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我们在做一些数学习题时,有时单凭题目的文字叙述进行思考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考虑画个图形,借直观图进行分析与解答。
例1 一只老鼠沿着平行四边形A-B-C的方向逃跑,同时一只猫也从点A出发,沿着A—D—c的方向追赶老鼠,在点E处
猫抓住了老鼠。老鼠的速度与猫速度的比是11:14,且CE长9米,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分析与解依据题意画出如上示意图。仔细研究图形,发现可以将题目转化为:老鼠和猫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在距中点(如图:可以把c点看作中点)9米处相遇,老鼠的速度与猫速度的比是11:14,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仔细看图,会发现在同样的时间内,猫比老鼠多跑了9×2=18(米),因为“老鼠的速度与猫速度的比是11:14”,所以在同样的时间内,老鼠跑的路程为11份,猫跑的路程为14份,猫比老鼠多跑了3份,3份是18米,1份就是18÷3=6(米),甲、乙两地有这样的11 14=25(份),甲、乙两地有6×25=150(米),即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150米。
思路点拨 考试中遇见这样灵活的题目时,应该认真读题,将这些题目转化成我们平常学习中经常练习的题型。通过化归的思想,解决难题。
例2 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离A地120米,相遇后,他们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150米处再次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与解 这道题如果从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来分析,会觉得缺少条件。我们先画出行走的简图(如下图)。
□□观察图可以看出: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时,共行了A、B两地的1个全程;两人从出发到再次相遇,共行了3个A、B两地的全程。由题意知:两人行1个全程中,甲行的路程是120米,那么两人从出发到再次相遇共行了3个全程,则甲共行了120×3=360(米),这时甲距A地还有150米,如果甲再行150米,则甲共行了2个全程,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120×3 150)÷2=255(米)。
思路点拨 当我们在考试中遇见这样看似缺少条件的题目时,一定不要心慌意乱,应该认真画图分析。只要认真分析,就能将隐藏的条件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
例3 甲、乙两人在周长为400米的正方形池塘的相邻两个角上,甲在乙之前,乙按甲走的线路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走42米,乙每分钟走34米。甲、乙出发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走到池塘的同一条边上?
甲在B点,乙在A点,这就是两人的初始状态。现在甲、乙两人按箭头所示方向同时运动,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走到池塘的同一条边上?
这是一道追及距离不明确的追及问题。我们不妨从特例出发:甲、乙能走到池塘的同一条边上,正好是一条边的两个端点。这样就有了确定的追及目标,即甲追乙200米。列式得:200÷(42-34)=25(分)。经过25分钟甲、乙两人是否真走到了池塘的同一条边上呢?只有把甲、乙两人放在图中观察,方可知晓。事实上,经过25分甲走的距离是:42×25=1050(米),乙走的距离是:34×25=850(米)。此刻甲的位置是1050÷400=2(周)……250(米),甲在AD边的中点;乙的位置是850 400=2(周)%50(米),乙在AB的中点。如示意图,我们不难观察发现:甲只要再走50米即可使两人在同一条边上。从而要求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即25 50÷42=264/21(分)。
思路点拨 仔细研究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展开的,对大家解题会很有启发作用。
研究了三道题目,相信同学们对借助图形解题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有两道题,检验一下自己的理解情况吧!
练习
1 一块梯形的苗圃,上底20米,下底30米,高16米,如果上底和下底都增加5米,现在这块苗圃比原来大多少平方米?
2 某手机制造商生产一批超薄旋转式手机。如果每天生产300部,可以比规定时间提前10天完成;如果每天生产250部,可以提前6天完成。那么,这个手机制造商原计划生产多少部手机?
例1 一只老鼠沿着平行四边形A-B-C的方向逃跑,同时一只猫也从点A出发,沿着A—D—c的方向追赶老鼠,在点E处
猫抓住了老鼠。老鼠的速度与猫速度的比是11:14,且CE长9米,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分析与解依据题意画出如上示意图。仔细研究图形,发现可以将题目转化为:老鼠和猫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在距中点(如图:可以把c点看作中点)9米处相遇,老鼠的速度与猫速度的比是11:14,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仔细看图,会发现在同样的时间内,猫比老鼠多跑了9×2=18(米),因为“老鼠的速度与猫速度的比是11:14”,所以在同样的时间内,老鼠跑的路程为11份,猫跑的路程为14份,猫比老鼠多跑了3份,3份是18米,1份就是18÷3=6(米),甲、乙两地有这样的11 14=25(份),甲、乙两地有6×25=150(米),即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150米。
思路点拨 考试中遇见这样灵活的题目时,应该认真读题,将这些题目转化成我们平常学习中经常练习的题型。通过化归的思想,解决难题。
例2 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离A地120米,相遇后,他们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150米处再次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与解 这道题如果从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来分析,会觉得缺少条件。我们先画出行走的简图(如下图)。
□□观察图可以看出: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时,共行了A、B两地的1个全程;两人从出发到再次相遇,共行了3个A、B两地的全程。由题意知:两人行1个全程中,甲行的路程是120米,那么两人从出发到再次相遇共行了3个全程,则甲共行了120×3=360(米),这时甲距A地还有150米,如果甲再行150米,则甲共行了2个全程,所以A、B两地的距离是:(120×3 150)÷2=255(米)。
思路点拨 当我们在考试中遇见这样看似缺少条件的题目时,一定不要心慌意乱,应该认真画图分析。只要认真分析,就能将隐藏的条件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
例3 甲、乙两人在周长为400米的正方形池塘的相邻两个角上,甲在乙之前,乙按甲走的线路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走42米,乙每分钟走34米。甲、乙出发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走到池塘的同一条边上?
甲在B点,乙在A点,这就是两人的初始状态。现在甲、乙两人按箭头所示方向同时运动,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走到池塘的同一条边上?
这是一道追及距离不明确的追及问题。我们不妨从特例出发:甲、乙能走到池塘的同一条边上,正好是一条边的两个端点。这样就有了确定的追及目标,即甲追乙200米。列式得:200÷(42-34)=25(分)。经过25分钟甲、乙两人是否真走到了池塘的同一条边上呢?只有把甲、乙两人放在图中观察,方可知晓。事实上,经过25分甲走的距离是:42×25=1050(米),乙走的距离是:34×25=850(米)。此刻甲的位置是1050÷400=2(周)……250(米),甲在AD边的中点;乙的位置是850 400=2(周)%50(米),乙在AB的中点。如示意图,我们不难观察发现:甲只要再走50米即可使两人在同一条边上。从而要求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即25 50÷42=264/21(分)。
思路点拨 仔细研究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展开的,对大家解题会很有启发作用。
研究了三道题目,相信同学们对借助图形解题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有两道题,检验一下自己的理解情况吧!
练习
1 一块梯形的苗圃,上底20米,下底30米,高16米,如果上底和下底都增加5米,现在这块苗圃比原来大多少平方米?
2 某手机制造商生产一批超薄旋转式手机。如果每天生产300部,可以比规定时间提前10天完成;如果每天生产250部,可以提前6天完成。那么,这个手机制造商原计划生产多少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