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东琴书的艺术特征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帽记》是由邓九如口述,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曲艺工作者抄录整理,《山东琴书大全》第4卷中的一篇中篇传统曲目。
  翻阅《山东琴书大全》5卷丛书,满目琳琅、异彩纷呈。该丛书共编录山东琴书代表人物邓九如《独占花魁》等传统曲目10余部、共计159万字,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庞大、艺术价值较高的山东琴书曲目遗产。由于山东琴书艺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坊间曲本留存极少,完整的文字记录寥寥无几,对其曲目的评论文章更是近乎空白。鉴于此,笔者从5卷丛书中选取邓九如先生口述的一篇曲目《草帽记》,试从曲目作品来探究山东琴书的艺术魅力,与曲艺同仁一同探讨。
  山东琴书初名“小曲子”,后有“唱扬琴”“山东扬琴”“文明扬琴”等名称。1933年,邓九如、張凤玲、张心乐、邓秀玲等进天津演唱,在青年会商业电台播演,正式定名“山东琴书”①。它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根植于济南地方语言,汲取民间民俗之养分,融汇了文人雅士与职业艺人的创作精华,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风格的艺术品种。在山东琴书的发展进程中,琴书艺人们源于生活,忠于生活,靠着深厚的生活滋养,创编出许多成功的曲目作品。这些优秀曲目作品,不仅使琴书艺术在群众中站住脚、扎下根,得以广泛流传,而且多数曲目直到今天还是脍炙人口,闪烁着时代的光华。
  《草帽记》作为一篇流传不衰的曲目,又名《棉花记》,究竟何人所写,现已经无从考证。散韵相间体,唱词为花辙,11回,可演出3场。主要内容讲述的是:清道光年间,河南密城黄家滩黄文俊娶妻冯氏,生子黄奉先。李家湾李振山娶妻刘氏,生女李香姐,两家说媒做亲。一日,黄奉先去姥姥家拜寿,行至岳父家的棉花地边突然病倒。正在拾棉花的李香姐将其扶到家中,烧碗姜汤为黄奉先发汗祛寒。黄奉先病愈正欲离去,忽然天降大雨直至天黑。李振山夫妻赶会未归,未过门的小两口男欢女爱提前做了夫妻。次日,黄奉先临行之时,李香姐赠草帽做表迹,嘱咐其回家后尽速择良日迎亲。黄奉先回家以后,时逢大比之间而赴京赶考。李香姐身怀有孕渐露形迹。李振山恐遭人耻笑将女儿赶出门外,李香姐沦为乞丐讨饭为生。黄奉先赶考中得状元,奉旨还乡祭祖。行至曹州境内,遇一贫妇怀抱婴儿拦路喊冤。黄奉先落轿观看,喊冤人原是妻子李香姐,夫妻相认,抱子完婚,偕老百年。
  从曲目内容上来看,《草帽记》选取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故事题材,以黄奉先和李香姐两个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运用多种形式语言,根据主题思想表达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展开故事情节,浓淡相宜、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例如,开场便以第三人称介绍,不落俗套,直接点题。
  明朝做官带纱帽,清朝做官把顶子按。明朝里文武上朝抱笏板,清朝里文武上朝把玉瓶插。明朝里时兴穿圆领,清朝里时兴马褂穿,又兴的男女老少学抽烟。
  接下去,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话题一转:
  有一个没过门的小两口,没拜天地先把房圆。到头来抱着小孩拜天地,你看这是多么稀奇。
  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旧社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是被认为违背礼教和大逆不道的,而两位主人公却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具有反抗性。该曲目用这种反衬手法开场,给观众以深深的惊讶的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衔接做好铺陈。黄奉先在中途突然病倒,李香姐将其扶到家中为其治病,本以为病愈就能离开,却不想“银针扎下去,只觉着顶梁穴上把真魂窜,往后一躺归阴间。”当观众听到这一段,神秘感会陡增,这就迅速抓住观众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各位要问后来事,下一回里接着言。”又留下悬念,吸引观众继续听下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扎根于群众生活,才能够创作出让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从语言特色上,该曲目大量运用济南方言,生动活泼,使观众一听就懂,一听就感兴趣。如对李振山和其妻子刘氏的对白描述:
  李振山来到上房开言叫,叫了声:“妮她娘听心间。今天南庄逢大会,七月十五正香烟。咱一来烧香去还愿,二来给咱闺女治买妆奁。我命扛活的把车套,你到屋里换衣衫。问声娘们好不好,从不从的当面言。”
  其中“妮她娘”“扛活的”等方言俚语的运用,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散发着浓厚的泥土气息。另外,该曲目运用符合人物性格所需要的鲜明的、性格化的语言,对曲目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和生活细节等描写都相当真实、细腻,富有生活气息,使观众可以细致入微地感受到曲目中的人物和生活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为故事增色不少。如第二回中对香姐细节的精彩刻画。
  有一位姑娘来拾棉。大着不过十八岁,小说也够十七年。头上的青丝如墨染,梳了个鱼鳞辫子二尺三。两朵鲜花分左右,一朵红来一朵蓝。上宽下窄漫长脸,白生生梨花面呀赛粉团。一对杏眼如秋水,柳叶蛾眉细有弯。悬胆鼻子樱桃口,玉米银牙排得全。元宝耳朵灯笼坠,滴啦八卦九连环。上穿一件蓝领褂,看袖扣鹅翎小扇拢里边。下穿中衣颜色重,大红带子把腿缠。伸出来十指尖尖如嫩笋,一溜一溜来拾棉。棉花棵影影绰绰看不见姑娘的脚大小,大约说不过三寸小金莲。
  这一段句式错落有致,语言质朴优美、简洁明快,使李香姐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丰满地呈现出来。在意境上也能雅俗共赏、韵味隽永,几乎与诗歌相媲美。
  好曲目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心理描写也是不可或缺。如第三回黄奉先行至岳父家的棉花地边突然病倒,李香姐上前询问时的心理细节描写:
  行路的公子叫几番:“莫非说你行程失迷道,你是问路到这边?再不然你走道渴急?俺有的是甜瓜脆瓜给你餐。再不然在家受恁继母娘的气,你是偷跑到这边?再不然南学的老师难为你,你是逃学到这边?再不然你跟人家做买卖,伙计们坑骗你的银子钱?躺在这里假装病,今天你想看来讹俺。我问你家住哪州哪府哪县,何路码头住哪边?爹什么名来娘什么氏,兄弟们排行你是第几男?莫非你真是临时得了病?跟我说我也能给你把信传。别看俺十七八的姑娘不方便,俺也能找个人送你我拿钱。”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像这种心理刻画细腻,构思巧妙,极具表现力的描述方式在该曲目中还有多处。这是得有多么深刻的生活感受和艺术功底的艺人才能写出来的。
  从整篇曲目结构上来看,该曲目开头不落俗套,直接开门见山,引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河南密城黄家滩黄文俊娶妻冯氏,生子黄奉先。李家湾李振山娶妻刘氏,生女李香姐,两家说媒做亲,并留下故事悬念,以吸引观众往下听。从第二回到第十回是正文部分,邓九如在演唱时加入了自己的东西,比如每一回都巧妙运用“扣子”“闲言不叙开正篇,论听上回再接连。”节奏清晰、环环相扣,逐步把故事情节展开,各种巧合生动曲折,引人入胜,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并在情节发展中,把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细腻,从而达到完成作品主题的作用。整个正文部分以各種“巧合”为串联。黄奉先去姥姥家拜寿,行至岳父家的棉花地边突然病倒,恰巧被正在拾棉花的李香姐发现。黄奉先病愈正欲离去,忽然遇到天降大雨直至天黑。黄奉先赶考中得状元,奉旨还乡祭祖,又正好遇到李香姐怀抱婴儿拦路喊冤。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各种“巧合”使整篇曲目鲜活起来。结尾部分和大部分明清戏曲小说一样,是以当时极普遍、极流行的“大团圆”结局直接点题落幕。这种“团圆”的实现,往往还穿插相似的情节,大都是通过考取功名来实现。例如,该曲目结尾点题:“这才是大登科小登科叫他一个人占,双喜临门到府前。一言表尽《草帽记》,留下美名万古传。”王国维评价这种团圆模式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大团圆的特点是不论情节如何跌宕起伏,总会有一个欢快、团圆的结局。这在当时是富于时代色彩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民族心理的积淀,更是对当时的社会世俗及人的一种切实的理想和满足。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曲一宫之内,无论牌名几何,其篇法不出始、中、终三停。始要含蓄有度,中要纵横尽变,终要优游不竭。”②纵观全曲目情节发展,与刘熙载之说颇为相符,做到了结构严谨和完美。
  从艺术思想上分析,该曲目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记录和表现那个时代社会的生活场景,用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语言描写刻画一出出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整篇曲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既有局部的细腻,又有整体的酣畅,让观众如身历其境,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人物性格刻画鲜明、率直,故事情节富有变化、且不漏痕迹,表演风格质朴而生动,很好地满足了当时观众的审美口味。另外,该曲目给人传递一种鲜明的进步思想。这可能是和济南开埠后,商业文化入侵,受众的审美趣味不断地发生变化相吻合。例如,古代女子向男子表白恋情多绣“荷包”等信物,而该曲目以日常生活里随身草帽为信物,显示出与众不同。还有在封建伦理关系之中妇女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是男权社会男性的附庸,婚约通常由男女双方通过书面或者口头的形式达成的一种婚姻关系。而该曲目却宣扬一种反对传统观念的思维,并赋予女性坚强特质,体现了进步的女性意识。
  文艺作品只有紧跟时代、反映所处时代人们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作者在艺术创作上不断革新,创作出符合当代群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才有生存和发展空间。由于邓九如等大部分琴书艺人均来自农村,他们深知生活面狭窄,文化层次不高是其不利的条件。为适应常在大城市演出的需要,他们深深地懂得普通庄户人的喜怒哀乐,巧妙地扬长避短,尽可能演唱平民百姓最关心最熟悉的内容,以赢得广大的听众。当然,写成一个曲目作品,还没有达到目的,只有经过演出可以在舞台上立起来才算达到目的。唱词是否上口,表演是否能吸引观众,往往是在进行创作时难以全部料到的,要在不断演出中加以检验,发现问题,不断加以修改,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演出脚本。当时艺人评价曲目有一个通用语叫“这活儿好不好使”。“活儿”即曲目,“使”即表演。也就是说,这曲目能否用来演出。即使文采再好,立意再深,如果不能上台表演,吸引听众,也不是好“活儿”。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传统曲目立意浅薄、情趣不高,却常演不衰,而许多所谓立意深、词好的新作,却无人问津的原因。寓教于乐,首先有乐后才能教,山东琴书艺人行艺卖艺,为的是养家糊口,如果听众稍不愿听,对他们来说就是生计问题了。艺人眼中的好曲目是什么呢,就是“皮薄、扣儿紧、梁子清、蔓子长”。所谓皮薄就是情节展开得快,人物故事立展人前,以最快的速度抓住观众;扣儿紧,即故事悬念设置紧张,吸引人,不由你不听;梁子清,即是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不容过多的表述和回想;蔓子长,即故事长,这是为了长期抓住观众使然。分析邓九如演唱的《草帽记》诸类充满农村风情的琴书曲目,用口语化的济南方言演绎,叙述性强,曲调清雅简约,人物刻画性格鲜明、生动感人,情节波澜起伏、风趣横生,让听众倍感亲切,欣然接受,都有以上好曲目的特点。
  《草帽记》说的是朴实无华的庄户话,描写的是底层人民普遍关心的家庭琐事,生活气息强烈而突出,处处表现出淳朴、憨厚、刚直、倔强,又带有点保守色彩的乡土气息里农民性格艺术特征。它本可以平铺直叙,但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扣人心弦,出人意料地虚构出一回人死还阳的桥段。如李香姐为奉先扎针除痧,不料一针送命,李香姐悬梁自尽,黄奉先鄴都被审,原系拘命鬼错把黄奉先当成应死之人王凤山,阎王遂命送其还阳这段情节。此段情节大胆运用阴阳混通、人鬼同台且在现实性的环境中直接交流的手段,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情趣,歌颂了女主人公李香姐敢爱敢恨,一腔耿直深情昭示了人物的可爱之处。“阳间咱不能成婚配,阴曹地府得团圆。”李香姐追求个性自由,看似自然平常,但仔细回味,人的纯真本性的自然流露,美好的人性突破了封建桎梏,极大地迎合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审美品位和反抗心理。
  总之,我们现在已无法还原出邓九如演唱《草帽记》的情景,只能从他留下的口述记录中去寻找,从承载着历史烙印、岁月沧桑的老唱片中去追寻和体会。笔者认为,它产生于过去的年代,形式和内容比较和谐统一,是适应于反映当时特定生活内容的产物,是非常适应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的曲目。尽管在技巧表现上一人演多角,有刻意夸张之嫌疑,有些曲段概念化过多、描写过分细腻,导致有些情节拖沓冗长,还有挖空心思编造离奇故事情节,让人感觉荒诞无奇等弊端。但是,客观地分析,笔者认为这篇曲目所折射出封建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内容和所包含的人情冷暖是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借鉴和思考的。
  注释:
  ① 郭学东:《山东曲艺研究》,中国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
  ②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7页。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宣传教育,号召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党要实现自己的一切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要能获得广大的工农群众,在党的口号之下,形成伟大的争斗的力量。”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艺人重获新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尊重。“新曲艺前途正康强,编说新曲莫彷徨。”②曲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创作出大量具有时代背景的红色题材曲艺作品,收获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功效。作品中展现出了英模人物的英
期刊
左起:导演汪奇,李苦禅先生之子李燕,本文作者张涛、甄齐  在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完善、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出了各种传递生活信息、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化符号和审美符号,并逐渐抽象、演变为较为纯粹的审美文本。如人类模仿鸟迹兽形、观摩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而勾勒劈凿出了各种线条图形,并从由单纯写实到写实、写意具备,创造出了美术。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字,特别是汉字可以
期刊
日前,2021年全国曲协工作会议在江苏张家港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中国曲协过去一年的工作,紧紧围绕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突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部署安排了新一年的工作。工作会后,中国曲协相关负责人就本次会议相关情况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问:2021年,中国曲协的工作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2 0 2 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
期刊
读书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特别是读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书。一本好的书,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一种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  关于读书,自古就有孔子的“韦编三绝”、北宋欧阳修的“三上”,后人述及的“三到”、从“手不释卷”到“书读千遍、其义自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一个人不断提高自我、修正自我、塑造自我的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有幸拜读由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科技大学联合编写
期刊
曲艺历史悠长,曲种众多,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有专家称曲艺是离老百姓最近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文化优势之一,如此评价毫不为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曾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门学问的传承、一种文化的延续,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做支撑,才能更快更好健康发展,才会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辽宁科技大学编写的《快板表演艺术》一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
期刊
生逢抗战,他在疾病缠身和颠沛流离的童年中成长;亲历“文革”,他在崎岖不平的科研之路上壮志难酬;成绩斐然,他是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不笨,还努力,有机遇,敢坚持”——黄琳用这十二个字概括自己的一生。    童年:淘气得一塌糊涂的舞蹈队长   1935年11月30日,“一二·九”运动前九天,黄琳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中学教师家庭。恰逢民族生死存亡攸关之际,黄琳的童年历经离难。
期刊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2020年10月16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三批“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启动仪式在江苏省苏州市隆重举行。在全国遴选出的10位曲艺“牡丹奖”得主中,对北路山东琴书传承人罗晓静来说她的入选格外有意义,去年是她荣获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整第10个年头,也是她正式从艺的第30年。罗晓静看着启动仪式上播放的入选者宣
期刊
曲艺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艺术风格,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曲艺亦拥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并形成了旗帜鲜明的地域风格。然而,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曲艺学科因各种原因未能同其他艺术学科一样成为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全面弘扬大美育教育的今天,这样的现状无疑会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完整性遭到破坏,也会造成优秀传统文化继
期刊
“运河风情”曲艺专场演出成功举办  4月19日下午,“运河风情”曲艺专场演出在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曲艺剧场成功举办。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演员们向观众们展示了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的艺术魅力。(曲讯)粤港澳大湾区粤剧曲艺交流活动暨全球微粤曲大赛第三届作品创作赛启动仪式在穗举行  4月19日上午,“大湾区 大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粤剧曲艺交流活动暨全球微粤曲大赛第三届作品创作赛启动仪式”在广州荔湾区粤
期刊
10月27日消息,首届“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今天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京颁发,74岁的老科普作家、科学普及出版社原社长金涛享此殊荣。金涛在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文艺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成就斐然,他在创作中贯穿始终的对科学的基本认识、对人类的深切关怀、对未来的深刻思考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