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生存:行业报的发展之路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estlove_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报业的发展是空前的,目前中国的各类报纸已达2000余家。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报纸的日发行量已居全球第一位。报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家报社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对于行业报刊来说,特色化生存是发展的关键。
  
  现状:报业整顿加快行业报迈向市场步伐
  
  所谓行业报,是指我国中央部委和地方厅局为指导联系工作、发布行业信息的需求创立的所属相关行业或专业的报纸。从行业媒体的传统形态看,其功能实质是政府机关行政体系职能的延伸——都属于机关报机关刊。改革开放以来,在新增加的报纸中,我国行业报的增长幅度最大,行业报的大量涌现,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重视发展经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增大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我国现行创办报纸的审批政策有关。按规定,在中央,各行业主管部委都可以办一份报纸。在地方,拥有报纸的权力下放到省市厅一级。由于报号资源紧缺,也不管有没有能力,几乎所有的部委和厅局都不肯放弃办报的机会。在全国的行业报中,中央部委有150多家,省市行业厅局有500多家。
  行业媒体的过量和无序发展是造成中国报刊业散滥的重要原因,因此也成为中国传媒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矛头所向。从1997年开始,国家新闻主管单位在报业进行的几次整顿也是针对行业报的。整顿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促进报刊面向市场。在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提速后,传统的行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行业媒体原来依托的行业部委和厅局许多被裁撤,即使保留下来的部门,管理权限和管理方式也与计划经济时代大为不同。整顿后,虽然大多数保留下来的部委还是保留了一报一刊的格局,但权力办报模式已经日薄西山。市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改变行业报的生存基础。同时,行业报原有的优势也不知不觉变成了劣势。长期以来,行业媒体对财政拨款的依赖,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媒体主观能动性的降低,而依靠主管部门的权力对行业内发行和行业内广告的依赖,又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业媒体对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
  国务院某总局主管的一张行业报老总曾无奈地说,在现行体制下,我们行业报不可能真正、完全、彻底地走向市场。读者只要认真读报就不难发现,即使是一些市场化步伐迈得比较快的行业报,在版面上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机关报”的印记。这种“印记”正是阻碍将行业报彻底推向市场的绊脚石。因此,行业报市场化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他举例说,主管部门常常会让我们报纸必须报道总局或所属单位的某种会议或刊发某种文件,我们不得不遵照执行,且还要突出处理。因为我们报社的领导班子成员就是由总局任命的,我们得罪不起。当然,按照行业报市场经济化的要求,总局只是主管报纸的舆论导向,报社领导班子的任命和报社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不应该强迫我们必须刊登什么,报纸读者未必会对这种缺乏“三贴近”的会议报道或文件感兴趣。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主办报纸的编采人员就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报,报纸的市场化进程也就打了折扣。此外,报社为了壮大实力,吸引优秀人才,设立一些机构,有些甚至是兼职机构,也必须经过总局批准。行业报走向市场实在是难啊!
  行业报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尽管困难重重,但绝大多数行业报仍在步履艰难地积极探索自己报纸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因为行业报不走向市场就意味着被读者淘汰,被市场抛弃,这是毫无疑义的。
  
  方向:立足本行创新机制
  
  大多数行业报已经受到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但一些行业报的从业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还不会有太明显的感觉,这是因为过去多年形成的一种惯性使然。一旦行业报彻底离开了以前政策的扶持和保护,率先迈向市场者则生,步子迈得慢或止步不前者则很危险。因此从长远看,应该尽快立足于充分发挥行业报自身的优势,尽早扑进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因为已经下起雨来了,只不过还没有形成瓢泼大雨。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早动手,早主动,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行业报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我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行业报要立足本行,做出特色。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守土有责,认真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千变万变,办报宗旨和服务对象不能变。如果为了片面追求卖点而轻易改变宗旨,那么报纸就改变了其专业属性,丢掉了立身之本,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何在“三贴近”中强化自身的公信力?那就是行业政策信息的权威发布,这是行业报的特色所在。但从目前的新闻实践来看,行业报的这个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强有力的开发,它还依恋于以往依靠行政权威发言的姿态。对于行业内重大新闻事件、热点难点以及与现实生活关系紧密的话题等,行业报只有率先作出具有很高可信度和很强说服力的报道,才会得到业界认可,使行业内人士不轻视。
  第二,行业报要在专业角度运用多维视角。行业报无法长久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专业性太强。专业性强,这是行业报的最大优势,也是它最大的劣势。强调专业角度本身并没有错,但还要下大力气推进行业报道向“多维视角”迈进。一种可行的方式是站在社会角度看行业,站在行业角度看企业,站在企业角度看社会,突出行业信息、企业信息的社会内涵及社会意义。
  第三,不断提高服务意识。由于长期受机关办报思路的影响,行业报的“贵族气”较浓,指令性较强。而受众观念要求报纸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逐渐由主导向平等过渡,多一点“平民意识”,增强报纸的服务性。比如在报道内容上要讲求信息实用性。对实用性的强调,成为现在许多媒体将新闻信息由可读性升华为必读性的共同途径。这要求新闻报道从过去仅以传播为主的模式中跳出来,转向以传递和交流信息为主。反过来看,需要防范的一个误区是,对信息实用性的过分强调也有可能限制报道的大视野,使报纸精于细处疏于大处,淡化了报纸的人文关怀色彩。在这方面行业报要认真把握好“度”。
  第四,要积极深化内部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是必然规律。任何一家报纸,没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队伍,就很难求得生存和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来讲,行业报的人员素质较之党报和都市类报纸,存在一定的差距。各行业报社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在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上花大气力,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拥有一批优秀的人才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优秀的人才一方面靠报社自己培养,另一方面靠引进,同时还要留住已有的人才。这就需要行业报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建立起竞争上岗、适者生存、能者发展的新机制,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报社)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塬被来自穆柯岭的流水冲刷着,千年万年,冲刷出一道长而深的沟壑.沟底,龙河一路向北,蜿蜒流入渭河,再被渭河裹挟着,奔黄河而去.龙河两岸,郁郁葱葱着灌木乔木,其间桃、杏、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