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再分布技术在智能仿生假肢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RT)在智能仿生假肢信号识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MRT技术治疗4例肢体远端截肢患者,均为男性,其中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水平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处、腕掌关节和腕中关节;下肢截肢患者1例,截肢水平位于小腿中远1/3处。MRT手术是利用残端肢体内的肌肉、肌腱进行移位,将4~6根肌腱锚定在皮肤不同区域,通过肌肉主动收缩牵拉肌腱,使不同区域皮肤发生明显形变。术后观察项目包括皮肤形变、电容信号数据及并发症情况等。在进行电容信号测量时,嘱患者分别执行抓握、屈腕、伸腕、屈指、伸指,或踝背伸与跖屈、伸趾和屈趾动作,利用电容传感测量系统采集患肢形变信息并进行分析。

结果

4例患者均获随访,共有20处部位接受MRT手术。术后3个月时患者均能主动控制相应肌肉收缩并产生皮肤形变,有效形变率为80%(16/20)。电容信号测量结果分别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两种分类器对各种动作进行识别,发现上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27%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下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5.32%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术后有1例患者创面不愈,经多次换药后愈合。

结论

MRT能有效将人体运动意图进行输出,增加了运动信号源的数目及强度,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智能仿生假肢,为人机交互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帕金森病在临床较常见,患者多伴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的许多运功症状具有一定疗效,但相关参数过多,局限于单个因素的研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综合多个参数制订理想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不同部位的高低频rTMS对帕金森病的冻结步态、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强直等运动症状的临床作用,旨在为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目的通过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的脑功能影像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5例aMCI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行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部位为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频率10 Hz,80% RMT,每次400个脉冲,5次/周,共治疗4周;对照组仅将磁刺激线圈垂直置于颅骨表面行假经颅磁刺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2~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辅以强制性诱导疗法,用限制性手托在患儿清醒状态下对健侧上肢持续固定3 h,期间对患侧手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观察组在强制性诱导疗法的基础上对患儿健侧大脑皮
期刊
目的观察多学科模式下阶段性康复训练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运动耐力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搏器植入术后患者1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常规术后护理和运动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构建由心内科、康复科、心电图室组成多学科心脏康复团队,采取分阶段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2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二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
目的探讨影响康复医学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55例,对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瘫痪侧别、病程、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损伤程度(入院时有无意识障碍)、治疗方式(保守治疗、限期手术、急诊手术)、言语功能(波士顿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吞咽功能(才藤氏吞咽障碍7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操对老年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VATSL)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VATSL手术的78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抛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胸外科常规干预(包括腹式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训练及有效咳嗽咳痰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快速康复操锻炼(包括卧位、坐位及站位共24个训练动作)。记录并对比术后当天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上肢双侧运动训练(BMT)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BMT组22例,MT组20例和联合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向心性加压缠绕、关节的主被动活动训练、物理因子疗法和电针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BMT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BMT训练,MT组增加MT训练,联合组则增加BMT联合MT训
本文报道了1例以视网膜动脉阻塞为首发表现的肾病综合征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提高医务工作者对于以动脉栓塞为首发表现的肾病综合征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并利于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及改善预后。
分析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临床病理特征。25例AAV患儿根据肾组织病理改变类型分为局灶型组、新月体型组、硬化型组和混合型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组间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显示,AAV患儿表现为多器官损害,主要以呼吸系统与泌尿系统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局灶型组炎性反应较重;新月体型、硬化型及混合型脑利钠肽前体(BNP)明显升高,影响机体的血流动力学;新月体型和硬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