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绿孔雀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来源 :生物多样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孔雀(Pavomuticus)是我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物种.在历史上,绿孔雀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但目前在国内只分布于云南省部分地区.在国外有绿孔雀分布的东南亚国家,绿孔雀同样经历了从广布到局部甚至零星分布的严重退缩.关于野生绿孔雀生态学和种群现状的研究已开展了不少工作,但仍有许多空缺;而该物种面临的生存威胁给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野生绿孔雀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绿孔雀在国内外种群和分布区的变迁与现状、栖息地选择、与同域分布物种的种间关系,分析了主要的致危因素,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现有研究显示:(1)绿孔雀在国内的种群数量己不足500只,在东南亚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的部分区域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2)绿孔雀对水源地有很强的依赖,倾向于利用远离居民点的区域,并偏爱利用生境开阔、旱季落叶的热带季雨林,喜爱与大型有蹄类混群;(3)大型猫科动物可能是绿孔雀潜在的天敌;(4)偷猎和栖息地丧失是绿孔雀面临的最主要的致危因素.综上,我们建议尽快建立起中国绿孔雀监测网络,评估野生绿孔雀的种群动态,识别不同区域绿孔雀的受胁因素,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展保护遗传学研究.在保护实践上,应在目前中国野生绿孔雀分布较为集中、原生栖息地保存较为完整的红河(元江)中上游河谷地带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加强巡护工作,启动栖息地恢复工程,并杜绝在野生绿孔雀栖息地附近的蓝孔雀(Pavo cristatus)养殖.
其他文献
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国家公园保护的核心基础.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系统的保护规划与有效的管理行动均有赖于对区内生物多样性本底、现状与动态的深入了解.为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兽类与鸟类多样性本底与现状,本研究系统检索了该区域内2005-2020年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技术的野生动物研究论文、项目报告以及新闻报道,并对区内原有保护地的红外相机监测历史与结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表明,2005-2020年期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51个保护地的红外相机调查与监测中,共记录到分属6目22科55属的7
海南苏铁(Cycas hainanensis)是古老的苏铁属植物,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IUCN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为研究海南苏铁在海南昌江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种群结构与森林郁闭度的关系,本文通过样方法对海南苏铁种群及其所在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了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其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与森林郁闭度的关系.结果 表明:海南苏铁所在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上下2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海南苏铁所在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偏高,群落内物种组成丰富;各样方内海南苏铁数量分布不均,经常群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