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资源快乐作文教学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语文教师通常会有这种感觉:小学生写作难。农村孩子生活面相对较窄,阅读量较少,所以会常常觉得无内容可写,或“腹内有货倒不出”。但是其实农村有着现成的、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独特的人文底蕴以及现代气息,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但是如何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切入点,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所谓乡土资源,是指学校所在的乡村地区范围内的自然风光、乡土地理、传统文化、人文历史、设施环境、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可供教育教学的资源。当前农村学校作文教学资源缺乏,而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捷径”,如果能够合理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那么将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针对我们新华实验小学周边的乡土资源,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作文教学的。
  一、走近自然,使其有话可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为作文而感到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脑海中写作素材的缺乏。思维被禁锢在教室里,既缺乏真情实感,又枯燥、干瘪。其实,大自然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多年积淀的乡土文化,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解放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组织其参观实践、交流表达、动手尝试,让每一个学生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
  我们学校正门外即是新华公园。空闲之余,我经常带着孩子到公园采风,甚至直接把作文课堂搬到公园,引导孩子用心观察公园的一草一木,让孩子从细微之处落笔。这样写出文章,视角也广阔起来,充满灵性。
  我们学校空地上有一块“棵林实践基地”,有专人在这基地里种植蔬菜、养殖小动物、培育小树苗……这一切都成了孩子们手头无比珍贵的素材宝库。因为我所带班级是寄宿班,所以我常在晚饭过后的时间段内带着孩子们到“棵林实践基地”走走、看看、聊聊,在此过程中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发现小动物的可爱之处。在孩子们的要求之下,我们还在这里承包了一小块地,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蔬菜,体验劳动的艰辛,同时也收获丰收的喜悦……在一年的熏陶之下,孩子们对植物园充满了激情,植物园也成了他们常用的写作素材。因为是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他们不仅有话可说,情感自然也是无比真实的。
  我们的家乡位于长江边上,那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的长江、壮观美丽的芦苇荡以及江边活泼的小螃蟹都是其独特的风景。因此,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多次带领学生走入乡土,引导学生观赏家乡的一草一木,深入观察和认识家乡的风俗民情及丰富的物产。我组织安排了“小导游”活动,选取家乡的某个景点,由学生编撰导游词,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素材有机融入到导游词中,学会组织语言进行介绍。另外,我还组织了“小记者”采访活动,就人们高度关注的企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采访,采访过程中,孩子们热情高涨,所提的问题也很有针对性,可以看出,他们都作了精心准备,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是高度关注。
  二、寻找资源,使其有情可抒
  古往今来,故乡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的牵挂。那么,将此资源用在作文教学上,也同样可以成为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故乡的一切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农村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在野外玩泥巴、捉蛐蛐、做游戏……在我们看来无趣的事情,在孩子们看来却趣味无穷。野茭白芯、油炸小螃蟹等,都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充满自豪感。另外,相对城市而言,乡村的人际交往更坦率,更纯真,更人性,“桃花源”式的人际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养成。
  农村过节,有自己的方式:逢年过节,农民们总会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传统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地方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今年端午,我们邀请了周边社区的老奶奶走进学校食堂,带着孩子们在食堂学包粽子。虽然孩子们包出来的粽子并不那么美观,但是他们在享用时却是无比满足,因为包粽子的过程的确乐趣无限、充满挑战。自然,事后所写出的文章也是充满了真情实感,令人忍俊不禁。八月十五中秋节尚未到来,但我已计划好带着孩子们自制月饼,讲讲嫦娥的故事。我想,这样在传统的节日里进行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孩子们一定是很有话想说的。
  三、赏读资源,使其有感而发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素材,有了表达的欲望,是否就一定能创作出一篇佳作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的。因为素材总是要经过写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能凝聚到文章中去的,这一过程就需要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而感悟的核心就是“感动、欣赏”。这里的“感动、欣赏”并不是单纯指对文学作品,而是指对所有的事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甚至路人的一颦一笑,都有自己的感受。学会感动,学会欣赏,惟有如此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水果园区、蔬菜基地蒸蒸日上。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深入周边化工厂及自然水厂进行环境调查,采访养殖能手和花木种植专家,请厂长、专家等为孩子解决疑难问题。孩子们带着问题深入各实践基地,了解環境污染及排污措施,养殖、种植的技巧,使他们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以获取信息,主动学习,了解现状的同时更触发他们长远的思考,还可以激发他们为家乡而骄傲,为家乡而努力的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自然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感可发,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难,这是客观存在的困难,但“处处留心皆学问”。在一系列走入乡土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眼、口、手、耳等多种器官;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捕捉生活,从平常之处发现不平常的事物,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写。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让我们一起走向乡土,融入乡土,让乡土成为农村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汉字的有关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准确地使用汉字,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中国悠久的文化。本文主张从感知汉字入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汉字文化 策略 素养提升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优美的汉字中蕴藏着丰富
期刊
【摘要】英语绘本作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多模态文本,成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多模态资源的充分利用、多模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整合,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赋予了学生积极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多模态 英语绘本 资源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模态运用于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多模态资源,利用多模態创设语境,设计活
期刊
【摘要】基于课改背景与专家引领,遵循新课标要求,结合学校英语学科研究主题与教学困惑,笔者在中年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自然拼读法”,通过三个教学实例的分析,凸显出自然拼读与书本Sound time版块教学、单元词汇教学和绘本阅读的有效融合,夯实了词汇教学,提高词汇识记能力和拼写能力;扫清了阅读障碍,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  【关键词】自然拼读 融合 有效 英语教学  核
期刊
【摘要】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依据农村小学生亲近自然、融于生活的特点,设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快乐体验、快乐习作。逐步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独特感受、真切体验的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体验式 习作教学 探究  一、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与分析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语文总课时的六分之一,师生都认识
期刊
《小飞侠彼得·潘》是一本享誉世界的经典童话,它主要讲述了一个晚上,彼得·潘来到小姑娘温迪的家,教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在空中飞行,并把他们带到了永无岛(也称梦幻岛)。在岛上,他们遇到了善良的印第安人、凶残的海盗和漂亮的美人鱼,惊险的事情接连不断。由于邪恶的海盗头子胡克作恶多端,战争不断爆发,海岛没有宁静之日。尽管不幸的事件一个接一个,但彼得·潘总能大显身手,想出巧妙的办法搭救小伙伴。这本书人物形象鲜明
期刊
文本解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之词,表现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作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描写出将士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行军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夹杂着词人颇多无奈情绪。下阕“风一更,雪一更”与上阕“山一程,水一程”两相映照,表现出夜晚风雪交加,搅碎了词人的乡梦,词人倍觉惆怅的情景。从“夜深千帐灯”
期刊
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介紹了笔者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及尝试。  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形成个人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所指的“习惯”是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的习惯。以下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几种不良习惯:不套鞋套进机房;刚上完课的机
期刊
一、情境导入,关注写法  师:尊敬的各位小游客,欢迎来到秦兵马俑博物馆。我们知道,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生: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生:西安以东30多千米的临潼),被誉为(生:“世界第八大奇迹”)。  师:哟,各位小游客知道的挺多。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  师:那我们今天这节课继续跟着课文走近秦兵马俑,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秦兵马俑的特点?  生: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期刊
作家安武林有本随笔集,书名就叫《爱读书》,大大方方,开宗明义。我常常想,安先生是读书人,自然“爱读书”,那么,对我们教书人,“爱读书”是否也应成为一种追求呢?  说到“爱读书”,就会想到宋代思想家、理学家朱熹,他写的《观书有感》,但凡做老师的,大概没有不熟悉这首诗的。清浅、朴实的诗行告诉所有人,读书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而我尤其觉得,教书的人更应该从这首诗中汲取到读书的好处。“一鉴开”,书是一面镜子,
期刊
缘起:缺失的“应对口才”  江苏电视台优漫卡通频道的主持人兔子姐姐来学校做节目,这档节目安排三年级学生录制,孩子们欢呼雀跃。可是,在接受兔子姐姐采访时,出现了令人意外的情况:部分孩子面对话筒不敢抬头,回答兔子姐姐提出的问题时支支吾吾,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这种情况还不是偶然。接下来学校又承办了几次大型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玩得很开心,极大丰富了自己的体验。可是每当到了有记者采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