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营造与表现——油画风景创作中的中国古建筑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是视觉化的历史,其空间、形制、造型、材质、色彩无不具有历史的印记.流失的岁月和消融于岁月中的古代建筑,昔日的功能性已不复存在,但空间的营造与造型的魅力依然是我们从视觉角度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关于水墨创作的本体论、实验水墨、传统与当代等各种问题都是中国画领域颇具争议的话题.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数字化、图像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经济迅速增长、城市不断扩张,以及科技对人文环境、生存方式的改变,东西方文化艺术观念之间、各种学科体系之间的不断碰撞、交融,水墨的概念和边界也在不断地拓展.
期刊
静物是水彩创作的一个常见题材,生活中静物的涵盖范围很广,品类繁多,质地各异,许多静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生活器具、果蔬花卉、衣服帽饰、家具、农具等,这些物品的应用与发展往往与当地的民俗风情与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审美趣味有着直接的关系,生活器物的变迁与当地的社会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所以,静物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和人们对文化语境的理解有关,许多画家通过对静物的描绘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期刊
中国的当代艺术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对世界,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我的感受有三点: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我认为能够代表中国的水墨材料不应被放弃;第二,传统与当代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应该是传承关系,传统文化是精神支柱,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第三,在画面的形式上,抽象与具象并不矛盾,可以和谐共生,它应该具有中国面貌,又能被世界所接受.基于以上三点认识,我试图通过汉字水墨的创作,来探索水墨艺术.汉字水墨是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一种水墨艺术形态,它既不是现代书法,也不是中国画,它是建立在全球一体
期刊
我国有关公共空间的研究和探讨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常常与城市景观、规划及生态等概念一同被提及.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量研究人员把公共空间研究的触角延展至乡村,并展开了一系列乡村公共空间的有益尝试.
期刊
中国与蒙古国是领土接壤、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蒙古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重要成员,经贸合作在双边关系中发挥着“压舱石”和“推进器”的作用.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使中蒙经贸合作具备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在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从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蒙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需要,还是从美国的“印太战略”“中美贸易争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其他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考虑,深入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亚太各国的经济往来,推进中蒙经贸合作
抗战期间,绥远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先后组织包头、绥西、五原三次战役,挫败来犯日军,保卫了河套地方.这其间,不仅有前线军队的浴血奋战,全国人民、绥远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援,更主要的是有河套民众不计得失、倾注一切的保障付出.在当局组织动员下,河套民众克服多重困难,协助修建道路、运送军需,并承担兵役、疏浚河渠,竭力提供后勤支持.
当今时代对非遗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探究了互联网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问题,提出“互联网+非遗文化”发展的策略,推动非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及创新发展.
淮海战役发生在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在党史、军史和现代战争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蕴育内涵丰富的淮海战役精神,即听党指挥,直面强敌谋主动的“决战决胜”精神;爱党爱国,奉献牺牲求解放的“小推车”精神;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夺胜利的“十人桥”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时代价值.
有宋一代,瘴疫频发,“瘴疠”意象也逐渐进入词体文学.词人们以“瘴疠”意象的衬托,表达出人生之感、故国之思、报国之情.这一书写既丰富了词的题材表现,也充实了词的情感表达,同时拓宽了词境,凡此种种,呈现出词的诗化趋向,对于突破词的传统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和时代强音.这个主题口号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体现了“共享办奥”和“开放办奥”的理念,符合奥林匹克运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和愿景,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目标,更加传递出14亿中国人民的美好期待: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同时,这个主题口号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世界大势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