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dh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主要由“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三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组成。三门课程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教师在使用课标时应注意应用关键点:明确质量标识、理解能力要求、用好选择空间。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解读;特征;应用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12-04
  【作者简介】郑在柏,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8)教育科研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经职业教育。
  首批开发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本课标”)主要由“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组成。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顶层设计的课标总体框架下,本课标开发小组以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的有关要求为基础,遵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秉承“力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遵循财经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提升财经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开发理念,结合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性和课程建设的特殊性,针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上存在的问题,重点加强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规范性、标准性、知识体系性、职业素养系统性建设。力求体现“就业导向与发展导向”“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三个融合,在紧贴会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核、财会技能大赛基本要求,从明确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注重中高职课程衔接和学生终身发展入手,对本课标的课程教学和学习进行优化整合、系统设计。本课标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既有共同的课程目标指向,又有各自的课程任务,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建议教师在使用本课标时,重点关注和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握共性特征:注重“六个特性”,实现“三个融合”,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实现“就业为导向与发展为导向”相融合,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会有三种基础导向:一是明确“以升学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如“3 3”“3 4”中高、中本分段培养试点办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基础性 升学对接”为主要特点进行设置。二是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如订单班、定向班等校企合作培养班级,专业课程体系以“基础性 专业岗位对接”为主要特点进行设置。三是“以就业或升学可选性导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即入学时未明确是以升学为主还是就业为主,毕业前阶段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种办学状态,目前中职大多数班级为此类情况),则专业课程体系以“基础性 发展性”为主要特点进行设置,其中“发展性”课程以兼顾专业岗位发展和持续教育学习(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双重特性进行设置。本课标所选的三门课程既是会计专业的基础性核心平台课程,又是中高衔接的专业发展性课程,兼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性,是上述三种课程设置基础导向的重叠课程。因此,本课标的课程选择定位较好地解决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与以发展为导向”的相融合,较好地解决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
  第二,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职业性、标准性特质,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推行“双证书”制度,解决“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核难”的问题。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我国会计职业的入门资格证书,凡是从事会计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岗位(如核算员、内部审计员等)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这是会计法规明确规定的。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首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目前困扰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合格率太低。根据课标开发组的调研,江苏省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合格率平均在15%左右,还有相当部分学校放弃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或者修正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把会计专业窄化成“收银员”等技能性方向办学,或者改造成营销类专业,背离了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这一问题固然有会计专业知识系统性强、就业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客观问题,但在如何推行“双证书”制度,将会计从业资格课程教学、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的推动上也存在着引导不足、措施不力、安排不周的未解问题。本课标所选择的三门课程正是目前我国财政部确定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核科目。通过本课标的实施,推进会计专业教学紧贴会计职业标准和规范,紧跟会计行业政策、技术进步和发展,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考核标准,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融入专业教学中,将课程考试考核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并进行,加大力度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第三,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性、职业素养系统性特征,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遵循会计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解决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的明晰问题。
  在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值得注意的倾向:重专业技能教学轻知识教学、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财经职业素养培养,从而出现会计专业教育与财经职业精神培养的吻合度较低的问题。
  会计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会计岗位属于单位管理层面岗位,工作对象既有各类经济活动,又有复杂的人群,是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素养要求高的管理型岗位;2.会计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较高,国家经济政策、单位经济行为的变化有时会直接导致会计行为的变化,知识更新快、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要求强。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会计职业教育必然具有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经过专业教育,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责任素质、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二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三是专业核心能力强,学生应具有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常见财经应用文和一般信函的能力、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财经制度文件阅读理解能力、会计岗位执行运用能力、对社会经济财经政策的了解和初步运用能力等。   为此,本课标所选择的三门课程正是体现了会计专业所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基本职业规范、基本职业精神。通过课标内容设计,将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系统化,加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基本职业规范的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基本规范和职业精神,解决重专业技能教学轻知识教学、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财经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倾向。
  二、把握个性特征:关注“五个”区别,理解个性要求,吃透课标精神
  本课标所包含的三门课程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的区别
  课程性质主要阐述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该课程与前导平台课程及后续方向课程之间的关联。比如:“会计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以“会计基本技能”课程为基础,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为后续“企业会计核算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初级会计电算化”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是在“会计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为后续“常见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核心平台课程,说明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专业核心的、基础性、发展性的课程类型;“实践性较强”表明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实施特征;“理实一体化”表明该课程知识和技能训练双主线的课程实施特征。
  (二)学时与学分的区别
  学时是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学分是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所获得的分值单位。课程之间的学时与学分差异,实质上是对课程教学容量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各门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严格依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本课标中“会计基础”安排170学时、10学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初级会计电算化”均安排102学时、6学分。
  (三)课程目标的区别
  课程目标是课程通过实施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课程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化和分割,因此,课程目标是依据本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培养目标确定的。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课程目标,这也是课程之间在培养学生的关注点、内容、过程、标准上的差别所在,需要课标使用者准确把握。如“会计基础”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会计核算的组织和程序,具备会计核算操作技能,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理念,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区别
  本课标三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的共性特征是知识体系较强。所以,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要求,采用模块、教学单元体系,组织、选择、优化课程内容并提出相应要求。模块是对课程内容一级分类,教学单元是对模块的二级分类,内容与要求是对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细化和学习能力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课程模块的划分、教学单元的划分、教学内容及要求的确定依据是不同的,这需要课标使用者逐条把握。比如“会计基础”课程,依据会计专业方法体系的递进性和技能训练项目划分为11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之间有递进性和较强的前后顺序性,每个模块按照知识体系划分多个教学单元。“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模块则是依照我国不同的财经法律体系划分为会计法律制度、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等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没有递进性或程序性,教学模块划分为教学单元也是按照法规制度个体细化的,教学单元之间也相对独立。
  (五)实施建议的区别
  在会计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四个部分建议中,根据课程的个性基础,提出的建议侧重点是有差别的。比如:在教学建议中,“会计基础”课标特别建议“突出本课程专业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加强知识点的阶段性训练和测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标特别建议“要重点关注本课程理论知识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融合的特性,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规范的理解和把握,培育学生正确应用财经法规和基本规范分析和解决实践案例的基本能力”;“初级会计电算化”课标特别建议“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规范的理解和把握,培育学生正确应用财务软件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和解决实践案例的基本能力”。再比如: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三个课标同样根据本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特殊需要,提出了相对应的、有区别的建议。
  三、把握应用关键点:明确质量标识,理解能力要求,用好选择空间
  本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质量标识
  把会计从业资格考核与课程教学合并进行,并成为课程的教学质量标识:学生通过本课标三门课程的学习应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并将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应用本课标教学时,应及时关注和跟上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和变化,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的考核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理解能力要求
  本课标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部分,以及“课程内容及要求”部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提出了“掌握、认知、能、形成……”等层次化的能力要求。在本课标运用中,对于这些能力层次要求,一般按照下面三个层面把握:
  一是认知层面要求,即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即知道“是什么”。相应的行为动词为“认知”“了解”“认识”“知道”等。
  二是理解层面要求,即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在认知基础上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原理、方法,并借此解释、分析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相应的行为动词为“理解”“把握”“熟悉”“领会”“会”等。   三是掌握层面要求,即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原理、法则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清楚“怎么办”。相应的行为动词为“掌握”“应用”“运用”“能”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把握本课标确定能力要求方面,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应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上对考核的能力要求,两者相互对应;二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课程又是中职会计专业学业水平测试课程,应结合学业水平测试考纲的能力要求。在组织教学中,要比较本课标、会计从业资格考纲、学业水平测试考纲三者的课程能力要求,力求统一,既要完成课程低位目标(学业水平测试合格),又能完成课程高位目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用好选择空间
  本课标中,在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等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教师选择、发挥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这些发挥空间的运用选择,会直接影响课标目标达成、课程执行效果和课程教学质量。
  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本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倡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在课程教学具体实践中如何选择运用这些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哪些教学内容上运用等方面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以及所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选择和发挥,这就是教师在运用课标上的“自由裁量权”。这需要教师在深刻把握课标精神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升课程建设和课改的能力水平,力求有创造性、有成效地组织教学。
  二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调整。本课标建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程度,充分考虑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是本课标留给学校、教师可发挥的重要空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都会存在个性差异,针对这些差异,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优化整合,做出适当的调整和选择,这是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改革能力的体现。
  三是创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本课标三门课程都提出“把培养财经职业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财经职业习惯”作为教学评价内涵要求,“重视教学过程评价,注重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在具体落实中,需要教师不断研讨和探索“财经职业精神、财经职业习惯体现在哪里”“如何评价财经职业精神与职业习惯”“如何实施教学过程评价”“如何进行平时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等课题。实质上,这是课标对课程教学评价的导向,更是留给教师“填空”的空间,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系统设计教学评价改革方案,对素质、知识、技能、态度等评价要素采用适宜、有效的评价方法。
  四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本课标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开发信息化教学课件、微课资源和测试系统等数字化资源库”。这是本课标为教师提供的一个大有作为的发挥空间。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对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互联网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扩大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因此,教师在实施本课标时,应重视课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升课程立体化、情景化建设水平,实现课程教学运作“学中做、做中学”的多样性和学习空间、教学空间的时空扩展性,使课程尽可能具有空间性(网络的运用)、展示性(视频、课件)、仿真性(实做)、愉悦性(音乐、快乐教育)、时效性(资源库的支撑),教学实施中尽可能实现概念动漫化、人物形象化、逻辑图表化、板式多样化,使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
  除此之外,本课标还在教学安排、教材选用和编写、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课程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导向建议和发挥空间,请教师予以关注和把握。
其他文献
在中国上海的试点实施中,欧盟职业教育同行评议模式得到了评议学校和评议"同行"的普遍认可。实现其本土化需要在现有评估的价值取向、第三方的评估机构和评估服务的购买方式等
近日,记者从省质监局获悉,由于一些单位违反法规规定,经研究决定注消漳州市乡镇企业质量检测站等11家检验机构和暂停莆田市建工建材检测有限公司的计量认证证书。
笔者近来注意到各种传媒上围绕"南街村现象"的讨论,一直想对相关问题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南街社会>的出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检出多宝鱼含有多种国际违禁药物的消息如同重磅炸弹一般,迅速激起全国性的反应:质检部门进行“抢险救灾”,彻查山东多宝鱼养殖业;各大媒体不遗余力,毫不吝啬一字千金的版面,争
【关键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21-02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一文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基于Solidworks和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六自由度关节型工业机器人典型姿态进行三维建模及有预应力的模态仿真分析,得到了工业机器人前5阶固有特性参数及其相关振动薄弱部位
福州市鼓楼区某机关宿舍刘先生刚买的自行车又被盗了,这是第几次被盗,连他自已也都说不清。之后,刘先生就习惯性地一边咬牙切齿,一边又不得不去黑车市场讨价还价。同一小区的
通常情况下,我更把少年作家出书看成是一种出版现象,但当它已经有那么多的市场份额、影响那么多读者的时候,我们再仅仅说它是出版现象是不客观的,必须把它当成文学现象,至少是文化
勘察设计项目的投标工作是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认为,只有切实加强项目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经营管理、沟通管理、信息管理等组织管理与协调
暑假的第一天,我和小雨、小翎开始了疯狂逛街行动。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完全自由行动",没有老爸老妈,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逛商店,自由自在地到处玩,不用再像赶大车一样急急忙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