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们可以直接融入商品经济的洪流中,开阔视野,调整我们的农产品结构、找准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而今,农民对种什么,发展什么,模棱两可,那就要求农民种植那些适销对路的产品,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摸准市场运行规律,才能逐步增加农民收入。那么农民经济收入的高低关系到什么呢?
首先,农民经济收入,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其次,还关系到扩大我市内需,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关系到我市经济是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做为我市农业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面就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浅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几种有效途径:
1.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近年来,我市自然灾害比较严重,霜灾、旱灾、雹灾、低温,特别是今年在龙镇、讷莫尔、沾河、二龙山、兴隆一带都遭受了龙卷风、冰雹、暴雨的袭击,造成部分农田绝产;团结乡的大暴雨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冲毁农田、摧毁房屋、桥梁等等,这些灾害都给我市农业和农民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其二是人为造成的灾害,人为灾害主要是乱砍、乱伐山林,灭绝性的毁林开荒、毁草开荒,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和自然湿地,使自然的地表水下降,河流干枯。
自1993年第一轮土地承包以来,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再造一个黑龙江,向土地要效益,鼓励广大农民大力开垦五荒,乱砍、乱伐、毁林、毁草开荒现象十分猖獗,一时间绿山、绿草转眼变成了人们致富的黑土地,这些经过改造的黑土地,暂时是给开荒者一定的回报,一部分农民也因此富了起来,但十年过去了,大自然以它独有的自然规律用着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地报复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旱灾、水灾、风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面对种种自然灾害五大连池市人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生产才能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才能得到不断增加,毁掉大自然就等于毁掉我们自己,没有自然环境,就谈不上致富增收了,怎么办?我们应当立足五大连池市实际,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调整种植布局,还青山以绿色、保护湿地,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我市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大种植业调整的力度,确保农民增收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是现阶段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适应性调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优质特色为方向,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种植结构由适应性向战略性调整转移。
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实现我市农产品过腹增值,带动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幅度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是我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其目标是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真正使农民富起来。
种植业内部要在稳定粮豆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适销对路、优质高效作物的生产,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也要在提高农产品产值和效益上下功夫,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科技对农业的增产作用
我市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农业发展主要靠科技,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在进一步抓好“两优”农业的基础上,全力搞好培训,全面实行科技三下乡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种田知识送到农民手中,以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户科技种田,引导农民实用新技术、全面带动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努力开拓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为适应市场农业的发展,我市农村可以借鉴龙镇发展村、开发村、双泉镇龙丰村等村的致富经验,实现一村一品,向市场要效益,开展农副产品促销交易活动,大力培养、培训农副产品经济队伍,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服务,做好农副产品产销衔接,努力实现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提高农民收入。
5.坚持抗灾夺丰收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教育广大农民牢固树立抗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防御各种灾害的能力:一是加强农业预测预报系统,二是要做好灾害农作物的病虫灾害和畜牧业疫病的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准备、早措施、早消灭、早治疗,把灾害降低最低点,确保大灾之年也增收。
6.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民外出打工的难度增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市下岗职工人数持续增加,再就业压力增大,农民与下岗职工争夺就业岗位日愈激烈,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竞争就业岗位时大多被淘汰,迫使一些已进城打工的农民回流返乡,另一方面我市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滞后,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使得农民通过务工获取收入的门路变窄,从而影响农民增收,面对这一情况,如何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呢?首先必须加大我市乡镇企业发展力度,创办龙头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扩大劳务输出;其次,举办各类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才能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之,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很多,但都应结合本乡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发展,在发展中要遵循自然规律,特别是在领导决策时,要多听群众呼声、集思广益、不瞎指挥,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逐渐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内在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力,发货广大农民的聪明智慧,为我市农民早日奔小康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未来五大连池市的农村到处是鸟语花香,遍地是牛羊,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
首先,农民经济收入,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其次,还关系到扩大我市内需,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关系到我市经济是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做为我市农业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面就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浅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几种有效途径:
1.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近年来,我市自然灾害比较严重,霜灾、旱灾、雹灾、低温,特别是今年在龙镇、讷莫尔、沾河、二龙山、兴隆一带都遭受了龙卷风、冰雹、暴雨的袭击,造成部分农田绝产;团结乡的大暴雨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冲毁农田、摧毁房屋、桥梁等等,这些灾害都给我市农业和农民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其二是人为造成的灾害,人为灾害主要是乱砍、乱伐山林,灭绝性的毁林开荒、毁草开荒,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和自然湿地,使自然的地表水下降,河流干枯。
自1993年第一轮土地承包以来,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再造一个黑龙江,向土地要效益,鼓励广大农民大力开垦五荒,乱砍、乱伐、毁林、毁草开荒现象十分猖獗,一时间绿山、绿草转眼变成了人们致富的黑土地,这些经过改造的黑土地,暂时是给开荒者一定的回报,一部分农民也因此富了起来,但十年过去了,大自然以它独有的自然规律用着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地报复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旱灾、水灾、风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面对种种自然灾害五大连池市人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生产才能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才能得到不断增加,毁掉大自然就等于毁掉我们自己,没有自然环境,就谈不上致富增收了,怎么办?我们应当立足五大连池市实际,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调整种植布局,还青山以绿色、保护湿地,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我市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大种植业调整的力度,确保农民增收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是现阶段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适应性调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优质特色为方向,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种植结构由适应性向战略性调整转移。
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实现我市农产品过腹增值,带动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幅度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是我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其目标是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真正使农民富起来。
种植业内部要在稳定粮豆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适销对路、优质高效作物的生产,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也要在提高农产品产值和效益上下功夫,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科技对农业的增产作用
我市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农业发展主要靠科技,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在进一步抓好“两优”农业的基础上,全力搞好培训,全面实行科技三下乡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种田知识送到农民手中,以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户科技种田,引导农民实用新技术、全面带动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努力开拓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为适应市场农业的发展,我市农村可以借鉴龙镇发展村、开发村、双泉镇龙丰村等村的致富经验,实现一村一品,向市场要效益,开展农副产品促销交易活动,大力培养、培训农副产品经济队伍,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服务,做好农副产品产销衔接,努力实现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提高农民收入。
5.坚持抗灾夺丰收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教育广大农民牢固树立抗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防御各种灾害的能力:一是加强农业预测预报系统,二是要做好灾害农作物的病虫灾害和畜牧业疫病的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准备、早措施、早消灭、早治疗,把灾害降低最低点,确保大灾之年也增收。
6.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民外出打工的难度增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市下岗职工人数持续增加,再就业压力增大,农民与下岗职工争夺就业岗位日愈激烈,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竞争就业岗位时大多被淘汰,迫使一些已进城打工的农民回流返乡,另一方面我市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滞后,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使得农民通过务工获取收入的门路变窄,从而影响农民增收,面对这一情况,如何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呢?首先必须加大我市乡镇企业发展力度,创办龙头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扩大劳务输出;其次,举办各类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才能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之,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很多,但都应结合本乡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发展,在发展中要遵循自然规律,特别是在领导决策时,要多听群众呼声、集思广益、不瞎指挥,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逐渐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内在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力,发货广大农民的聪明智慧,为我市农民早日奔小康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未来五大连池市的农村到处是鸟语花香,遍地是牛羊,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