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林荫道宽高比(D/H)探究

来源 :广东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ut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定量调查的方法对南京市内1 8条不同类型城市林荫道的空间结构要素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着重探究林荫道宽高比(D/H)对其景观效果以及人的空间感受的影响。结果表明:D/H≤1的林荫道是比较适合行人步行的林荫道;1≤D/H≤4的林荫道空间感稳定,比较适合人车混行的林荫道;而D/H>4的林荫道产生的围合感比较弱,不建议设计成林荫道。
  关键词:林荫道;宽高比;空间结构;景观;感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6-0059-03
  城市林荫道为城市中心区域或城市化程度较高区域中,道路两侧(隔离带)各种植1排以上行道树形成林荫覆盖空间,具备交通、景观游憩、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城市次级道路或复合型林荫大道。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目前关于城市林荫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道树上,比如行道树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行道树树种特征分析,行道树的生态效益研究,行道树单株景观效果及其引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剐等,与林荫道相关的道路景观研究有:城市道路景观评价、旅游公路景观效果等,而针对城市林荫道自身空间结构的研究如林荫道宽高比的探究较为少见。当人行走在林荫道下,林荫道的宽度与两侧林荫树的高度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即林荫道的D/H值会引起人们相应的心理反应,同时不同的比例关系也是影响林荫道空间尺度、空间均衡和围合感的重要指标。本文立足于对南京市城市林荫道空间结构要素的实地调研和分析,总结出城市林荫道不同宽高比所产生的景观效果以及给人的不同感受,以期对城市林荫道的空间感和尺度感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概况
  调研区域位于南京主城区,包括南京老城区和河西新城区两部分。调研对象需要满足城市林荫道的定义要求,调研样本的选取需考虑城市林荫道的类型、功能、区域、建造时期以及林荫树品种等要素,并根据南京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综合以上因素,选取了南京市各区域共18条林荫景观道,按功能将其分为五类:1)道路交通型:中山东路、北京西路、太平北路、御道街、梦都大街、兴隆大街、乐山路;2)休闲游憩型:环湖路、陵园路;3)历史文化型:颐和路、宁海路、汉府路;4)商业活动型:珠江路、贡院街、贡院西街;5)社区生活型:锁金北路、雨花新村一号路、华山路。选取的18条样本道路中属交通型道路有7条,占总数39%,其中3条位于河西新城;其余基本位于老城区内,属历史文化型道路有3条,休闲游憩型道路有2条,社区生活型道路有3条,商业活动型道路有3条。以上基本囊括南京不同区位、年代、性质功能的城市林荫道,能够代表南京城市林荫道的现状。
  1.2 调研方法及内容
  根据调研样本的选择,以城市林荫道路段(200-300m)为主要的调研单元,对选定的样本进行综合调查。调研主要采用定量调查的方法,对城市林荫道的空间构成要素作调查分析,包括道路结构、人行道宽度、宽高比、种植间距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道路交通型
  在道路结构方面,道路交通型林荫道都为多板式结构。因此,道路幅度较宽,导致道路宽高比数值较大。调查还发现河西林荫树规格低、高度不够,所以道路的宽高比都高于4∶1,导致道路中只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有林荫覆盖空间,机动车道上基本处于裸露状态,给人以开阔的视觉感受。而老城区的林荫树树高叶茂,弯曲的枝干基本覆盖了整条道路,宽高比范围为2∶1~1.5∶1,形成了宜人、舒适、稳定的道路空间。
  2.2 历史文化型
  此类型的3条道路都属于一板式结构,道路宽度较窄,林荫树的生长时间长,树木高大,因此道路宽高比都小于1,树荫基本覆盖了整条道路,形成了亲切、幽闭的人行空间。其中宁海路与汉府街的人行道比较宽,人行空间十分舒适。颐和路与宁海路所处的民国公馆建筑群都有高约3m的围墙,使林荫道具有清晰的边界。
  2.3 休闲游憩型
  该类型的两条道路都是一板式结构,宽高比都小于1。其中环湖路林荫道形式多样,林荫道形式不同,其道路宽高比也不同,而形成的林荫空间也不尽相同。例如杨树Populus spp。林荫道形成整齐向上的林荫空间,而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十垂柳Salix babylonica则形成亲切宜人的林荫空间。陵园路上的悬铃木Platanus spp.虽然也是“开心杯”式的修剪方式,但相对于城市中心主干道旁的悬铃木而言,这里的悬铃木的枝干更明显地往垂直方向生长,使林荫空间更加整齐雄伟、有气势。同时,不同树种的种植间距各不一样,由此也形成了不尽相同的林下空间,例如杨树段林荫道的种植间距为5m,而香樟+垂柳段林荫道的种植间距则为7.5m,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从树种的形态特点考虑,另一方面是较密集的种植间距产生封闭向上的林下空间,而疏散的种植间距产生舒缓宜人的林下空间,有着不同的林下空间效果。
  2.4 社区生活型
  此类型的道路都是一板式结构。位于主城区内的两条道路都不宽,而位于河西新城内的华山路则很宽,为五车道,它的绿化形式简单,行道树香樟植株规格不大、树干不高,只能覆盖人行道,车行道则基本裸露在外。锁金北路绿化形式丰富,植物种类多样,苗木的规格都不大,基本上都是小乔木或小灌木,形成的林荫空间不影响附近居民日常生活,道路宽高比小于2∶1,道路内的尺度比较亲切宜人。雨花新村一号路也不宽,但种植多年的悬铃木植株规格大,树木高,枝桠伸张长,对道路周边的居民楼和店铺有一定的影响。道路宽高比小于1,形成了较为闭塞、挤压的道路空间。
  2.5 商业活动型
  贡院街与贡院西街是一板式结构的商业步行街,不允许机动车辆进入。其周边建筑高度相近,但贡院街的路面比贡院西街宽,整体空间更加开阔。贡院街的行道树平均种植间距高达25m,基本上没有产生阵列的感觉。贡院西街的道路宽高比约为1∶1,空间尺度更加私密,行道树种植间距约为10m,既能产生阵列感,又不会让商业街显得太过于封闭与压抑。珠江路是南京的主干道,道路结构为三板式,相对于贡院街和贡院西街而言,其路面更宽阔,有步行空间,也有机动车通行道。虽然周边的建筑高度较高,种植较久的行道树悬铃木十分高大,但路幅宽,道路宽高比约为2:1。五种道路类型其空间结构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调研的18条道路结构以一板式为主,共10条,三板式道路5条,四板式道路2条,二板式道路1条。其中,道路交通型的林荫道板式较宽,尤其三板式和四板式的林荫道由于道路宽,车行道的林荫覆盖不全,只有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形成林荫空间。因此道路空间整体受到林荫树覆盖的面积较小,林荫道的宽高比往往也较大。而以一板式为主的其他类型林荫道,林荫覆盖面积相对较大,因此林荫道的宽高比适中或较小。相比之下,多板式结构的林荫道往往林荫覆盖面积不够,不容易形成尺度感和空间感较为宜人的林荫空间,而一板式结构的林荫道更容易形成幽闭的林荫空间,更适合林荫道的建设。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探讨了在实体围合的空间中实体高度(H)和间距(D)之间的关系:即D/H=1是一个界限,当D/H≤1时,人有一种内聚、安定的感觉,当D/H>1时,会产生远离、空旷的感觉,当D/H>4时,空旷迷失感会增加。而对于城市林荫道来说,林荫道的尺度和林荫道的路幅宽度与林荫树的树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样符合实体围合空间中的D/H比例关系。根据上述南京市18条林荫道的调研结果,不同的D/H比值让林荫道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空间感觉可归纳如表2。
  3 讨论与结论
  林荫空间是林荫道最重要的结构部分,同时也是界定城市林荫道的重要尺度标准。
  在调研的林荫道中,林荫道道路宽高比(D/H)≤1的道路数量最多,共有8条。由此可以看出D/H≤1的道路所占比例较高且形成的林荫道空间更为舒适宜人,它们多属于历史文化、休闲游憩以及社区生活型道路,多以人群交流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D/H≤1的林荫道比较适合行人步行,林荫树等间距排列能够产生更强烈的廊柱围合感,所以这种类型的林荫道空间围合感很强。当D/H>1或更大时会让人逐渐产生远离、空旷的感觉。调研道路中3条商业活动型道路D/H值范围均为1~2,多为人车混行道路,整体空间趋于开阔,围合感有所减弱,但是尺度较为舒适,因此,此类型道路D/H值建议小于2为宜。总体来看,D/H值为1~4的道路有6条,数量适中,它们的空间感比较稳定,路幅相对较宽,比较适合人车混行。而当D/H>4时,空旷迷失感会增加,街道空间失去了封闭感,调研中此比值的道路数量仅为4条,多位于南京河西新城且属于交通型道路,由于道路建造时间短,道路板带多,林荫道产生的围合感弱,只有增加林荫树的种植数量,才能形成景观效果较好的林荫道。因此,交通型道路为了满足比较舒适的林荫空间感受,建议D/H尽量小于4为宜。而D/H>4的道路不建议设计成林荫道,除非增加林荫树的列数以重新划分空间。
其他文献
依托于我国园林行业的欣欣发展,园林从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也应迈向精细化和市场化发展。而在2015年由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棕榈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实战为核心优势,专为行业人员的实战能力提升提供咨询式、定制式的解决方案,因此也成为探索园林行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先行者。  2015年10月,棕榈教育被行业权威机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定为“园林行业人才分级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建设单位”。这也将成为棕
期刊
摘要: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分别是对园林的外向与内向研究方法,以18世纪的扬州园林为对象,从外向和内向两个视角分析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想观念,以及造园要素、风格样式、设计和空间。结合当时的园林发展背景及其产生的新现象和趋势、与运河密切结合的园林建设和游赏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扬州园林在特定时期的嬗变与内涵,透视其特点,以及园林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  关键词:园林史;公共园林;扬州园林;情境分析;形式
期刊
摘要:在新时代下,岭南河涌的改造设计不仅要满足防洪的基本功能,还需保证河涌的可观赏性,使人们能亲近享受自然。场地设计时,为使用人群创造充满活力的空间,通过人为介入技术,满足野生动植物生存的需要,修复原始生态环境。  关键词:岭南河涌;生态多样性;修复;生态技术  引言  随着城市盲目扩张。乡村城市化。城市绿廊逐渐被“砼森林”瓦解。灵动清澈的岭南水乡、蜿蜒起伏的山峦,这些珠三角地区曾经的特色标签已经
期刊
摘要:通过研究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森林公园(一二期)项目,比较一期和二期的规划建设成果,总结出在规划建设过程及后期运营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借此促进郊野公园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最大化,帮助市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绿化成果,为今后郊野公园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郊野公园;规划建设;运营维护  1.北京市郊野公园发展现状  北京市2007年正式启动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公园环
期刊
摘要:楚园林依托于源远流长的楚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楚文化视角入手,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及考古成果等途径还原先秦楚园林的原貌,总结出楚园林的总体意境:与自然高度融合,讲求虚实互补、有无相生的空灵美,追求自由奔放、浩瀚热烈的气质,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从园址、水景、建筑、植物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其造园要素的特点。藉此为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关键词:楚文化;楚园林;
期刊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及其实施途径的落实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与建设方面的一项内容。在多规合一背景下,市域层面的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实施途径,然而其具体规划对象乃至功能类型仍然没有形成统一认知。通过研究市域绿地的核心概念与相关问题,提出市域绿地不同于单类用地,复合了多功能的市域绿地类型应以主导功能为依据进行分类。  关键词:海绵喊市;绿地系统;市域绿地;绿地类型;多规合一  1.海绵城
期刊
11月25-27日,由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及《广东园林》编辑部承办的2015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园林植物应用的现状与前景分论坛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生态园林,美丽广东”,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发棣,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学科带头人余世孝等5位业内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21名研究生
期刊
11月28日,广东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联谊会第二次会议暨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生态专题分享会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绿色生态。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陈晓丽、广东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承宜出席并致辞。来自全省园林行业的四十多位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相互交流,气氛热烈,共同分享在风景园林行业的丰硕成果。  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朱纯在会上首先宣布了建议增补广东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联谊会委员的名单
期刊
摘要:以广州东漖村为试点,在调查分析村内传统风貌建筑的遗产价值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原址保护与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来协调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并就迁移保护中的几个技术问题作初步探讨,为城中村改造中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州东漖;传统风貌建筑;迁移保护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6-15  
期刊
摘要:翠湖位于昆明市主城核心地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分析昆明市翠湖公园及周边片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打造“云南省城市花园客厅”的规划目标以及把整个翠湖及周边片区作为一个“大翠湖公园”进行规划的发展策略,进而把“大翠湖公园”划分为外围主题产业园区、中部翠湖环路景观带、现有翠湖公园景观区三个景观功能分区。  关键词:风景园林;旧城更新;溶解公园;溶解城市;泛化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