拍照的,这算是个契机吧。  中:你是手机拍摄控吗?(随时拿出来拍,拍了无数张)  雷:希望是控,不是被控。  中
期刊
随着手机的像素不断攀升,以及手机随身携带的便利性,不少朋友开始选择用手机摄影,也许若干年前说用手机来摄影还有些奇怪,但如今诺基亚的手机已经达到4000万像素,也着实让一些便携数码相机汗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用手机来“玩”摄影也有数码相机所不能比拟的拓展性,多达数万种的摄影特效软件让人有些目不暇接,今天就向大家介绍5款比较有特色也较为常用的安卓手机摄影软件。  布丁相机  用一句话概括它:具有足以和
期刊
常河,久闻其名,编辑给笔者发来《文明的价值》—常河的最新作品,从寄来的50张宽幅照片,规整简朴的构图和色彩,界面友好地使用XPan相机的态度,能看出常河的平和和雄心。  在随后的长时间电话访谈中,笔者了解了常河的经历。常河在山西大学学习新闻专业,独爱摄影,毕业前有幸得到在《人民摄影》报实习的机会,1997年毕业后通过努力入职该报社,任图片编辑一职。2000年跳槽至《城市画报》做图片编辑,2003年
期刊
2013年的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会上富士新机X100S又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单从外观上看很难区分与X100的差异。最近拿到新机X100S,看看与手上老的X100有哪些不同的变化。  难以突破的美  我觉得富士X100S其实和当年苹果从iPhone4升级到iPhone4s时差不多。记得我曾经问苹果公司的某位副总为什么新机造型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位外国大佬耸耸肩说我们的设计师觉得iPhone4的造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