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情]
这是一堂校级体育活动课,同时有六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操场上进行球类活动,有的班级被安排的是篮球,有的班级被安排的是排球,有的班级被安排的是羽毛球,还有的班级被安排的是足球等各项球类活动。我在辅导过程中发现,每个班虽然都安排了球类的具体活动,但参与的对象均是本班的部分学生,尤其大部分女学生成了旁观者。为了弄清情况,我集中了部分在操场上观望的学生开了个座谈会。下面是我与学生进行对话的部分实录:
师:你们不喜欢球类活动?
生:(纷纷表示喜欢)。
师:那你们喜欢什么球类活动呢?
生(七嘴八舌):我喜欢篮球;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乒乓球……
生:我不喜欢足球。
师:那你们为什么在操场上观望呢?
生:我想踢足球,但场地太小。
生:我想打羽毛球。没有球拍啊。
生:我不喜欢剧烈的球类活动,可我班今天没有安排乒乓球……
由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诊断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如何将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各项球类活动融为一体的设想,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因此我鼓足勇气,于新学期开学,参加了由南通市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中小学第六期立项课题(对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拓展与课余运动素材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地板球运动的设计与开发”,子课题定下来后,在同学们学习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的打法要领和比赛规则的基础上,为了探寻地板球的多种打法,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我进行了“草原放牧式”教学,即让学生自由组合、自设场地、自求打法,我不作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规定。就这样,我将这一课题落实到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那一堂课,学生很高兴,他们三五成群。议论开了,那种高兴劲儿真是无法形容。可是,一堂课下来,汇报研究成果的时候,没有一个组能拿得出手。问及原因,组长说:组员们主意太多,没法形成统一意见。这球也就自然无从打起了。
原本以为,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和探寻的自由,学生可以放飞思想,想出精彩纷呈的主意,亮出他们的自我,却没想到:天空太大,小鸟不知从何处起飞;草原太旷,羊儿不知去向何处觅草。看来,“草原放牧”行不通,得“圈地放羊”。
后来的课堂上,我先将学生集中起来,告诉他们地板球运动是以乒乓球运动为基础,综合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球类打法的运动,目的使学生明白地板球运动的概念,进而整合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稍许作了一些规定:如第一组将乒乓球与羽毛球、排球的打法进行整合;第二组将乒乓球与篮球整合:第三组将乒乓球与足球整合……要求组长组织协调,先带领大家商讨打法,统一认识。为了充分发扬民主,要求一个组员提出某种看法后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先讨论其是否可行后进行尝试实践,并对这种打法加工改造,使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指定了各组所在的位置。接着,课堂到了学生探寻阶段,每组学生各就各位,认真探讨。如第一小组,借鉴羽毛球双打技术,组长将队员细分成甲、乙两队,探寻合理的打法,老师巡查时,发现双方队员近点扣杀、捡球的次数太多,老师让大家暂停,召集学生商讨:这样的打法是否可行?有没有发现存在什么问题?等学生提出捡球次数太多的困惑后,老师提示说:是否在规则上调整一下,使比赛更具有连续性呢?话音刚落,便有学生说:只要球扣在场内,能弹起比赛即可继续。这一规则的改变。球来回次数明显增多了,场上的四位队员玩开了花。本组的场下两位队员也跃跃欲试。这时老师又提议: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沙滩排球,使本组的六位队员一起加入到活动中?话没说完,一位小男生说:我们可以借用排球的传、垫、扣技术。我做二传。于是乎,一场三打三“排球式”地板球运动就诞生了。展示成果时,第二组亮出的是“足球式”地板球,第三组呈现的是“篮球式”地板球……尽管动作不是十分协调,规则不是十分科学,但是,各组都找到了不同球类组合的契机,地板球运动已具雏形。这堂课下来,我对学生的表现满意多了。我感受到:老师的轻轻一点,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球类的整合有了目标。接下来要做的是将各组整合的打法进一步趋于合理与完善。
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我一课一个小目标。当然,我只给以目标,不给实施途径与结果,各组的整合打法日趋科学,仍以第一小组为例加以说明:老师看到该组同学的传、垫、扣技术日趋成型,便启发大家:要让我们的练习密度和强度加大,同学们看看如何改进?沉默两分钟后,有几位同学掏出口袋里多余的一只球。又经过约两分钟的尝试“两只球、三打三”的打法便产生了。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研究还将继续,学生的思维拓展也将继续,新的更为精彩更为科学的地板球打法一定会诞生。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作为老师,不宜“草原放牧”,而应“圈地牧羊”。
(责任编辑:黄超文)
这是一堂校级体育活动课,同时有六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操场上进行球类活动,有的班级被安排的是篮球,有的班级被安排的是排球,有的班级被安排的是羽毛球,还有的班级被安排的是足球等各项球类活动。我在辅导过程中发现,每个班虽然都安排了球类的具体活动,但参与的对象均是本班的部分学生,尤其大部分女学生成了旁观者。为了弄清情况,我集中了部分在操场上观望的学生开了个座谈会。下面是我与学生进行对话的部分实录:
师:你们不喜欢球类活动?
生:(纷纷表示喜欢)。
师:那你们喜欢什么球类活动呢?
生(七嘴八舌):我喜欢篮球;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乒乓球……
生:我不喜欢足球。
师:那你们为什么在操场上观望呢?
生:我想踢足球,但场地太小。
生:我想打羽毛球。没有球拍啊。
生:我不喜欢剧烈的球类活动,可我班今天没有安排乒乓球……
由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诊断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如何将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各项球类活动融为一体的设想,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因此我鼓足勇气,于新学期开学,参加了由南通市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中小学第六期立项课题(对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拓展与课余运动素材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地板球运动的设计与开发”,子课题定下来后,在同学们学习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的打法要领和比赛规则的基础上,为了探寻地板球的多种打法,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我进行了“草原放牧式”教学,即让学生自由组合、自设场地、自求打法,我不作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规定。就这样,我将这一课题落实到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那一堂课,学生很高兴,他们三五成群。议论开了,那种高兴劲儿真是无法形容。可是,一堂课下来,汇报研究成果的时候,没有一个组能拿得出手。问及原因,组长说:组员们主意太多,没法形成统一意见。这球也就自然无从打起了。
原本以为,给了学生最大的空间和探寻的自由,学生可以放飞思想,想出精彩纷呈的主意,亮出他们的自我,却没想到:天空太大,小鸟不知从何处起飞;草原太旷,羊儿不知去向何处觅草。看来,“草原放牧”行不通,得“圈地放羊”。
后来的课堂上,我先将学生集中起来,告诉他们地板球运动是以乒乓球运动为基础,综合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球类打法的运动,目的使学生明白地板球运动的概念,进而整合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稍许作了一些规定:如第一组将乒乓球与羽毛球、排球的打法进行整合;第二组将乒乓球与篮球整合:第三组将乒乓球与足球整合……要求组长组织协调,先带领大家商讨打法,统一认识。为了充分发扬民主,要求一个组员提出某种看法后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先讨论其是否可行后进行尝试实践,并对这种打法加工改造,使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指定了各组所在的位置。接着,课堂到了学生探寻阶段,每组学生各就各位,认真探讨。如第一小组,借鉴羽毛球双打技术,组长将队员细分成甲、乙两队,探寻合理的打法,老师巡查时,发现双方队员近点扣杀、捡球的次数太多,老师让大家暂停,召集学生商讨:这样的打法是否可行?有没有发现存在什么问题?等学生提出捡球次数太多的困惑后,老师提示说:是否在规则上调整一下,使比赛更具有连续性呢?话音刚落,便有学生说:只要球扣在场内,能弹起比赛即可继续。这一规则的改变。球来回次数明显增多了,场上的四位队员玩开了花。本组的场下两位队员也跃跃欲试。这时老师又提议: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沙滩排球,使本组的六位队员一起加入到活动中?话没说完,一位小男生说:我们可以借用排球的传、垫、扣技术。我做二传。于是乎,一场三打三“排球式”地板球运动就诞生了。展示成果时,第二组亮出的是“足球式”地板球,第三组呈现的是“篮球式”地板球……尽管动作不是十分协调,规则不是十分科学,但是,各组都找到了不同球类组合的契机,地板球运动已具雏形。这堂课下来,我对学生的表现满意多了。我感受到:老师的轻轻一点,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球类的整合有了目标。接下来要做的是将各组整合的打法进一步趋于合理与完善。
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我一课一个小目标。当然,我只给以目标,不给实施途径与结果,各组的整合打法日趋科学,仍以第一小组为例加以说明:老师看到该组同学的传、垫、扣技术日趋成型,便启发大家:要让我们的练习密度和强度加大,同学们看看如何改进?沉默两分钟后,有几位同学掏出口袋里多余的一只球。又经过约两分钟的尝试“两只球、三打三”的打法便产生了。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研究还将继续,学生的思维拓展也将继续,新的更为精彩更为科学的地板球打法一定会诞生。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作为老师,不宜“草原放牧”,而应“圈地牧羊”。
(责任编辑:黄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