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获不可预设的美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hsk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6日,学校安排我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上一节语文展示课。我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因为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五年级没有电子白板,所以无法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课堂教学。我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去学习和感受呢?
  我想象着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导入时,对学生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他们从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学生的回答,我也大体预设了一下……都考虑这么细致了,课堂上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了吧。??
  真正上课时,我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点了一名女生,她竟然一下子就说到课文最后一环节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知道,这几句话是全文的重点,如果没有前面语句的铺垫,没有前面情感的层层推进,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会相对薄弱,朗读和学习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那种高潮。是重新点学生顺着我的设计说出他们感动的句子,还是接受这一跳跃性思维继续讲下去呢?我微笑看着这个小女孩,心里挣扎着。
  经过几秒钟的思考,我调整好自己思路决定先讲这一小节。
  我亲切地问道:“读了这几句话,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我觉得父亲很了不起,他挖了很久。”小女孩说。
  “那么,父亲到底挖了多久呢?”
  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挖了三十六小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想重点引导这个“挖”字。于是,我的问题连珠炮似地冒了出来:“这三十六小时,父亲一直在挖吗?父亲在哪里挖?既然是在废墟上挖,那么是否还有别的动作……”
  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一扫刚才的拘谨,踊跃回答问题。
  有学生抢着说:“还有刨,还有拉,还有推……”
  “说说你们的理由。”
  “废墟里有断裂的钢筋,还有许多水泥板……作者的一个‘挖’字蕴含了好多动作,由此可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劳累和坚持……”
  “对,你们想象得很好。所以,我们要读出父亲的了不起,读出父亲的坚持。谁愿意尝试着读好这句话?”
  有学生举手了,但读得不是很好。
  我引导道:“既然重点突出挖字,那么这个挖字就要读出重音,还有语速不能太快。”布置学生自由练读之后,那种朗诵的韵味慢慢出来了。
  “父亲挖了36个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是要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呢?”我适时抛出一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讨论开了。“这样写时间会长一些。”“也突出了这个过程很艰难。”
  “同学们的理解都很到位,怎样才能读出时间的漫长和过程的艰辛呢?”
  学生再读,再体会。一名男生朗诵完之后,我点评道:“语速和重音都很到位,只是这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不能在一条线上,要有起有伏才更有韵味。”随后,一名女生抑扬顿挫地朗诵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此时,我的脑海里已经没有什么教学计划、设计流程了,朗读课文时这种自然的真情流露已使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
  后面對父亲的外貌描写,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朗诵技巧,能够字正腔圆地朗诵,读出了父亲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依然坚持的伟大父亲形象,父亲坚持不放弃、苦苦挖掘的感人形象在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的朗诵中已经逐渐清晰。
  下课时,我感到一种激动和满足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将这些不可预设的教学资源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收获不曾预设的精彩。
  责任编辑 严 芳
其他文献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历史唯物主义实证性质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是由石家庄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赵庆元教授主持的2007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
日前,东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药品流通领域非法渠道购进药品专项整治行动。从东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共对11家涉嫌违法违规的企业进行查处,扣押物品货
乡下老家的稻场里.默默地静卧着一个石磙。石磙是农人不可或缺的家什.与农人、黄牛、稻场和粮食终生为伴.滚动在无尽的岁月里:石磙也是农人唯一一件不收捡进屋的家什.狂风、骤雨、
我在五年级带有两节经典诵读课。五年级学生单纯、天真、活泼,诵读积极性高,我很喜欢他们。每次诵读声音整齐,声震屋宇,成为学校一道别样的风景。  但有一名学生,却很“另类”——他瘦小,眼睛常常红红的,似乎总没睡醒似的,我的诵读课,他不是贪玩,就是呼呼大睡,从来不“开口”。让他自己读,不读;让他和大家一起读,也不读;下课了,把他叫到办公室“开小灶”,也不读。我横竖拿他没办法。  一次,诵读颜仁郁的《农家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入们对产品真伪验证的需求日益提升,已不再单单满足于消费者端对产品本身的真假验证,而是发展为从真伪查询、到物流管控,再到产品信息化,全方位系统
有人说:“你的心在哪里,幸福就在哪里。”当我怀着憧憬和忐忑走进城关中学,用心去感受和学习教育人生的脉搏时,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是充实还是迷茫,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幸福与爱。  在教学中,很多片断已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模糊,但那一课却让我记忆犹新!那年,初来学校的新教师都面临着突然袭击的听课。下午第一节课,我刚走进教室,学校领导和几名英语教师来“推门听课”。我慌了,怎么办?我好像还没准备好,但这个时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