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1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可要真正把“科学探究”落实到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去,保证探究的有效性,却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
  纵观现在的科学课堂,我认为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的无序性。小学生的制约能力差,自由探究活动时,课堂难于掌控。如果教师没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学习过程有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经常见到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吵吵嚷嚷,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没有几个同学关注,大多数同学在关注自己手里的材料,一节课过去,忙忙碌碌,连探究的什么问题都还没有搞清楚。这样的课堂,如何谈的上有效。
  2、合作探究的被动性。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探究过程中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之间的合作不是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3、探究活动的浅表性。学生的科学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玩活动的层次。虽然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探究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如何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切实提高科学课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明确课堂要求,培养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新課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无法保障正常的课堂活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保障正常的探究秩序,是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基础。
  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我都不忙于讲课,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和明确科学课的要求,包括课前准备、实验要求、倾听习惯、讨论发言等等,并且在每节课中提醒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就不会出现无序混乱的现象,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有声有色的开展开来。
  二、创设和谐的探究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科学课堂一定要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课堂中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心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并保持微笑地面对学生,上课过程中要充满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共同研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被激活,使探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才成为可能。
  三、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在科学课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材料的准备,可以说没有“材料”就没有“经历”。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水的浮力》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木板,小刀、泡沫塑料、钉子、铁质钩码、小皮球、回形针、橡皮泥、锡箔等材料,有些能浮的,有些能沉的,还有些既能浮又能沉的,还有一系列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材料和体积相等、重量不同的材料用来探究物体的沉浮的规律。这些有结构的材料集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乐于探究的环境。
  四、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组织探究活动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已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进行探究,在学生研究得出一种液体热胀冷缩之后,通过探究后的交流环节,他可以举一反三地理解同学所获得结果,并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如《蚂蚁》一课中教师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进行观察,学生会有很多研究的内容,有的研究蚂蚁喜欢的食物,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爬行速度。有的会研究蚂蚁的生活环境等。通过研究记录、交流,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去认识某一事物。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学习,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方法指导。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多角度地去实践,对培养探究兴趣、探究能力,提高探究的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保障充足的探究时间
  时间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又一指标。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刚开始就喊停。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探究只是一个形式,匆匆走过场。这样的探究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在课堂中,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时间的支配权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沉浸在科学活动中,让他们感受“研究”是一件快乐的事,只要学生愿意,实验室可以为他们而延时而关。
  不同的探究实验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参与同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小组所需的时间不相同,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多关注进度慢的小组,引导速度快的小组进行整理实验结果,如果不引导的话,必然有些小组在完成任务后注意力分散,关注一些与探究内容相去甚远的信息,对研究过程的体验和结果凝炼起到了削弱的现象。所以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又要处理好小组间时间的差异性问题。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如果把化学只定位在学习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化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方法论。当你真正喜欢化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有趣。如果你真正的陷进化学中去了,你会情不自禁地运用化学思维。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思维 培养  什么是化学思维呢?就是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用化学的情绪去观察。比如在某地发现了一种矿泉水,商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来赚钱;学地理的首先想到的是矿泉水是来自哪个岩层;生物学家想到的是矿泉
我与2006年毕业于包头师范学院,来到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任教,当时我心情是无比激动与兴奋,因为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教师,我心中的理想终于如愿以偿。我任教的学校属于地处偏僻,教育不发达,生源质量差的普通中学,很多学生选择周边大城市就读,而留下来的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学生学习不主动,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让他们学有所长。我想过很多很多,发现决定我校发展的瓶颈在于课
期刊
摘要: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部门也进行了新课改的实施,这属于教育教学观念当中的一个创新之举,可是因为新课改的进行当中,很多教师存在着过多的老式的教學观念,在课堂中只是追寻表面的个性,所以教学的本质效果依旧无法得到提升。怎样才可以在新课改的观念下进行有效的教学,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文章会对以上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 有效性教学 思考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目的:  探讨脾胃调衡的思想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运用.  方法:  1.理论研究本文在临床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古代文献和现代中西医研究资料,以祖国医学“整体观念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
期刊
期刊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也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其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于知识体系的传授,严密过程的推导,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只能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着枯燥乏味的学习。正是基于现代科学观,现行教材已作了很大的改革,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或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将教材的思想很好的体现。化学作为一门
[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模拟实验是初中科学新课程教材中新加入的一种实验类型,科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条件,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去学习模拟实验的概念、模拟实验的类型、模拟实验的特点及过程和模拟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模拟实验 模型 原型  初中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实验是初中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者在进行实验时,就是按照研究目的,利
生物学主要研究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它主要把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跟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手段,同时演示实验中明显的实验现象往往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鲜明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是培养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