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心育途径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185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障学校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帮助听障学生克服强烈的孤独和猜疑心理,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本文试图从批改日记、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几方面探讨对他们如何进行长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听障学生;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听障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交往困难,失去与健听人自然交流的能力,致使他们成为异常孤寂的群体。他们强烈的孤独和猜疑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质量。听障学校语文教学应利用学科优势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进行心理疏导,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批改日记、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长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批改日记解心结
  听障学生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日记就是他们的挚友,是我们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了解他们真实内心世界,采取不同方式及时疏导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教师仔细读他们写得不通顺的日记,字里行间能读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姿态俏皮、线条独特的图画也能看到他们脑海里热闹的场景和有趣的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寄情笔下,日记是他们倾诉的最安全、直接、稳妥的方式。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激烈、行为怪异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日记中经常表达对异性的认识或烦恼,对同学、家人等关系亲近人们的猜忌、不满甚至仇恨。批阅日记,如果重点给他们大量改正病句,几乎一片红的日记发给学生,有些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比较好的方式是在写得好的句子下面划红线,用得好的词语下画重点符号,表达老师对他们的赞赏,获得正面的激励和肯定,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培养写作的兴趣。
  读到他们与家人、同学发生矛盾,个人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丧失信心的内容时,老师可以批阅一段疏导文字,附小字条或者私信一封,说明观点,表达理解,抒发关爱,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感受老师带来的温暖和慰藉。这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品读美文育人心
  语文教科书汇集名家名作,语言优美,哲理深厚,结构精巧,文质兼美,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心育因素,适时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听障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扫清理解障碍,是有效心育的前提
  帮助听障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是语文教师首要且基本的工作,是一切有效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的基础。首先要为他们阅读某篇文章营造切合文意的情景,提供理解课文的背景。随着教育网络资源日趋丰富,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唾手可得的视频、图片资料,这为听障学生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夜莺的歌声》《狼牙山五壮士》《我爱故乡的杨梅》等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先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可以有效将学生的思维收拢在相关视频营造的情景中,让聋生觉得课文文字有意思,对他们积极学习课文产生了阅读动机。有了情景作为铺垫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初读课文,顺利解决词语理解障碍,帮助学生理解确切的含义。
  (二)理解课文内涵,是有效心育的关键
  听障学生具备初读课文的基础后,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涵,体会对于人生、社会的寓意,是每篇课文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也是对他们人生产生积极心理影响的关键。《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一位父亲锲而不舍地在地震废墟中寻找儿子,儿子也在废墟中坚信父亲会来援助自己。因为父亲常对他说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子俩就是怀着坚毅的信念,一个苦苦地挖,一个坚定地等,终于在38个小时后,父子劫后重逢。学完这篇课文,结合汶川大地震豐富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引导他们体会是什么力量使父子俩能劫后重逢。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明白了自信心的重要,更体会到父子俩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不放弃的可贵品质。帮助他们充满自信、坚强、期待、依恋地活着,这对他们的人生何其重要!我相信他们内心逐步产生自信、坚强、期待、依恋,就会不断扩大交流圈,不断克服他们严重的孤独和猜疑心理,逐步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三)调整作业难度,是有效心育的重要一环
  听障学生作业质量比较差,学生有的不理解练习题题目要求,有的虽然大致理解题目要求,却没有能力组织回答问题的语言能力。我们发现他们完成抄写性质的作业比较积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高年级听障学生不按时完成或越来越厌倦学习?与他们遇到的学习困难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援助不无关系。以上三个方面在每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完成,或者差了环节,都会人为地导致他们学习更加困难。学习困难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大,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学业不能获得成功感,会令他们更加孤独、寂寞,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备课、上课尽量预设听障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并提供及时的学业援助,是有效帮助听障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又一重要方面。
  三、课外阅读润心田
  关注听障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批改日记、阅读课文、完成作业是良好途径,但孩子内心的成长,仍需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需要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个年龄阶段,各个不同风格作家的文章里,获得更多的滋养和引导。班上建立图书角,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与同学们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是心育的重要工作。书读得多的孩子,内心丰富而快乐,快乐的心态令他们心理健康。班级内开展课外阅读,一要激发听障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要培养他们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一)激发听障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激发听障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要选择他们适合阅读的材料,一篇文章中他们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不超过10%就是适合。我们发现一篇课文里生疏词语只有10%的非常难找,他们更愿意看报纸,因为报纸内容与生活贴近,报道事件多发生在他们居住的地区,还配有很多图片,他们虽然不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可结合电视新闻获得信息,能了解大意,这样能激发他们阅读报纸的兴趣。坚持读报的班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整体上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情发生较大变化,他们会逐渐关注自己接触的语言文字,逐步开始琢磨字里行间的含义。基本建立阅读习惯的班级,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读更多的读物。
  (二)培养听障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基本建立阅读习惯的班级,注意培养听障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前文提到他们写日记是排遣内心孤独感的良好方式,但有的觉得日记无话可说,如果配合课外阅读,能帮助他们丰富日记内容。读写训练初期可以从摘抄他们感兴趣的文段或词语入手,根据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做选词语造句或片段仿写,将比较优秀的作品张贴展示,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坚持才能逐步让他们体会阅读和写作的快乐。读写习惯比较好的班级,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分类摘抄,设计剪报。他们每天充实、愉快地做他们喜欢且能做的事情,逐步变得积极、阳光、进取,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心育途径。
  听障学生虽然存在生理障碍,如果在每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抓住一切机会对其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不断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十几年时间在校接受正规学习过程中,奠定良好的文化和心理基础顺利融入主流社会,获得他们的幸福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作者简介:潘险峰,湖北五峰县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广州市启聪学校。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本文对庆化公司裂解装置的长周期运行进行了探讨。
选材陈旧雷同是现在许多学生写作上的通病。两个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一是思维定势;二是对材料的联想角度不够。写作选材上打破思维定势、消除联想障碍是很必要的。
当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缺少写作的素材的现象,同时在写作的态度和理念等方面出现令人担忧的偏差。本文在初中作文中推行"练笔·日记·作文"三维写作教学,鼓励学生观照
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学第一要素——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种境界便是通过不断对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的理想境界。本文分析了小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我们的教育也是有一定的新要求。在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导,使得学生可以在一个更为有效的环境中去学习。从以往的教学来看,语文教学是缺乏一定的趣味性的,教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195例符合CCMD-3标准、病情基本缓解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评估.结果:本研究获得
本文对格尔木炼油厂利用常减压装置现有条件生产航煤组分可行性分析。
【摘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作文写作的基础阶段,适当的教学难度、新颖的写作思路、合理的教学引导能够使学生对作文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被动式的教学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写作爱好者,对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这门课程要求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闭门造车式的写作方法不但容易让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受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治疗精神病过程中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其理论基础是情绪趋同效应。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与心理护理在神经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1例神经症患者进行测评,对刚入院及经行为治疗与心理护理后得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