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人康复运动如何进行?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心脏前区突然疼痛,发作性绞痛或者压榨性疼痛,同时也会产生憋闷感。心脏的疼痛会有放射性,可放射至臂膀、臂部、无名指或者小拇指,甚至到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部位。
  心血管疾病一直被称为是老年人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可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是65岁以上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均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作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冠心病,也是现代无法根治的一种慢性疾病,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控制它的“蔓延”,而康复运动常常被医生们比喻为冠心病的“解毒剂”。
  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提高体能,降低亚极量运动时的心律、收缩压和心率血压乘积,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冠心病患者诱发心肌缺血的运动阈值。通过改善冠状动脉弹性、、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增加病变血管的管腔面积、、毛细血管密度,促进侧支循环生成,达到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的目的。
  不论是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恢复期、搭桥还是放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如果没有严重残疾、严重合并症、严重心律失常及休克、合并严重的高血压,均可以根据年龄病情等给予个体化运动处方。
  由于老年冠心病人的心脏功能不如中青年及健康人,不是所有运动都适合,怎样运动才更科学?下面为大家讲解更适合老年冠心病人的康复运动模式。
  1老年冠心病人的康复运动形式
  运动前先进行热身运动,舒展筋骨,持续5~10 min。目的是放松、伸展肌肉和提高关节活动度,让肌肉能够很好地适应接下来的运动强度,预防运动诱发的心脏不良事件和运动性损伤。
  运动的方式以进行有氧活动为宜,如散步、慢跑、慢骑自行车、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爬山、游泳、划船、打门球、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等。有节律的舞蹈、中国传统的拳操等也是合适的运动方式。心率一般控制在130次/ min左右,尽量避免做闭气动作的活动,如举重等。上述有氧运动需在人体氧气供应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能够锻炼心肺,让心血管系统能够更迅速、有效地运输到身体的每个部位。
  运动结束后也要进行放松运动,有利于运动系统的血液缓慢回到心脏,避免心脏负荷突然增加而诱发心脏事件,是运动训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放松方式可以是慢节奏有氧运动的延续或者是柔韧性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可持续5~10 min,病情越重,放松运动的持续时间宜越长。
  2运动的时间及运动量、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是指每次达到训练强度的时间,一般为10~30 min。训练频率是指每周训练的次数,一般每周锻炼3~5次即可。
  运动量是指运动时消耗的能量,是运动锻炼效果的关键指标。合适的运动量的标志是:早晨起床时感觉舒适,无疲劳感。每周的运动总量应相当于步行10~20 km。運动量是由强度、时间和频率三个要素构成,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的最简单的方式是: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
  运动强度为运动时每分钟最大心率加年龄达到170~180。但是,具体的运动强度还需因人而异,根据身体情况、年龄、心脏功能状态来确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假如出现气促、胸闷等情况,需立刻停止运动,马上到医院就诊。
  体育锻炼对冠心病患者有益,但进行不当,给冠心病患者带来的危害也屡见不鲜。因此冠心病病人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在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塞病灶尚未修复时期不要运动。03:00~08:00是老年心脏病的危险期,此时血压最高,易中风猝死,如果这时候进行不恰当的锻炼,特别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建议在10:00锻炼最好。每次外出锻炼时,应随身携带保健盒(急救盒)。
  运动前避免情绪激动,不能饱餐。先做5~10 min的准备活动,可做一些有规律的重复的轻度活动,以使脉率逐渐增加至运动时的脉率。
  运动时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平时不运动者不要突然从事剧烈运动。应避免穿得太厚,以免影响散热,增加心率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运动后避免吸烟及洗热水澡。应有5~10 min的放松恢复活动,以使四肢血液逐渐返回至中央循环。此外,还应注意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感冒或发热后要在症状和体征消失两天以上才能恢复运动;应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运动反应的影响,如寒冷和炎热气候要相对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坡时要减慢速度,饭后不做剧烈运动等。
  我国是世界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而目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就是冠心病,因此老年人冠心病的康复治疗,尤其是非药物治疗中的运动康复,成为老年冠心病患者乐于接受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提醒这些老年患者,一定要科学运动,不能盲目追求高运动量。
其他文献
【摘要】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较常见,控制和缓解疼痛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以及心理状态均有积极意义。本组患者痔核脱出且伴有出血,治疗过程中相继出现术后疼痛、胃肠道不适、静脉滴注伤口疼痛等问题,术后采取耳穴压豆、吴茱萸贴敷、中药熏洗等护理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伤口愈合良好。  【关键词】混合痔;中医护理;耳穴压豆;术后疼痛;吴茱萸贴敷  混合痔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肠胃道功能异常、术后疼痛等情况,影响患者病情恢复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维持性血透析患者70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35例(采取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体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比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脑瘫高危儿智能及精神运动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接诊的30例脑瘫高危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发育行为和智能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1岁时发育行为评分及智能发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遵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参比组各53例。参比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应用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救治时间、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救治时间均短于参比组,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食物中毒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住院天数短于参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对患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分析案例教学法是否具有推广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检验科实习生124例分为A组(实施传统教学法)和B组(进行案例教学法),每组62例。教学实验为期1个月,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发放问卷和测试卷,并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考试。结果:B组学生十分认可案例教学法,96.77%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表示肯定。在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调动学习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护理与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应用在ICU重症患者中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筛选2019年9月~2020年9月ICU收治的5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早期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1.2 护理方法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及护理管理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6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3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强化健康教育及护理管理。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措施下患者肺功能指标和治疗依从性。结果:实验组护理后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依从率高于常规组(P0.
期刊
血管内机械取栓疗法作为一种当下比较先进的脑梗死治疗方式,实际治疗效果更好,因此受到了医学界学者及医生们广泛青睐,这标志着一个脑梗死治疗新时代的开始。但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患者对此疗法保持一个客观清晰的认知,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1开启脑梗死治疗新时代——取栓疗法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进步,在脑梗死治疗方面,出现了一种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即“血管内机械取栓疗法”。这一疗法在神经科学领
期刊
慢阻肺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该疾病是一种具备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此类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整体呈现出进行性的发展趋势。  1慢阻肺概述  1.1 慢阻肺病因  当前对于慢阻肺的病因分析得知,主要是环境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等导致的。外在的因素是粉尘以及化学物质吸入,加上空气污染以及呼吸道感染等。内在因素主要是以遗传因素为主,气道可能会出现反应性增高的现象,在怀孕期和新生儿时期发生几率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