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的利他行动是德性行动。其中艺术行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德性行动,因为它不仅同时兼具利他性和利己性,而且直接通达人生的终极目的。这种能激发艺术主体强烈自由情感的性质就是艺术德性。艺术德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德性。直观真实、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是构成艺术德性的三个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开辟新奇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是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催开美丽的艺术德性花朵。
关键词:艺术德性;德性必要条件;德性充分条件;职业德性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5-0065-05
一、艺术德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德性
人活着无时无刻不处在行动之中。凡行动都是具体的、目的性的,并始终处在行动主体自由意志的决定之下。人类的行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像吃饭、穿衣、学习、工作、说谎、盗版、受贿等;另一类像休息、旅游、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上网等。这两类行动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为回答这个问题,笔者采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1],并以自身的情况来分析。
比如,我现在正在写着关于艺术德性机制研究的论文,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论文?我知道我的目的就是要阐明艺术德性机制;我为什么要阐明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明确就不能解决当下数字艺术所引致的某些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如网瘾问题;我为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与我的孩子(一个患有严重网瘾的本科生)的健康成长有直接关系;我为什么关心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的孩子不能健康成长,那么我就会处在痛苦不安之中;我为什么不愿意痛苦不安?因为我想过一种快乐稳定的生活;我为什么想过快乐稳定的生活?因为在我看来,快乐稳定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我为什么追求幸福?因为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再比如,当我疲劳的时候我喜欢听听熟悉的轻音乐。我为什么疲劳时选择听音乐?因为听听音乐可以立即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快感,在音乐声中全身的疲劳会在不知不觉中消散;我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带来的快感?因为获得这种愉悦的快感在我看来就是过着幸福的生活。
从以上对人的行动的现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每一个现实行动都有一个利己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将这种利己的目的定义为善。他说,“人的每种实践或选择,都以善为目的。”[2]亚氏这种对善的定义无法解释现实中诸如陈贤妹救小悦悦、陈光标屡屡行善等具体行动,因为他们的行动从直观上看都是利他不利己的。如果按照亚氏对善的定义,他们应该被定义为善的反面——恶;相应的,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和盗版、欺诈、受贿等因为其行动具有典型的利己性,倒是应该被定义为善。显然,这种定义是荒谬的。
第二,人的现实行动都有目的性,但这种目的就其与人的欲求关系而言存在着当下和终极之区别。现实中的每一个当下行动的直接目的与另一个当下行动的直接目的不尽相同。各自不同的当下目的为直接目的。然而,当沿着由原初行动开启的直接目的继续向下深入追问的时候,可以发现各个当下行动的终极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最终获得幸福或者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根本目的。为了这个终极目的,我们不得不首先满足自己的直接目的。一般而言,当下的行动达到目的后往往会获得某种愉悦的感,并且人们越是接近终极目的(越是接近幸福)的时候,就能体验到越来越强烈的愉悦感。
当然,在人的现实行动中,也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像音乐欣赏这样的接近获得人生终极目的的行动。现实中读小说、看电影、玩游戏、游山玩水、上网交友聊天……这些都有雷同于音乐欣赏的体验效果,都能获得直接的强烈的愉悦或快乐,并且这些行动除了获得这种快乐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的现实功利性。因此,根据自由情感美学理念,这些行动可被称之为审美行动,即获得强烈自由情感的行动,而人们通常根据惯例将这些审美行动称之为艺术活动。也就是说艺术活动乃是一种接近于幸福人生的活动。既然人的终极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而幸福的现实表现除了获得一种特别的愉悦情感外再也没有其他现实的具体的目的,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是对自由情感的渴望。从现实生活中看,只有艺术行动最接近于幸福。既然追求幸福乃是人类的终极目的,而艺术活动最能帮助人类实现这一终极目的,那么艺术由此获得了它在人类社会系统中独一无二的不可或缺的独立地位。既然德性是因利他行动而产生,而艺术活动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获得自由情感的切身需要具备了明显的利他性质,由此,艺术获得了自身的德性。简言之,所谓艺术德性就是艺术天然具有的唤起人类自由情感的特殊性质。
人的德性行动能够激发出强烈的自由情感[3];而艺术德性的成立也在于其唤起艺术欣赏主体强烈自由情感的性质,那么人的德性与艺术德性又是何种关系呢?德性行动并不等同于艺术活动。首先,前者所激发出的自由情感是就行动的局外人而言,德性行动主体本身倒未必能同步获得这种自由情感;而后者则必须是限于行动主体本人,即艺术作品的直接接受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由情感。其次,德性行动是一种明显的利他行动,而艺术德性除了直接的利他性质外,还同时呈现为直接的利己性质。欣赏演奏音乐除了对目睹这一行动的欣赏者有愉悦功效外,对演奏者自身同样也具有愉悦情感的作用。再次,一般人的德性体现的主要是一种生活德性,而艺术德性则是一种典型的职业德性。也正是因为艺术德性是一种职业德性,艺术才在社会分工中获得了一份独立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惯例和伦理秩序。
关于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惯例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这里关注的焦点是艺术德性作为职业德性的基本机制。因为艺术德性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德性。一般的职业德性的情感性质基本上是潜隐状态的,微弱地作用于德性客体(即社会),由此与生活德性的强烈催情机制形成了鲜明对照。而艺术德性虽隶属于典型的职业德性,却具有类似于生活德性甚至在多数情况下远高于生活德性的催情效应,如读小说、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或者玩游戏等。不过,如果对艺术德性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这里就未免太肤浅了。虽然这些艺术体验毫无疑问就其催情强度而言远高于生活德性,但两者所激发的自由情感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呢?生活德性的自由情感性质是单一的,无论是陈贤妹的救助之举,还是陈光标的慈善行动都引起我们这些局外人心理上的一种可称之为感动、敬仰、高大的情绪。那么艺术德性呢?显然,艺术的催情效应则要复杂得多。看赵本山的小品、电影或电视剧,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自由、轻松、诙谐的笑声,这是一种愉悦或快乐;再看《唐山大地震》、《集结号》、《活着》这样的影视作品,相信很多人自始至终都不会发出一声微笑,不仅如此,甚至还会被其中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影视作品是这样,小说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读鲁迅的小说,可以说篇篇都带给我们一种压抑和沉重感;读赵树理的小说,同样是农村人物,同样是批判的视角,我们却能从中获得一种诙谐之情。再看绘画,既有令人愉悦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有令人心痛的《被吊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回到音乐上,既有欢快的奏鸣曲,也有令我们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就艺术的催情性质而言,以上所列举的不过是其中的某些最为典型的两种类型,笔者将它们分别称为优美和壮美[4]。其实,除了这两种典型自由情感类型之外,还存在着若干中间地带,很多作品同时包含着两种相反的自由情感元素,比如奥斯卡大片《阿凡达》中既有令观众心旷神怡的奇观画面,又有令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既有惊心动魄的空中搏杀,又有花前月下的窃窃私语;既有对人性正义力量的讴歌,又有对人性邪恶势力的鞭挞。这就是艺术,这也是艺术特有的魅力——德性之美。至此,本文初步阐明了艺术德性既不同于生活德性也不同于其他职业德性的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激发自由情感的广度和强度上具有超越性。 二、艺术真实是艺术德性的必要条件
无论如何,生活德性都是基于人的某种客观现实行动而彰显出来的,一般的职业德性更是如此;而艺术不过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艺术中的一切,即便是因为其高度的艺术性而暂时让我们忘掉了真实的现实或历史本身,也不能改变其假定性这个最基本的原则。而假定性也正是古希腊大哲柏拉图当年藉此否定艺术价值并放逐艺术家于理想国之外的两种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因为在他看来,蕴藏于宇宙中的理式或真理才是世界的本源,我们的客观世界包括我们自身不过是理式法则的派生物或生动体现,距离真理已经存在着天然的距离。而艺术又不过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摹写而生存,所以距离真理更遥远[5]。显然,在今天看来柏拉图的这一观点未免荒谬,也早已为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多驳斥。可是,我们的疑问依然存在:一个假定性的情境如何会产生等同于甚至远高于真实现实利他行动那样的强烈自由情感?这个问题还必须回到艺术现场去考察。
先拿好莱坞的动作片和中国的功夫片来比较,比如获得奥斯卡奖的动作片《无间道·风云》,其中所设计的那些打斗搏击动作和血腥场面跟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亲历的毫无二致,但对一般观众来说却较之现实本身更为真实可信;而再看成龙主演的那些功夫片,基本上都是花拳绣腿式的招数,虽是令人眼花缭乱,却总是让人难以相信,所以有时候看成龙的功夫片,不仅产生不了惊心动魄之感,甚至还会有某种程度的搞笑味道。好莱坞电影不只是动作片给我们留下这样的真实感,其他作品尤其是那些获得奥斯卡奖的作品,比如《泰坦尼克号》、《国王的演讲》、2012年度的《艺术家》等都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质,一切好的艺术作品其实都具有这样的特质。《阿Q正传》一面世为什么令那么多人惶惶不可终日?[6]106就是因为阿Q这个形象塑造得特别逼真,以至于很多读者从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认为这个人物写得就是自己[6]132。同样的,某些红色经典中的那些高大全形象之所以难以打动我们,是因为这些人物跟我们的实际人性存在着太大的距离,以至于让我们总是怀疑其真实性和可能性,如此一来怎么能吸引住我们的注意力呢?我们将艺术的这种性质称为直观真实[7]。所谓直观真实指的是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对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完全认同,其实质是艺术情境完全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产生了暂时的物我两忘、虚实不分的审美效应。这种现象的心理机制就是受众心灵中的直觉活动或者感性活动占据主导地位。一旦人的理性功能恢复到统治地位,即受众一旦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在欣赏一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艺术作品,这种效应则立即中断。因此,直观真实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逼近生活真实和客观现实。一个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生活真实和客观现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和很多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天然意外,人们对某一利他行动的直观往往受到时间、地点和距离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在最恰当的范围内直观,因此由此被激发的德性自由情感也就不会过于强烈。试想想,即使当天我们恰好目睹了陈贤妹救人的一幕,最可能的情况也不过是在心理上升起某种轻微的敬重之情。而艺术作品因为天然的画框和聚焦机制,即天然具有的汇聚受众的注意力的能力,会比较容易地在第一时间将受众的注意力从现实生活处境中强制性地暂时凝聚到自身[8]。所以,即使是某些质量不高的艺术作品往往也能在某些段落或环节上激发我们的自由情感,这种情况未必是艺术作品实现了直观真实的至高境界,而更可能是因为艺术自身的画框机制。如此一来,达到直观真实的那些艺术品能够引起受众远强于生活德性的自由情感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这样,我们有理由将直观真实定义为艺术德性的一个内在机制。
不过,根据一般经验不难判断,从绝对意义上讲能实现直观真实的艺术作品既不是全部艺术品,也不是一件艺术品的全部。然而,在这些没有实现直观真实的艺术品中,的确也有一些同样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比如像李白的著名诗词《望庐山瀑布》,四句话都是典型的夸张手法,离生活真实相差甚远,至少一接触字面会感到很不真实可信,可是这是一首大家公认的好诗。荷马的史诗所描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古希腊历史面貌,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卓别林的一系列哑剧电影,动作夸张幽默,离生活真实更远,可这些作品依然赢得了世界观众的喜爱和共鸣。它们共同的特质就是它们所陈述的故事和人物较之历史更具有真实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分析的,“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写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9]81艺术家通过描写可能的事而彰显出某种“哲学的意味”[9]81。那么,什么是“哲学的意味”或者艺术较之历史更大的真实性到底是什么呢?显然,这种真实性不是对历史史实考据所获得的那种史料上的真实,更谈不上上述的直观真实,而是这些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一种犹如说出了早就潜隐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而我们自己却从未顿悟的某种人生况味,或者某一人性铁律。一个艺术品一旦达到了这一步,往往就具有了超越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民族的永恒价值。现在如果我们再来细细品味《望庐山瀑布》,诗人所描写的那种自然风景背后难道不是一种更加博大、更有意蕴的人生胸襟吗?与其说荷马写出了一段逼真的古希腊历史,还不如说他展现出了一幅更加真实的人性画卷。而《大独裁者》所折射的难道不比现实政治更为入木三分吗?我们将这类虽不是直观真实却远远胜似直观真实的艺术特质称为客观真实。至此,我们揭示了艺术德性的第二个既不同于生活德性又不同于其他职业德性的特性。显然,艺术的客观真实不是感性的直觉的真实,而是理性的反省的真实。它需要通过调动艺术欣赏者的全部心灵官能和人生经验来把握,一旦实现了共鸣,则会对艺术欣赏者产生持久的刻骨铭心的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因此达到客观真实的艺术乃是一种更具心灵滋养价值的艺术。这样的艺术与其说是一件美的艺术品,不如说是人类的知己朋友。不过,就其在欣赏者身上引起的自由情感强度而言,客观真实的艺术要明显弱于直观真实的艺术,它主要是以静观、默念和反省的方式平缓地轻柔地作用于人类的心灵。 除了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艺术之外,我们发现还有一类艺术非同寻常。比如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印象就会觉得这不过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世界,现实中绝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存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作品本身的喜爱。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丑到极致的敲钟人卡西莫夫,而在他丑陋的外表下面却埋藏着一颗善到极致的心灵,正是这个典型深深感动和震撼了世界上无数读者的心灵。但是,凭着我们的人生经验很容易断定,这样极端的人物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至少属于极个别的情况。再如梵高的现代名画《向日葵》,它既不符合直观真实,也算不上达到了客观真实,然而在贝尔、弗莱等现代评论家的眼中,这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艺术。像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等也差不多属于同样的情况。这类艺术对一般的欣赏者来说不大容易理解和接受,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跟普通大众熟悉的生活相距较远,甚至完全陌生。人们总是对自己陌生的、不熟悉、不确定因而难以把握的事物缺乏兴趣,这是一条普遍的人性经验。不过,这类艺术对于创作者来说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都无以例外地传达了艺术家们本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正是以这样特别的眼光、视角和情绪来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的。如果说上述的以直观真实或客观真实为诉求的艺术家从根本上说是更在于表达一种大众普遍理解的、认同的和熟悉的经验和情感,那么像梵高这类艺术家则更重视真实自我理想、真实自我情感的表达(虽然其中也有这样的可能——不排除个别艺术家刻意以这种陌生的艺术语言为手段达到吸引社会关注的真实目的,这种情况另当别论),我们将这种艺术表达称为主观真实。这是我们挖掘出的第三个艺术德性特质。具备主观真实的艺术虽不容易能像其他两种艺术类型那样对大众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但却从艺术家这个层面上向社会发出了另一种真实的声音,如果没有这种声音的奇异和绝唱,艺术的世界就会显得单一和失重,就有可能出现艺术专制和垄断,就有可能危害到最为宝贵的艺术自由精神,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主观真实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而言,还是就艺术生态系统而言都是值得永远提倡的一种人类自由精神,它是构成艺术多元声音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主观真实也是艺术家自由意志和勇气的现实彰显。在任何一个社会系统中都存在着伦理秩序,都具有特定的惯例、文化传统和秩序。艺术系统也是如此。在一个既有的艺术秩序格局内,多数艺术家都不能不受到传统艺术理念、艺术规条和艺术伦理的制约,而主动迎合着传统美学趣味而创作,只有如此才有可能降低创作的风险,以免自己的作品失去大众的喜爱和传统艺术实力的护佑,这样多数艺术家的创作就很难说是一种主观真实的表达。相反,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恪守主观真实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往往都是特立独行并具有非凡勇气和胆识、意志强大不畏传统实力的人物,其中的杰出代表像中国的李贽和外国的梵高甚至为了追求主观真实而以身殉艺,即使那些存活下来的艺术家也往往要忍受巨大的社会责难、同行批判甚至政治迫害。只有到了数字时代,这种情况才得以根本改观。
三、新奇且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是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
那么,以上所说的三种真实是否覆盖了艺术德性的全部内涵呢?或者说真实究竟是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呢?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虽然不必具备全部三种真实属性,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具备其中的任何一种;可是仅仅具有真实属性的作品却未必能成为好的艺术品,甚至连一般的艺术也谈不上。地理课本对各地自然风光的描述远较任何文学作品真实,历史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陈述也远较小说或电影真实可靠,休谟的《人性论》对人性的剖析远较任何一部艺术作品深刻而真实,但它们只能是地理、历史和哲学,终究不是艺术。由此,我们只能判定,真实性(不管何种形式的真实)只是构成艺术德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一件看起来虚假的作品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好的艺术,即有德性的艺术。如果还能称得上是艺术的话,也只能算是德性低劣的艺术。也就是说,虚假恰恰走向了艺术德性的反面。
这样一来,我们还必须继续探究构成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一件艺术品被人们公认为是好的有德性的艺术品呢?我们先来回顾三种真实所涉及的那些艺术,因为上述三种情况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能够激发欣赏者的自由情感。所有真实的艺术品无论哪种真实,都具有激发欣赏者自由情感的功能,所不同的只是自由情感强度和机制的差异。但是像地理、历史和哲学为何不能或较难激起人们的自由情感呢?这样一比较,我们立即就发现,关键在于两者表达或彰显真实的机制迥然不同:艺术以再现和表现的方式表达真实,这种真实与其说是一种形象的真实、间接的真实,倒不如说是一种超越现实图景的真实、充满不确定性的真实——创造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这才是艺术独有的职能和魅力;而地理、历史等充其量也只是对现实的一种科学的逻辑的复述,并没有也很难带给我们任何特别新奇或悬念之感。现在我们可以将考察的视野扩大到整个艺术系统,我们发现一切好的艺术不论真实与否都具有这个特性,即激发欣赏者强烈自由情感的特性。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游戏。网游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全假定的,无所谓真实不真实,可正是这个新兴的数字艺术品种让无数人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同样性质的情况还有那些明星们的博客、微博等亚艺术形态也谈上不什么真实与否,只不过是些鸡零狗碎的无聊东西,却让那么多人产生快感,以至于演变成一种新型的娱乐项目。尽管如此,尽管网游和明星微博的确能让很多人产生快感,但将它们归于好的有德性的艺术之列恐怕也缺乏充分的理由。因为失去了真实的基础,这类艺术所对准的所迎合的不过是人的好奇心,与其说是一种审美效应,不如说是一种蛊惑效应,这种简单的心理刺激就像泡沫效应一样,带给参与者的多是短暂的浅表的快感和过后持久的空虚和无聊。这与前面分析的真实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如果真实艺术算得上低碳艺术,那么这种非真实艺术可称为高碳艺术。因为它除了大量占用和消耗了人们的宝贵时间、精力、体能和金钱之外,并没有多少思想启迪和情感滋养的成分,有些甚至还对社会安全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危害。这样看来,单有再现和表现创造出的新奇或不确定性就构成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因为没有这一条件,艺术的特殊职能和魅力就无从谈起,不具备艺术基本职能的作品也就算不上是艺术作品,更算不上好的艺术作品。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下结论说,构成艺术德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开辟出真实且充满新奇和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有可能产生强烈而健康的自由情感,这种意义上的艺术才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低碳艺术。
参考文献:
[1]埃德蒙特·胡塞尔.现象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50.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
[3]马立新.自由情感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29-33.
[4]马立新.美感新论[J].桂海论丛,2011(6):125-129.
[5]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220-221.
[6]茅 盾.茅盾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7]王丽媛,马立新.大真之美[J].电影文学,2012(2):4.
[8]马立新.美学元问题新解[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63-76.
[9]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责任编辑 任浩明
关键词:艺术德性;德性必要条件;德性充分条件;职业德性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5-0065-05
一、艺术德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德性
人活着无时无刻不处在行动之中。凡行动都是具体的、目的性的,并始终处在行动主体自由意志的决定之下。人类的行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像吃饭、穿衣、学习、工作、说谎、盗版、受贿等;另一类像休息、旅游、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上网等。这两类行动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为回答这个问题,笔者采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1],并以自身的情况来分析。
比如,我现在正在写着关于艺术德性机制研究的论文,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论文?我知道我的目的就是要阐明艺术德性机制;我为什么要阐明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明确就不能解决当下数字艺术所引致的某些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如网瘾问题;我为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与我的孩子(一个患有严重网瘾的本科生)的健康成长有直接关系;我为什么关心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的孩子不能健康成长,那么我就会处在痛苦不安之中;我为什么不愿意痛苦不安?因为我想过一种快乐稳定的生活;我为什么想过快乐稳定的生活?因为在我看来,快乐稳定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我为什么追求幸福?因为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再比如,当我疲劳的时候我喜欢听听熟悉的轻音乐。我为什么疲劳时选择听音乐?因为听听音乐可以立即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快感,在音乐声中全身的疲劳会在不知不觉中消散;我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带来的快感?因为获得这种愉悦的快感在我看来就是过着幸福的生活。
从以上对人的行动的现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每一个现实行动都有一个利己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将这种利己的目的定义为善。他说,“人的每种实践或选择,都以善为目的。”[2]亚氏这种对善的定义无法解释现实中诸如陈贤妹救小悦悦、陈光标屡屡行善等具体行动,因为他们的行动从直观上看都是利他不利己的。如果按照亚氏对善的定义,他们应该被定义为善的反面——恶;相应的,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和盗版、欺诈、受贿等因为其行动具有典型的利己性,倒是应该被定义为善。显然,这种定义是荒谬的。
第二,人的现实行动都有目的性,但这种目的就其与人的欲求关系而言存在着当下和终极之区别。现实中的每一个当下行动的直接目的与另一个当下行动的直接目的不尽相同。各自不同的当下目的为直接目的。然而,当沿着由原初行动开启的直接目的继续向下深入追问的时候,可以发现各个当下行动的终极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最终获得幸福或者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根本目的。为了这个终极目的,我们不得不首先满足自己的直接目的。一般而言,当下的行动达到目的后往往会获得某种愉悦的感,并且人们越是接近终极目的(越是接近幸福)的时候,就能体验到越来越强烈的愉悦感。
当然,在人的现实行动中,也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像音乐欣赏这样的接近获得人生终极目的的行动。现实中读小说、看电影、玩游戏、游山玩水、上网交友聊天……这些都有雷同于音乐欣赏的体验效果,都能获得直接的强烈的愉悦或快乐,并且这些行动除了获得这种快乐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的现实功利性。因此,根据自由情感美学理念,这些行动可被称之为审美行动,即获得强烈自由情感的行动,而人们通常根据惯例将这些审美行动称之为艺术活动。也就是说艺术活动乃是一种接近于幸福人生的活动。既然人的终极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而幸福的现实表现除了获得一种特别的愉悦情感外再也没有其他现实的具体的目的,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是对自由情感的渴望。从现实生活中看,只有艺术行动最接近于幸福。既然追求幸福乃是人类的终极目的,而艺术活动最能帮助人类实现这一终极目的,那么艺术由此获得了它在人类社会系统中独一无二的不可或缺的独立地位。既然德性是因利他行动而产生,而艺术活动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获得自由情感的切身需要具备了明显的利他性质,由此,艺术获得了自身的德性。简言之,所谓艺术德性就是艺术天然具有的唤起人类自由情感的特殊性质。
人的德性行动能够激发出强烈的自由情感[3];而艺术德性的成立也在于其唤起艺术欣赏主体强烈自由情感的性质,那么人的德性与艺术德性又是何种关系呢?德性行动并不等同于艺术活动。首先,前者所激发出的自由情感是就行动的局外人而言,德性行动主体本身倒未必能同步获得这种自由情感;而后者则必须是限于行动主体本人,即艺术作品的直接接受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由情感。其次,德性行动是一种明显的利他行动,而艺术德性除了直接的利他性质外,还同时呈现为直接的利己性质。欣赏演奏音乐除了对目睹这一行动的欣赏者有愉悦功效外,对演奏者自身同样也具有愉悦情感的作用。再次,一般人的德性体现的主要是一种生活德性,而艺术德性则是一种典型的职业德性。也正是因为艺术德性是一种职业德性,艺术才在社会分工中获得了一份独立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惯例和伦理秩序。
关于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惯例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这里关注的焦点是艺术德性作为职业德性的基本机制。因为艺术德性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德性。一般的职业德性的情感性质基本上是潜隐状态的,微弱地作用于德性客体(即社会),由此与生活德性的强烈催情机制形成了鲜明对照。而艺术德性虽隶属于典型的职业德性,却具有类似于生活德性甚至在多数情况下远高于生活德性的催情效应,如读小说、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或者玩游戏等。不过,如果对艺术德性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这里就未免太肤浅了。虽然这些艺术体验毫无疑问就其催情强度而言远高于生活德性,但两者所激发的自由情感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呢?生活德性的自由情感性质是单一的,无论是陈贤妹的救助之举,还是陈光标的慈善行动都引起我们这些局外人心理上的一种可称之为感动、敬仰、高大的情绪。那么艺术德性呢?显然,艺术的催情效应则要复杂得多。看赵本山的小品、电影或电视剧,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自由、轻松、诙谐的笑声,这是一种愉悦或快乐;再看《唐山大地震》、《集结号》、《活着》这样的影视作品,相信很多人自始至终都不会发出一声微笑,不仅如此,甚至还会被其中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影视作品是这样,小说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读鲁迅的小说,可以说篇篇都带给我们一种压抑和沉重感;读赵树理的小说,同样是农村人物,同样是批判的视角,我们却能从中获得一种诙谐之情。再看绘画,既有令人愉悦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有令人心痛的《被吊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回到音乐上,既有欢快的奏鸣曲,也有令我们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就艺术的催情性质而言,以上所列举的不过是其中的某些最为典型的两种类型,笔者将它们分别称为优美和壮美[4]。其实,除了这两种典型自由情感类型之外,还存在着若干中间地带,很多作品同时包含着两种相反的自由情感元素,比如奥斯卡大片《阿凡达》中既有令观众心旷神怡的奇观画面,又有令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既有惊心动魄的空中搏杀,又有花前月下的窃窃私语;既有对人性正义力量的讴歌,又有对人性邪恶势力的鞭挞。这就是艺术,这也是艺术特有的魅力——德性之美。至此,本文初步阐明了艺术德性既不同于生活德性也不同于其他职业德性的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激发自由情感的广度和强度上具有超越性。 二、艺术真实是艺术德性的必要条件
无论如何,生活德性都是基于人的某种客观现实行动而彰显出来的,一般的职业德性更是如此;而艺术不过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艺术中的一切,即便是因为其高度的艺术性而暂时让我们忘掉了真实的现实或历史本身,也不能改变其假定性这个最基本的原则。而假定性也正是古希腊大哲柏拉图当年藉此否定艺术价值并放逐艺术家于理想国之外的两种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因为在他看来,蕴藏于宇宙中的理式或真理才是世界的本源,我们的客观世界包括我们自身不过是理式法则的派生物或生动体现,距离真理已经存在着天然的距离。而艺术又不过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摹写而生存,所以距离真理更遥远[5]。显然,在今天看来柏拉图的这一观点未免荒谬,也早已为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多驳斥。可是,我们的疑问依然存在:一个假定性的情境如何会产生等同于甚至远高于真实现实利他行动那样的强烈自由情感?这个问题还必须回到艺术现场去考察。
先拿好莱坞的动作片和中国的功夫片来比较,比如获得奥斯卡奖的动作片《无间道·风云》,其中所设计的那些打斗搏击动作和血腥场面跟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亲历的毫无二致,但对一般观众来说却较之现实本身更为真实可信;而再看成龙主演的那些功夫片,基本上都是花拳绣腿式的招数,虽是令人眼花缭乱,却总是让人难以相信,所以有时候看成龙的功夫片,不仅产生不了惊心动魄之感,甚至还会有某种程度的搞笑味道。好莱坞电影不只是动作片给我们留下这样的真实感,其他作品尤其是那些获得奥斯卡奖的作品,比如《泰坦尼克号》、《国王的演讲》、2012年度的《艺术家》等都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质,一切好的艺术作品其实都具有这样的特质。《阿Q正传》一面世为什么令那么多人惶惶不可终日?[6]106就是因为阿Q这个形象塑造得特别逼真,以至于很多读者从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认为这个人物写得就是自己[6]132。同样的,某些红色经典中的那些高大全形象之所以难以打动我们,是因为这些人物跟我们的实际人性存在着太大的距离,以至于让我们总是怀疑其真实性和可能性,如此一来怎么能吸引住我们的注意力呢?我们将艺术的这种性质称为直观真实[7]。所谓直观真实指的是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对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完全认同,其实质是艺术情境完全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产生了暂时的物我两忘、虚实不分的审美效应。这种现象的心理机制就是受众心灵中的直觉活动或者感性活动占据主导地位。一旦人的理性功能恢复到统治地位,即受众一旦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在欣赏一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艺术作品,这种效应则立即中断。因此,直观真实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逼近生活真实和客观现实。一个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生活真实和客观现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和很多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天然意外,人们对某一利他行动的直观往往受到时间、地点和距离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在最恰当的范围内直观,因此由此被激发的德性自由情感也就不会过于强烈。试想想,即使当天我们恰好目睹了陈贤妹救人的一幕,最可能的情况也不过是在心理上升起某种轻微的敬重之情。而艺术作品因为天然的画框和聚焦机制,即天然具有的汇聚受众的注意力的能力,会比较容易地在第一时间将受众的注意力从现实生活处境中强制性地暂时凝聚到自身[8]。所以,即使是某些质量不高的艺术作品往往也能在某些段落或环节上激发我们的自由情感,这种情况未必是艺术作品实现了直观真实的至高境界,而更可能是因为艺术自身的画框机制。如此一来,达到直观真实的那些艺术品能够引起受众远强于生活德性的自由情感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这样,我们有理由将直观真实定义为艺术德性的一个内在机制。
不过,根据一般经验不难判断,从绝对意义上讲能实现直观真实的艺术作品既不是全部艺术品,也不是一件艺术品的全部。然而,在这些没有实现直观真实的艺术品中,的确也有一些同样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比如像李白的著名诗词《望庐山瀑布》,四句话都是典型的夸张手法,离生活真实相差甚远,至少一接触字面会感到很不真实可信,可是这是一首大家公认的好诗。荷马的史诗所描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古希腊历史面貌,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卓别林的一系列哑剧电影,动作夸张幽默,离生活真实更远,可这些作品依然赢得了世界观众的喜爱和共鸣。它们共同的特质就是它们所陈述的故事和人物较之历史更具有真实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分析的,“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写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9]81艺术家通过描写可能的事而彰显出某种“哲学的意味”[9]81。那么,什么是“哲学的意味”或者艺术较之历史更大的真实性到底是什么呢?显然,这种真实性不是对历史史实考据所获得的那种史料上的真实,更谈不上上述的直观真实,而是这些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一种犹如说出了早就潜隐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而我们自己却从未顿悟的某种人生况味,或者某一人性铁律。一个艺术品一旦达到了这一步,往往就具有了超越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民族的永恒价值。现在如果我们再来细细品味《望庐山瀑布》,诗人所描写的那种自然风景背后难道不是一种更加博大、更有意蕴的人生胸襟吗?与其说荷马写出了一段逼真的古希腊历史,还不如说他展现出了一幅更加真实的人性画卷。而《大独裁者》所折射的难道不比现实政治更为入木三分吗?我们将这类虽不是直观真实却远远胜似直观真实的艺术特质称为客观真实。至此,我们揭示了艺术德性的第二个既不同于生活德性又不同于其他职业德性的特性。显然,艺术的客观真实不是感性的直觉的真实,而是理性的反省的真实。它需要通过调动艺术欣赏者的全部心灵官能和人生经验来把握,一旦实现了共鸣,则会对艺术欣赏者产生持久的刻骨铭心的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因此达到客观真实的艺术乃是一种更具心灵滋养价值的艺术。这样的艺术与其说是一件美的艺术品,不如说是人类的知己朋友。不过,就其在欣赏者身上引起的自由情感强度而言,客观真实的艺术要明显弱于直观真实的艺术,它主要是以静观、默念和反省的方式平缓地轻柔地作用于人类的心灵。 除了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艺术之外,我们发现还有一类艺术非同寻常。比如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印象就会觉得这不过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世界,现实中绝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存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作品本身的喜爱。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丑到极致的敲钟人卡西莫夫,而在他丑陋的外表下面却埋藏着一颗善到极致的心灵,正是这个典型深深感动和震撼了世界上无数读者的心灵。但是,凭着我们的人生经验很容易断定,这样极端的人物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至少属于极个别的情况。再如梵高的现代名画《向日葵》,它既不符合直观真实,也算不上达到了客观真实,然而在贝尔、弗莱等现代评论家的眼中,这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艺术。像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等也差不多属于同样的情况。这类艺术对一般的欣赏者来说不大容易理解和接受,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跟普通大众熟悉的生活相距较远,甚至完全陌生。人们总是对自己陌生的、不熟悉、不确定因而难以把握的事物缺乏兴趣,这是一条普遍的人性经验。不过,这类艺术对于创作者来说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都无以例外地传达了艺术家们本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正是以这样特别的眼光、视角和情绪来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的。如果说上述的以直观真实或客观真实为诉求的艺术家从根本上说是更在于表达一种大众普遍理解的、认同的和熟悉的经验和情感,那么像梵高这类艺术家则更重视真实自我理想、真实自我情感的表达(虽然其中也有这样的可能——不排除个别艺术家刻意以这种陌生的艺术语言为手段达到吸引社会关注的真实目的,这种情况另当别论),我们将这种艺术表达称为主观真实。这是我们挖掘出的第三个艺术德性特质。具备主观真实的艺术虽不容易能像其他两种艺术类型那样对大众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但却从艺术家这个层面上向社会发出了另一种真实的声音,如果没有这种声音的奇异和绝唱,艺术的世界就会显得单一和失重,就有可能出现艺术专制和垄断,就有可能危害到最为宝贵的艺术自由精神,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主观真实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而言,还是就艺术生态系统而言都是值得永远提倡的一种人类自由精神,它是构成艺术多元声音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主观真实也是艺术家自由意志和勇气的现实彰显。在任何一个社会系统中都存在着伦理秩序,都具有特定的惯例、文化传统和秩序。艺术系统也是如此。在一个既有的艺术秩序格局内,多数艺术家都不能不受到传统艺术理念、艺术规条和艺术伦理的制约,而主动迎合着传统美学趣味而创作,只有如此才有可能降低创作的风险,以免自己的作品失去大众的喜爱和传统艺术实力的护佑,这样多数艺术家的创作就很难说是一种主观真实的表达。相反,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恪守主观真实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往往都是特立独行并具有非凡勇气和胆识、意志强大不畏传统实力的人物,其中的杰出代表像中国的李贽和外国的梵高甚至为了追求主观真实而以身殉艺,即使那些存活下来的艺术家也往往要忍受巨大的社会责难、同行批判甚至政治迫害。只有到了数字时代,这种情况才得以根本改观。
三、新奇且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是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
那么,以上所说的三种真实是否覆盖了艺术德性的全部内涵呢?或者说真实究竟是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呢?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虽然不必具备全部三种真实属性,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具备其中的任何一种;可是仅仅具有真实属性的作品却未必能成为好的艺术品,甚至连一般的艺术也谈不上。地理课本对各地自然风光的描述远较任何文学作品真实,历史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陈述也远较小说或电影真实可靠,休谟的《人性论》对人性的剖析远较任何一部艺术作品深刻而真实,但它们只能是地理、历史和哲学,终究不是艺术。由此,我们只能判定,真实性(不管何种形式的真实)只是构成艺术德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一件看起来虚假的作品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好的艺术,即有德性的艺术。如果还能称得上是艺术的话,也只能算是德性低劣的艺术。也就是说,虚假恰恰走向了艺术德性的反面。
这样一来,我们还必须继续探究构成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一件艺术品被人们公认为是好的有德性的艺术品呢?我们先来回顾三种真实所涉及的那些艺术,因为上述三种情况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能够激发欣赏者的自由情感。所有真实的艺术品无论哪种真实,都具有激发欣赏者自由情感的功能,所不同的只是自由情感强度和机制的差异。但是像地理、历史和哲学为何不能或较难激起人们的自由情感呢?这样一比较,我们立即就发现,关键在于两者表达或彰显真实的机制迥然不同:艺术以再现和表现的方式表达真实,这种真实与其说是一种形象的真实、间接的真实,倒不如说是一种超越现实图景的真实、充满不确定性的真实——创造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这才是艺术独有的职能和魅力;而地理、历史等充其量也只是对现实的一种科学的逻辑的复述,并没有也很难带给我们任何特别新奇或悬念之感。现在我们可以将考察的视野扩大到整个艺术系统,我们发现一切好的艺术不论真实与否都具有这个特性,即激发欣赏者强烈自由情感的特性。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游戏。网游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全假定的,无所谓真实不真实,可正是这个新兴的数字艺术品种让无数人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同样性质的情况还有那些明星们的博客、微博等亚艺术形态也谈上不什么真实与否,只不过是些鸡零狗碎的无聊东西,却让那么多人产生快感,以至于演变成一种新型的娱乐项目。尽管如此,尽管网游和明星微博的确能让很多人产生快感,但将它们归于好的有德性的艺术之列恐怕也缺乏充分的理由。因为失去了真实的基础,这类艺术所对准的所迎合的不过是人的好奇心,与其说是一种审美效应,不如说是一种蛊惑效应,这种简单的心理刺激就像泡沫效应一样,带给参与者的多是短暂的浅表的快感和过后持久的空虚和无聊。这与前面分析的真实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如果真实艺术算得上低碳艺术,那么这种非真实艺术可称为高碳艺术。因为它除了大量占用和消耗了人们的宝贵时间、精力、体能和金钱之外,并没有多少思想启迪和情感滋养的成分,有些甚至还对社会安全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危害。这样看来,单有再现和表现创造出的新奇或不确定性就构成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因为没有这一条件,艺术的特殊职能和魅力就无从谈起,不具备艺术基本职能的作品也就算不上是艺术作品,更算不上好的艺术作品。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下结论说,构成艺术德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开辟出真实且充满新奇和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有可能产生强烈而健康的自由情感,这种意义上的艺术才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低碳艺术。
参考文献:
[1]埃德蒙特·胡塞尔.现象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50.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
[3]马立新.自由情感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29-33.
[4]马立新.美感新论[J].桂海论丛,2011(6):125-129.
[5]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220-221.
[6]茅 盾.茅盾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7]王丽媛,马立新.大真之美[J].电影文学,2012(2):4.
[8]马立新.美学元问题新解[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63-76.
[9]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