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_12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教学实现了有效结合,数学教学过程变得信息化、开放化,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师生间的互动更加频繁、高效,教学过程更加充盈,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数学教学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黑板、粉笔是常见的教学工具,而教师讲、学生听则是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生硬、死板,课堂氛围沉闷,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图片、影像、互联网等教学素材大量涌入数学课堂,更新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尤其是智慧课堂的有效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个性化,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课堂表现力,可以将数学知识以问题化的形式展现,能够对细节问题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呈现知识发展认知过程,实现知识的动态展现,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形成。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花果山上一群猴子正在自由玩耍。无意间猴子们发现树上有一个奇大无比的仙桃,便抢着将仙桃摘下。但一个桃子太少,不够大家一起分,这个桃子到底要给谁吃呢?这时,猴王说:“我出一道数学题,谁计算得最快桃子就给谁,大家说怎么样?”猴子们欣然同意。猴王便出了题目:25×25+25×15=?25×(25+15)=?有一只小猴子特别聪明,抢先答道:“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000。”于是,猴王高兴地将桃子给了这只小猴子。其他猴子很是纳闷:为什么两个算式不同,结果却相同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揭示本节教学课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创建的故事情境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融入真实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问题,积极投入对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更透彻地掌握知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素材
  传统教学依赖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能使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内容新颖,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多时效性素材[2]。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探讨、理解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促進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借助PPT课件展示教材中从小明家出发,走到学校的路线图。学生认真观察后会提出多种想法:(1)小明家→博物馆→学校;(2)小明家→超市→学校;(3)小明家→ 学校;(4)小明家→医院→学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三个点连接在一起可构成一个三角形,同时让学生观察从不同路线到学校的距离,从而找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借助直尺等工具,最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三角形的图案,或者借助信息技术在屏幕上展示不同大小、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此案例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知识结构框架图直观、清楚地展示出来,能让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搜集多种图案供学生观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知识系统
  由于黑板布局有限,教师只能在黑板上呈现一定的知识内容,很难系统化地呈现知识[3]。而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PPT逐一展示细分的知识点,并在知识的衔接处同时展现多个知识内容,使知识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条理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复习“观察物体、轴对称及图形运动”时,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逐一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辨认图形、位置及形状,同时可采用知识回顾的形式展现如下思考内容:(1)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如果图形上下对称或者左右对称,能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3)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在复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让图形在屏幕上“真正”动起来,或平移,或旋转。这样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就会有更深刻的印象。但这样做各部分知识也是相对零散,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因此,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可将重点内容编辑、整合到一张PPT中,形成直观知识结构,在相应框架下细化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逐一带领学生复习知识点,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展示功能,将重点知识构建成具体的框架,在框架下细化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数学理解
  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经验的有效总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现实中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仿佛置身熟悉的生活中,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其更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4]。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们在一天的多个作息片段:以一个大的时钟为背景,时针、分针有条不紊地转动着,午夜12点,夜深人静,鼾声起伏,人们做着甜甜的梦;早上6点,天空渐渐发白,日出东方,人们开始起床、刷牙、洗脸;8点整,人们开始忙碌上班;中午12点到了,人们下班了,做饭、午休;下午2点30分,人们开始上班工作;到了晚上7点,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看新闻,其乐融融;又到了午夜12点,忙碌的一天结束了。学生边看边讨论,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一天24时悄无声息地度过。就这样,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时间转变为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更加直观。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场景中体验了时间的变换,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且数学教学过程相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传统模式下的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将枯燥的知识以动态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动态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结构的构建,提升学生的數学学科核心素养[5]。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需要教授学生画角、量角及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等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在黑板上示范的方法教学生使用量角器。但学生距离黑板较远,量角器刻度又太小,学生很难观察清楚量角器的刻度;加之学生较多,教师不可能逐一演示,导致教学效率低。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PPT将量角器的各部分清楚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深入理解量角器的各部分。之后,教师播放量角器使用方法视频教程,让学生迅速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并能自己画出角。这样动态的展示,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动态的画面调动了学生的眼、耳等器官共同参与,使学生集中全部精力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重点处加以动态提醒,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丰富课堂教学素材,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鲜永太.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165,204.
  谢发强.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79.
  徐李平.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9(09):121.
  薛文涛.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9(24):50.
  董春霞.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辅助作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4):84-85.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图形思维工具引导幼儿深刻理解与记忆知识点,增强集体教学的效果。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需要注意应用方法,充分发挥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幼儿园教学;应用策略  幼儿园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幼儿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挖掘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不断增强集体教学效果的
目的 观察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BM-MSC)对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妊娠14~ 22周龄胎儿骨髓,分离、培养FBM-M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及成骨、成脂分化潜能等进行鉴定;将FBM-MSC与用荧光染料CFSE标记的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PHA刺激条件下共培养5d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刺激活化后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FN-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具有来源丰富、采集无风险,配型速度快,移植后较少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也有不少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为造血恢复缓慢,发生感染、出血的风险高[1-2].近期我们采用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逐渐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增强课程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发,简单分析了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方式,进而分析了学习兴趣对自我效能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9月6—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会期3天。会议主题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探讨、移植后针对复发的应对策略及移植合并症的处置,并突出转化医学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本次大会采用特邀报告、大会发言和分会讨论的形式,将邀请中国及欧美、日韩等地的造血干细胞领域著名专家和学者,就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
期刊
既往的研究显示,传统化疗如马法兰、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对降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异常浆细胞、缓解疾病症状有效,但获得完全缓解(CR)比例极低,治疗后患者中位总生存(OS)期仅为2~3年[1].常规化疗基础上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能显著提高MM患者的CR和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患者的OS以及无进展生存(PFS)率[2-5
期刊
脾脏B细胞边缘带淋巴瘤(SMZL)、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淋巴瘤(MALT)、结内边缘带淋巴瘤(NMZL)均起源于次级淋巴滤泡边缘带的记忆B细胞,有其各自不同的临床、分子生物学等特征[1].SMZL于1992年由Schmid等[2]首次明确命名,之后WHO(2001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被归为一个独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接着在WHO(2008版)分类中脾脏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
期刊
为确保骨髓的终身造血,造血干细胞(HSC)在不断分化生成造血祖细胞(MPP)的同时,还通过自我更新来维持其自身数量不变.这种HSC的自我更新依赖于其所在骨髓微环境(龛)的调控和维持.全面揭示骨髓微环境调控HSC自我更新的机制不但为我们建立更有效的HSC体外扩增体系提供直接依据,同时将为探讨包括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信息。
期刊
目的 分析原发乳腺淋巴瘤(PBL)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14例PB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符合PBL诊断,分别占同期乳腺恶性肿瘤和淋巴瘤的0.24%和0.54%.中位年龄43 (20~77)岁,男1例,女13例.中位病程1(0.17~12)个月,国际预后指数(IPI)积分0分9例、1分5例.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