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主干及其分支外/内径比值对日本血吸虫肝病的诊断价值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吸虫性肝病的基本病变是大量虫卵在门脉分支内沉积并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门脉管壁增厚和干线型纤维化。为了研究门脉壁的变化对血吸虫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我们对2002年1月~200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血吸虫肝病患者、健康对照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进行检测分析。

其他文献
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方面起重要作用,阻止HSC活性过强是治疗肝纤维化重要环节之一[1].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能产生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白细胞介素(IL)-6等,加重肝组织炎症和损伤[2,3].IL-10能抑制HSC产生Ⅰ型胶原和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4],但这种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4,5].我们旨在探讨IL-10是否通过HSC内NF-κ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