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51年(汉宣帝甘露三年),西汉北方最强大的敌对势力——匈奴政权,在其头领呼韩邪单于的率领之下,投靠了西汉朝廷,呼韩邪单于亲自率部众朝见汉宣帝于长安甘泉宫。对此,汉宣帝喜出望外,对归降者予以殊遇。回忆往昔,宣帝感慨万千,“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思股肱之美”,深知此时国家的繁荣强大,除了他本人的英明领导外,还与自己身边众臣的竭力辅佐密不可分。于是,他命人于麒麟阁画十一名辅弼重臣之像,并且“署其官爵姓名”,以资纪念。从此,“麒麟阁十一功臣”与后世的“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成为汉唐时代最有名气的盛世功臣。
十一人中,文臣武将兼备。而其中又只有一个人享有避其名讳的特权,此人便是排在第一位的霍光。
我国古代赞誉废昏君而立贤主之守正辅臣,多以“伊霍”称之。“伊”,是指商代大臣伊尹,他曾将荒淫的商王太甲流放至桐宫,直到三年后太甲改正错误,方将其接回。而“霍”,则是指上面提到的霍光,他在册立昌邑王刘贺(汉宣帝的前任)为帝不足一个月时,又将带头搞宫廷淫乱的刘贺废掉。伊尹与霍光因此名垂青史。
雄霸之主汉武帝刘彻一生文治武功兼备,不仅把祖宗基业发扬光大,而且基本上奠定了后来泱泱中华帝国的政治版图。刘彻晚年,连年对外战争和“巫蛊之祸”使他有了身心疲惫之感,也让诺大的帝国陷入经济停滞。有鉴于此,刘彻决定休养生息,重新恢复社会生产。在刘彻即将崩逝之时,尚还清醒的他,指定年仅八岁的皇少子刘弗陵为新一代天子,并亲自组建了中央辅政班子。最最令人叫奇的是,处在这个最高决策集团之核心位置的,却不是丞相田千秋,而是品级不算太高、时任侍中兼奉车都尉的霍光。
其实,霍光原本属于“贫二代”,他并没有多么牛气的父亲和多么显赫的家世。霍光的父亲叫霍仲孺,乃河东平阳人。霍仲孺年轻时以县遣吏的身份在平阳侯曹家供事。在曹府上,霍仲孺看上了一个叫卫少儿的侍女,大概由于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霍、卫这对年轻人情投意合,不顾下人身份就谈起了地下恋爱。不久后,他们又诞育了自己的爱情结晶——霍去病。霍仲孺在曹府服务了一段时间后回家,并未带走卫氏母子。从此,霍仲孺与卫少儿情断义绝。在家乡,霍仲孺又与另一女子成家,婚后二人生下了个男孩,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做霍光。霍仲孺既非富贾巨商,更非权贵政要,因此霍光打一下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贫二代”。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因缘际会,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不仅得到了当朝天子武帝刘彻的宠幸,而且在皇后陈阿娇遭废之后,又被册立为新一任皇后。从此卫家变得显赫无比。而那个昔日的私生子霍去病,也得到了姨父刘彻的格外器重,后来他竟与舅舅卫青并列为刘彻执政时代最伟大的两位军事家。霍去病以骠骑将军出击匈奴之时,途经河东平阳,早已知晓自己身世的他,决定前去拜见那虽未抚养却有着生育之恩的父亲。霍去病为父亲置办了田产,购买了奴婢,之后他北上领兵作战。自此,霍光家才算是由温饱过渡到了小康生活。霍去病取得抗击匈奴大捷后,在返京途中再次探家,并带走了弟弟霍光。
霍光随同父异母的兄长霍去病到达长安后,被引荐给了汉武帝刘彻。当刘彻听说殿下这个十来岁的小男生乃自己外甥兼爱将霍去病之弟时,顿时对其格外欣赏,遂拜其为郎官,令其在霍去病身边历练。在当时门荫盛行的年代,霍光并没有靠“拼爹游戏”,竟然仰仗自己异母兄长的关系,顺利地迈进了官场,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可以想象,他是多么地感激父亲那一场主角并非其生母的恋情啊!从此霍光勤勉工作,直到刘彻崩逝,他终于爬上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点,其辉煌程度竟远超自己的兄长。
霍光能够被刘彻指定为刘弗陵的首席顾命大臣,原因在于霍光具有“五项全能”,分别是:志虑忠、性格稳、政务熟、关系硬、模样好。
君主专政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帝王们从来都不容许其他权力对君权哪怕一丝丝的分割与霸占。刘彻御宇时,为制衡相权的不断延展,他大力完备中朝官机构,将自己的近臣贵幸统统纳入中朝为官。这些人不仅负责皇帝的日常起居,还掌管军国机要,霍光便为其中的一员。在刘彻身边,霍光忠心侍主,绝无二心,得到了刘彻的高度信任。试想一下,一个受到最高统治者怀疑的臣工,又怎能在最高统治者身边“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又怎能在关键时刻被委以辅政之重任?被雄主看重之人,一定是对刘家有着一片赤诚之心的志虑忠纯者。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侍中莽何罗与其弟重合侯莽通谋反。莽何罗是霍光的同僚,皆为朝廷侍中,然而霍光却不曾“近墨者黑”,并未与其同流合污,他只知道一颗红心向皇帝。有鉴于此,刘彻特命霍光等人率兵出击莽何罗,接到任命后,霍光迅速平定了莽氏兄弟的叛乱。后来霍光的作为同样证明,他在汉帝国几次政治危难之际,揽权也罢,打击政敌也罢,从来都没有篡权谋位之企图,就是废君,也要做第二个伊尹。
在刘彻近臣中,霍光以“资性端正”著称。《鹤林玉露·静重》中就曾言:“大凡应大变处大事,须是静定凝重,如周公之‘赤舄几几’是也。”该书特别提到了霍光和他的同事金日磾,说“汉武帝因不移步识霍光,因不转盻识金日磾”。
而对于霍光的故事,《汉书》中有着更多的故事描述。有宫中官员偷偷观察,霍光在宫中办公时,进出皇宫宫殿,迈出的步子每次都一样大,步数总是一样多。宫官将这一细节禀报给了刘彻,刘彻暗记于心。连走路都小心谨慎、沉毅凝重,更别说在皇帝身边处理具体政务了,难怪霍光传说他“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而与霍光一同受命托孤的金日磾,也有沉稳之性情。
进入京城长安以后,霍光先在哥哥霍去病的身边供职。霍去病把年纪尚小的弟弟带在自己身边,这样一来,他不仅可以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而且还可以对其加以督导教育,促进其身心发展。《汉书·霍去病传》中说他“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而后来霍光的沉毅持重之性格,很明显是受到了哥哥的影响与感染。为了弟弟的政治前程和老霍家的辉煌,霍去病用心可谓良苦。霍光先为郎官,后迁诸曹侍中,帮助哥哥参谋军事。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入宫并越来越受重用,他又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之职,自此“出入禁闼二十余年”。经过长时间的历练,他熟悉掌握了国家最高层权力运作的具体情况,对于朝臣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接触与了解。所以说,待至霍光秉政掌权之时,他早已经成为一位深谙政务的成熟政治家了。
与最高统治者刘彻的关系铁,也是霍光的一个显著优势。经过景帝、武帝两朝贬抑刘氏宗室的努力,皇族秉政的能力与可能性已经全无。面对周遭内朝、外朝诸官,刘彻认为最值得信赖的,还是与自己有着最密切关系的人。刘彻因宠爱皇后卫子夫而移爱于卫青、霍去病,后来自然又因霍去病而移爱于霍光。
刘彻晚年,“巫蛊事件”爆发。刘彻身边的红人兼弄臣江充搬弄是非,使事件牵扯到了太子刘据。太子遭废后,面对剩余两位年长的皇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刘彻是怎么看他们都不顺劲,关键是这两位皇子“皆多过失”,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那块材料。
对长子寒心的同时,刘彻又把立储的目标锁定在了小儿子刘弗陵的身上。刘弗陵是刘彻晚年宠妃钩弋夫人所生,据说这孩子在娘胎里待了十四个月才降临人世,就像上古圣人尧一样,所以刘彻还把钩弋夫人住处的大门改称“尧母门”。很明显,刘彻是欲册立刘弗陵。刘彻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担心将来少子刘弗陵即位,难撑大局,便开始给他物色辅政大臣。他看中了自己最信赖的近臣霍光,于是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命人作“周公负成王”之画赐于霍光,把霍光视作未来的周公。
刘彻认定群臣中“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正式决定成立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的顾命大臣领导集团,使其肩负起代理幼小皇帝摄行政务的职责。与霍光同享此殊荣的,还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刘彻驾崩后,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政事壹决于光”。以霍光为首的中朝官和以丞相田千秋为首的外朝官通力配合,为“昭宣中兴”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几年的宫廷历练,霍光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把自己的长处发展到了最极致,终于得到了最高当权者的认可,实现了由“贫二代”向“富一代”的转变。可以说,霍光是西汉帝国“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体制下的第一位“太上丞相”,他在“后武帝时代”的西汉政治舞台上,长时间扮演着首席辅臣的重要角色。
沉稳的武人掌决策权,务实的文人掌执行权,这样的政治格局是西汉帝国在霍光秉政期间保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沿着汉武帝刘彻晚年的政治路线继续前行,西汉帝国经过昭帝朝,终于在宣帝在位时实现了帝国经济的二次腾飞,帝国再次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可以说,西汉中兴的头功,应当记在那个昔日的“贫二代”——霍光的头上。纵观霍光的仕途,不难看出,虽然最初是哥哥霍去病给了他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和放声高歌的华丽舞台,但他的最终成功还是本源于他个人的力争上游。作为帝王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他一直韬光养晦,兢兢业业,“为人沈静详审”,深得同僚的钦佩与上司的信赖。而手握国家大权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他又与宰相等同僚通力合作,虽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首辅,却依旧保持沉稳冷静,尽忠尽诚。
十一人中,文臣武将兼备。而其中又只有一个人享有避其名讳的特权,此人便是排在第一位的霍光。
我国古代赞誉废昏君而立贤主之守正辅臣,多以“伊霍”称之。“伊”,是指商代大臣伊尹,他曾将荒淫的商王太甲流放至桐宫,直到三年后太甲改正错误,方将其接回。而“霍”,则是指上面提到的霍光,他在册立昌邑王刘贺(汉宣帝的前任)为帝不足一个月时,又将带头搞宫廷淫乱的刘贺废掉。伊尹与霍光因此名垂青史。
雄霸之主汉武帝刘彻一生文治武功兼备,不仅把祖宗基业发扬光大,而且基本上奠定了后来泱泱中华帝国的政治版图。刘彻晚年,连年对外战争和“巫蛊之祸”使他有了身心疲惫之感,也让诺大的帝国陷入经济停滞。有鉴于此,刘彻决定休养生息,重新恢复社会生产。在刘彻即将崩逝之时,尚还清醒的他,指定年仅八岁的皇少子刘弗陵为新一代天子,并亲自组建了中央辅政班子。最最令人叫奇的是,处在这个最高决策集团之核心位置的,却不是丞相田千秋,而是品级不算太高、时任侍中兼奉车都尉的霍光。
其实,霍光原本属于“贫二代”,他并没有多么牛气的父亲和多么显赫的家世。霍光的父亲叫霍仲孺,乃河东平阳人。霍仲孺年轻时以县遣吏的身份在平阳侯曹家供事。在曹府上,霍仲孺看上了一个叫卫少儿的侍女,大概由于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霍、卫这对年轻人情投意合,不顾下人身份就谈起了地下恋爱。不久后,他们又诞育了自己的爱情结晶——霍去病。霍仲孺在曹府服务了一段时间后回家,并未带走卫氏母子。从此,霍仲孺与卫少儿情断义绝。在家乡,霍仲孺又与另一女子成家,婚后二人生下了个男孩,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做霍光。霍仲孺既非富贾巨商,更非权贵政要,因此霍光打一下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贫二代”。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因缘际会,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不仅得到了当朝天子武帝刘彻的宠幸,而且在皇后陈阿娇遭废之后,又被册立为新一任皇后。从此卫家变得显赫无比。而那个昔日的私生子霍去病,也得到了姨父刘彻的格外器重,后来他竟与舅舅卫青并列为刘彻执政时代最伟大的两位军事家。霍去病以骠骑将军出击匈奴之时,途经河东平阳,早已知晓自己身世的他,决定前去拜见那虽未抚养却有着生育之恩的父亲。霍去病为父亲置办了田产,购买了奴婢,之后他北上领兵作战。自此,霍光家才算是由温饱过渡到了小康生活。霍去病取得抗击匈奴大捷后,在返京途中再次探家,并带走了弟弟霍光。
霍光随同父异母的兄长霍去病到达长安后,被引荐给了汉武帝刘彻。当刘彻听说殿下这个十来岁的小男生乃自己外甥兼爱将霍去病之弟时,顿时对其格外欣赏,遂拜其为郎官,令其在霍去病身边历练。在当时门荫盛行的年代,霍光并没有靠“拼爹游戏”,竟然仰仗自己异母兄长的关系,顺利地迈进了官场,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可以想象,他是多么地感激父亲那一场主角并非其生母的恋情啊!从此霍光勤勉工作,直到刘彻崩逝,他终于爬上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点,其辉煌程度竟远超自己的兄长。
霍光能够被刘彻指定为刘弗陵的首席顾命大臣,原因在于霍光具有“五项全能”,分别是:志虑忠、性格稳、政务熟、关系硬、模样好。
君主专政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帝王们从来都不容许其他权力对君权哪怕一丝丝的分割与霸占。刘彻御宇时,为制衡相权的不断延展,他大力完备中朝官机构,将自己的近臣贵幸统统纳入中朝为官。这些人不仅负责皇帝的日常起居,还掌管军国机要,霍光便为其中的一员。在刘彻身边,霍光忠心侍主,绝无二心,得到了刘彻的高度信任。试想一下,一个受到最高统治者怀疑的臣工,又怎能在最高统治者身边“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又怎能在关键时刻被委以辅政之重任?被雄主看重之人,一定是对刘家有着一片赤诚之心的志虑忠纯者。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侍中莽何罗与其弟重合侯莽通谋反。莽何罗是霍光的同僚,皆为朝廷侍中,然而霍光却不曾“近墨者黑”,并未与其同流合污,他只知道一颗红心向皇帝。有鉴于此,刘彻特命霍光等人率兵出击莽何罗,接到任命后,霍光迅速平定了莽氏兄弟的叛乱。后来霍光的作为同样证明,他在汉帝国几次政治危难之际,揽权也罢,打击政敌也罢,从来都没有篡权谋位之企图,就是废君,也要做第二个伊尹。
在刘彻近臣中,霍光以“资性端正”著称。《鹤林玉露·静重》中就曾言:“大凡应大变处大事,须是静定凝重,如周公之‘赤舄几几’是也。”该书特别提到了霍光和他的同事金日磾,说“汉武帝因不移步识霍光,因不转盻识金日磾”。
而对于霍光的故事,《汉书》中有着更多的故事描述。有宫中官员偷偷观察,霍光在宫中办公时,进出皇宫宫殿,迈出的步子每次都一样大,步数总是一样多。宫官将这一细节禀报给了刘彻,刘彻暗记于心。连走路都小心谨慎、沉毅凝重,更别说在皇帝身边处理具体政务了,难怪霍光传说他“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而与霍光一同受命托孤的金日磾,也有沉稳之性情。
进入京城长安以后,霍光先在哥哥霍去病的身边供职。霍去病把年纪尚小的弟弟带在自己身边,这样一来,他不仅可以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而且还可以对其加以督导教育,促进其身心发展。《汉书·霍去病传》中说他“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而后来霍光的沉毅持重之性格,很明显是受到了哥哥的影响与感染。为了弟弟的政治前程和老霍家的辉煌,霍去病用心可谓良苦。霍光先为郎官,后迁诸曹侍中,帮助哥哥参谋军事。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入宫并越来越受重用,他又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之职,自此“出入禁闼二十余年”。经过长时间的历练,他熟悉掌握了国家最高层权力运作的具体情况,对于朝臣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接触与了解。所以说,待至霍光秉政掌权之时,他早已经成为一位深谙政务的成熟政治家了。
与最高统治者刘彻的关系铁,也是霍光的一个显著优势。经过景帝、武帝两朝贬抑刘氏宗室的努力,皇族秉政的能力与可能性已经全无。面对周遭内朝、外朝诸官,刘彻认为最值得信赖的,还是与自己有着最密切关系的人。刘彻因宠爱皇后卫子夫而移爱于卫青、霍去病,后来自然又因霍去病而移爱于霍光。
刘彻晚年,“巫蛊事件”爆发。刘彻身边的红人兼弄臣江充搬弄是非,使事件牵扯到了太子刘据。太子遭废后,面对剩余两位年长的皇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刘彻是怎么看他们都不顺劲,关键是这两位皇子“皆多过失”,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那块材料。
对长子寒心的同时,刘彻又把立储的目标锁定在了小儿子刘弗陵的身上。刘弗陵是刘彻晚年宠妃钩弋夫人所生,据说这孩子在娘胎里待了十四个月才降临人世,就像上古圣人尧一样,所以刘彻还把钩弋夫人住处的大门改称“尧母门”。很明显,刘彻是欲册立刘弗陵。刘彻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担心将来少子刘弗陵即位,难撑大局,便开始给他物色辅政大臣。他看中了自己最信赖的近臣霍光,于是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命人作“周公负成王”之画赐于霍光,把霍光视作未来的周公。
刘彻认定群臣中“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正式决定成立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的顾命大臣领导集团,使其肩负起代理幼小皇帝摄行政务的职责。与霍光同享此殊荣的,还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刘彻驾崩后,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政事壹决于光”。以霍光为首的中朝官和以丞相田千秋为首的外朝官通力配合,为“昭宣中兴”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几年的宫廷历练,霍光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把自己的长处发展到了最极致,终于得到了最高当权者的认可,实现了由“贫二代”向“富一代”的转变。可以说,霍光是西汉帝国“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体制下的第一位“太上丞相”,他在“后武帝时代”的西汉政治舞台上,长时间扮演着首席辅臣的重要角色。
沉稳的武人掌决策权,务实的文人掌执行权,这样的政治格局是西汉帝国在霍光秉政期间保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沿着汉武帝刘彻晚年的政治路线继续前行,西汉帝国经过昭帝朝,终于在宣帝在位时实现了帝国经济的二次腾飞,帝国再次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可以说,西汉中兴的头功,应当记在那个昔日的“贫二代”——霍光的头上。纵观霍光的仕途,不难看出,虽然最初是哥哥霍去病给了他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和放声高歌的华丽舞台,但他的最终成功还是本源于他个人的力争上游。作为帝王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他一直韬光养晦,兢兢业业,“为人沈静详审”,深得同僚的钦佩与上司的信赖。而手握国家大权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他又与宰相等同僚通力合作,虽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首辅,却依旧保持沉稳冷静,尽忠尽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