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腰转胯(三)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腰如纛”的练习
  发力时腰应小动微动,套路练习时也一样。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太极拳的身法主要在躯干上,要重视腰脊的运动。初学和水平一般的练习者,打拳打的是拳是手脚,以手脚运动为主,躯干对运动没感觉。水平高者能明显体验到腰脊的稳定稳固微动小动,腰脊的主宰作用,能明显体验到“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紧凑的主要内容是腰脊稳定稳固微动小动,非是动作的幅度大小。从肢体的舒展开大入手,慢慢往腰脊的紧、韧、稳上靠,架子越练越舒展,越练越开大,同时,腰脊与手脚运动的关联度紧密度、腰脊的稳定性、锁力含劲能力、柔韧度等会越练越高,躯干稳稳重重微动不动,四肢活活泼泼大动灵动。
  随着懂劲程度的提高,顺遂舒服的感觉越来越明显,感知到肢体旋拧的部位越来越多,躯干越来越稳定稳固。躯干稳定稳固说明腰脊动度减小,向“点”趋近。王芗斋:“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技击如此,腰脊的运动也莫不如此,莫不朝着小动不动的方向前行。
  “内不动外不发,身不动手不发”。内有什么呢?内气,内劲。内气动和不动于发力没有丝毫作用,与身体运动没有丝毫作用,它动还是不动都不影响外动。内劲由身体的姿势及身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伴随身体运动产生,与外显的身体运动同步,不会有先内劲动后身体动的情况。“内不动外不发”,在字面上是说不通的。“太极拳练习不能只动手脚不动身体,身手是同时起动同时到达,不存在时间差,无先后之分。手先动,身后动,或者身先动,手后动,都是不对的。“身不动手不发”,在字面上也是说不通的。陈式太极拳有“柔运劲刚落点” 练习。发力之前有个准备过程,准备过程称之为柔运劲。在柔运劲的时候,一边慢慢地柔柔地运动,一边安排身心。感觉身心法则落实到位,全身整合到位,隐隐待出时,再骤然发力刚落点。发力时,一动俱动,不分先后,不会是先身体动,再手动,不会是先内气内劲动,再身体动。“内不动外不发,身不动手不发”是陈式提出,是先轻柔后整实,柔运劲刚落点的具体操作。“内不动外不发”的本意是,全身没有整合到位,不发力。“身不动手不发”的本意是,腰腹没有稳实,不发力。
  传统武术将躯干分为三节,头为梢节,胸为中节,下腹为根节。将上肢分为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将下肢分为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躯干的根节是腹,上肢的根节是肩,下肢的根节是胯,这三个根节都在躯干上。理论上分三节,实际操作却是“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常说的“根劲”都在躯干上。运动时,手足运动幅度很大,长途跋涉;躯干运动幅度很小,越近根节,动度越小。发劲,根节微动,腰腹微动。“根劲”之说是告诉练习者,根节没有做好准备时,不要轻举妄动,动也是无效之动、散乱之动、不得力之动。怎样才算根节准备好了呢?腰腹充实,不滑不闪不摇,外形上动度减小,稳定度增加。
  六、腰脊锁力含劲可体会,不要刻意操作
  腰脊的后努后靠可特意操作,腰脊锁力含劲可体会,不要刻意去操作,如果刻意操作或过分关注,容易造成僵硬。练习时,腰脊放松,不主动用力,在放松不主动用力的情况下稳住,自然支撑上身重量,自然支持手脚运动。腰脊的锁力含劲需要时间磨炼,练多就熟了,熟能生巧,它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腰脊是否已经能锁住力含住劲,锁力含劲水平如何,外观能见。初学在练习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书上讲了,老师讲了,他就会非常认真地去操作。他不知道有些是只可体会只可验证不可刻意操作的,刻意操作会添乱;书上说,走路,迈左腿甩右手,迈右腿甩左手,左脚与右手同步,右脚与左手同步,这可以体会可以验证,不要故意去操作,故意操作会添乱,拔腿就走就是。高水平的套路练习,呼吸与动作的高度合拍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同样可以体会可以验证,不要故意去操作,有心有意操作与让身体自己做主有天壤之别,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层次。实战时拳速非常之快,同样可以偶尔体会验证出拳时腰脊的锁力含劲过程,不要故意去操作,故意操作也操作不了,过程太短,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匀缓连绵的套路练习,同样没有必要去操作锁力含劲,事就在那儿摆着,偶尔体会一下验证一下,不过分就好。
  手摇拨浪鼓,弹丸击鼓的过程与击拳发力过程十分相似。旋转手柄产生转动力,带动弹丸旋转触击鼓面发出声响。柄与鼓是刚性连接,弹丸与鼓是柔性连接。如果柄与鼓是柔性连接,那么,鼓与柄的转动就不会同步,鼓会滞后转动,鼓与柄形成剪切力,鼓会很快损坏,弹丸受力也会滞后且减小。如果弹丸与鼓是刚性连接,那么,弹丸的速度就小许多。击拳发力时的腿相当于拨浪鼓的柄,腰相当于拨浪鼓中间的鼓身,拳头相当于拨浪鼓的弹丸。击拳发力时,如果腰软弱无力,腿走了,腰還未走,腰将受到剪切力伤害。如果腰先于腿发力,腰走了,腿还未动,腰将受到剪切力伤害。如果腰乱动乱挪,腿走东腰走西,腰将受到更大的剪切力伤害。腰要含住劲蓄住力“板似牛”保持一定的刚度,就像手柄与鼓刚性连接一样,与腿的发力同步,及时传递腿力。空肩软臂,身手分离,大小臂分离,就像弹丸与鼓的柔性连接一样,产生鞭击效应。拳头要紧要硬,就像弹丸一样坚刚。拳脚和身体绕中轴线旋转,就像弹丸和鼓绕手柄旋转一样。拳脚发力要向拨浪鼓学习。
  正确科学的拳脚发力,应打出“梢节机械之力”。力发于腿手,腰脊含劲锁力,自然旋转摆荡,“不费力”“不假思索”“程序固定”地出拳出腿。不费力,不是真的不费力,是感觉不出哪里特别用力,是全身顺遂,哪里都是适度的紧。软柄铁锤砸钢钎,软柄是松是不费力,铁锤是速度是力度。流星锤,系绳是松是不费力,锤是速度是力度。拳打脚踢,拳头和足是“锤”,要硬,四肢是“绳”是“软柄”,要软,要“不费力”。不费力和速度力度是一对对立统一体,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总想着发大力,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总想着腰脊发力,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拳打脚踢发力,误认为力主要发于腰,是以下几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发力时腰和脊的作用太关键了,是第一功臣;二是发力时把腰和脊后努后靠操作当作发力;三是发力时腰和脊因含劲、锁力、裹劲、鼓劲而有紧、顶、拔的感觉和行为;四是发力时腰脊有自然旋转摆荡拧弹运动;五是转体时,膝、胯、腰、胸、头等部联动,腰是转动幅度最少的一个,是转动时“木桶效应”中那块最短的“短板”,受力感剪切感最明显:六是把挺胯、送胯、转胯、骨盆旋转当作腰旋转。
  (完)(编辑/刘强)
其他文献
牛年刮牛票,一起牛牛牛!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金牛报春,即开上新。2021年体彩贺岁“辛丑牛”生肖主题即开票“牛气冲天”如约而至,近期已陆续在河南省各体彩实体店上市销售。  此次在河南省上市销售的牛年生肖主题票是20元面值的“牛气冲天”。“牛气冲天”共有三款票面,畫面色调新潮靓丽,使用立体霸气板画风格,将“牛精神”和“牛生肖”相结合,既展现了生肖“牛”的特性,又表达出国运“牛”,生活事业都要“
摘 要:研究超声波辅助酶提取鸡膝软骨胶原蛋白肽的工艺,确定最佳实验用酶为碱性蛋白酶。以料液比、超声功率和酶提时间为试验因素,胶原蛋白肽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试验和响应面法分析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6(m/V)、超声功率253 W、酶提时间4 h,此时鸡膝软骨胶原蛋白肽得率可达到42.83%,与模型理论预测值(43.32%)较为接近,相
我练太极拳,60岁以后专门练足下先屈后伸。结果发现身体中许多先屈后伸现象,都可以由足下先屈后伸统领,而且以前学到的技能,一个个都连环起来形成整体,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如今80岁了,我将这一观点提出来放到桌面上。大家看了觉得有道理,又觉得陌生,反映说不知道足下先屈后伸是怎样做出来的。  解剖层面的物理性肌肉做功屈了才能伸,是铁定事实。清代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说“一伸一屈即为拳经”,又说“五伸五屈是妙手”,
善,“吉也,良也,佳也”。  ——《康熙字典》  “天道无情,恒与(与:赐予——《康熙字典》)善人。”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薛定谔的猫”(有关量子力学的著名实验,此处不做赘述,可自行脑补)款迈莲步,雍容华贵地走到普罗大众面前,让吃瓜群众知道了什么是量子力学。2015年度备受瞩目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该项目是量子力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