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可要真正把“科学探究”落实到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去,保证探究的有效性,却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
纵观现在的科学课堂,我认为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的无序性。小学生的制约能力差,自由探究活动时,课堂难于掌控。如果教师没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学习过程有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经常见到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吵吵嚷嚷,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没有几个同学关注,大多数同学在关注自己手里的材料,一节课过去,忙忙碌碌,连探究的什么问题都还没有搞清楚。这样的课堂,如何谈的上有效。
2、合作探究的被动性。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探究过程中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之间的合作不是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3、探究活动的浅表性。学生的科学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玩活动的层次。虽然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探究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如何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切实提高科学课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明确课堂要求,培养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新課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无法保障正常的课堂活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保障正常的探究秩序,是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基础。
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我都不忙于讲课,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和明确科学课的要求,包括课前准备、实验要求、倾听习惯、讨论发言等等,并且在每节课中提醒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就不会出现无序混乱的现象,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有声有色的开展开来。
二、创设和谐的探究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科学课堂一定要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课堂中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心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并保持微笑地面对学生,上课过程中要充满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共同研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被激活,使探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才成为可能。
三、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在科学课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材料的准备,可以说没有“材料”就没有“经历”。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水的浮力》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木板,小刀、泡沫塑料、钉子、铁质钩码、小皮球、回形针、橡皮泥、锡箔等材料,有些能浮的,有些能沉的,还有些既能浮又能沉的,还有一系列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材料和体积相等、重量不同的材料用来探究物体的沉浮的规律。这些有结构的材料集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乐于探究的环境。
四、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组织探究活动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已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进行探究,在学生研究得出一种液体热胀冷缩之后,通过探究后的交流环节,他可以举一反三地理解同学所获得结果,并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如《蚂蚁》一课中教师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进行观察,学生会有很多研究的内容,有的研究蚂蚁喜欢的食物,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爬行速度。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生活环境等。通过研究记录、交流,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去认识某一事物。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学习,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方法指导。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多角度地去实践,对培养探究兴趣、探究能力,提高探究的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保障充足的探究时间
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又一指标。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刚开始就喊停。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探究只是一个形式,匆匆走过场。这样的探究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在课堂中,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时间的支配权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沉浸在科学活动中,让他们感受“研究”是一件快乐的事,只要学生愿意,实验室可以为他们而延时而关。
不同的探究实验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参与同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小组所需的时间不相同,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多关注进度慢的小组,引导速度快的小组进行整理实验结果,如果不引导的话,必然有些小组在完成任务后注意力分散,关注一些与探究内容相去甚远的信息,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结果凝炼起到了削弱的现象。所以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又要处理好小组间时间的差异性问题。
纵观现在的科学课堂,我认为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的无序性。小学生的制约能力差,自由探究活动时,课堂难于掌控。如果教师没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学习过程有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经常见到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吵吵嚷嚷,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没有几个同学关注,大多数同学在关注自己手里的材料,一节课过去,忙忙碌碌,连探究的什么问题都还没有搞清楚。这样的课堂,如何谈的上有效。
2、合作探究的被动性。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探究过程中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之间的合作不是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3、探究活动的浅表性。学生的科学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玩活动的层次。虽然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探究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如何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切实提高科学课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明确课堂要求,培养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新課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无法保障正常的课堂活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保障正常的探究秩序,是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基础。
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我都不忙于讲课,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和明确科学课的要求,包括课前准备、实验要求、倾听习惯、讨论发言等等,并且在每节课中提醒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就不会出现无序混乱的现象,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有声有色的开展开来。
二、创设和谐的探究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科学课堂一定要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课堂中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心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并保持微笑地面对学生,上课过程中要充满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共同研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被激活,使探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才成为可能。
三、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在科学课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材料的准备,可以说没有“材料”就没有“经历”。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水的浮力》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木板,小刀、泡沫塑料、钉子、铁质钩码、小皮球、回形针、橡皮泥、锡箔等材料,有些能浮的,有些能沉的,还有些既能浮又能沉的,还有一系列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材料和体积相等、重量不同的材料用来探究物体的沉浮的规律。这些有结构的材料集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乐于探究的环境。
四、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组织探究活动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已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进行探究,在学生研究得出一种液体热胀冷缩之后,通过探究后的交流环节,他可以举一反三地理解同学所获得结果,并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如《蚂蚁》一课中教师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进行观察,学生会有很多研究的内容,有的研究蚂蚁喜欢的食物,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爬行速度。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生活环境等。通过研究记录、交流,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去认识某一事物。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学习,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方法指导。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多角度地去实践,对培养探究兴趣、探究能力,提高探究的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保障充足的探究时间
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又一指标。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刚开始就喊停。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探究只是一个形式,匆匆走过场。这样的探究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在课堂中,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时间的支配权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沉浸在科学活动中,让他们感受“研究”是一件快乐的事,只要学生愿意,实验室可以为他们而延时而关。
不同的探究实验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参与同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小组所需的时间不相同,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多关注进度慢的小组,引导速度快的小组进行整理实验结果,如果不引导的话,必然有些小组在完成任务后注意力分散,关注一些与探究内容相去甚远的信息,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结果凝炼起到了削弱的现象。所以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又要处理好小组间时间的差异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