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存在 联系世界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为独立思考而有我的存在感。
  贝克莱说:“存在即被感知。”被另外一个心灵看见,从而证明我的存在感。
  现在有人说,存在感立足于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个体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途径。
  这是一道多材料作文题,你可以在阅读其他内容前先思考下题目所给出的材料的关键词是什么?材料之间大体构成怎样的关系?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与这道题目相契合的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以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关键词式材料作文题,与近几年高考江苏卷作文试题的命题思路保持一致。题目材料围绕“存在感”这一关键词展开,因此,在写作时,应将着手点放在对“存在感”的辩证思考上。
  材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存在感是个人独立思考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欣赏,是靠自我反省、自我内驱力完成的;第二层面,存在感是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的,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回应才能证明我们所发出的行为是存在的。可见,辩证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存在感是指向个人内心还是指向他人认可。考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分析。
  如果认为存在感指向个人内心,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学会审视自己,学会自我反省,不断挑战自我,刷新自我极限,以获得内心的满足,这是获取存在感的最佳途径;自我给予的存在感是一种自信与肯定,是一种内在生长的力量,是前路茫茫我仍不断前行的勇气来源;不断刷存在感,以致被妖魔化,原因就是个体因自我否定而空虚寂寞,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认为存在感指向他人认可,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他人的评价是个人存在感的极高体现,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存在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與世界的联系,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立意:一个人的存在感首先应指向内心,只有学会自我审视,内心世界才会不断强大,内在的生命力才会不断向上,自我的价值才会逐渐放大;当内心足够强大时,无须刻意去刷存在感,他人自会感知,而个体应以他人为镜,更好地勉励自己,提高自身的价值。莎士比亚这样描绘一些人:“外表热闹而喧哗,里面空无一物。”一个人若想要获得真正的存在感,还得充实自己的内在。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结合自己的思维特点、语言风格和知识储备来选择文体。形象思维较好的考生可以写记叙文;擅长讲道理、逻辑思维较好的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善于讲故事的考生可以写小小说、故事新编等。
  高分佳作
  寄存在感于本真
  文/江羽薇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著作《乌合之众》中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事实:有些人热衷于从他人那里获得归属感,有时为了获得别人认同,甚至不惜磨平自己的棱角,哪怕仅仅是为了从他人口中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类人实在可悲,与其说他们是在渴求自我的个体价值被肯定,不如说是随波逐流,企图寻求虚荣感的满足。其实,真正的存在感应该从自身去寻找,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1
  从自身寻找存在感,是充满自信、不浮躁、不盲从的恬静豁达,是追求自我、保持独立人格的简单纯粹,是为人处世不愧于心的淡定从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宝级”科学家李小文在功成名就后仍“一双布鞋任平生”。他信奉“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从不追求他人眼中的光鲜亮丽,过着最简单质朴的生活。有一次,因为穿着实在太朴素,他被学校的保安误以为是民工,被挡在了校门外。他身上的“魏晋风骨”使他在浮躁的时代中仍拥有心灵的一方圣土。他无须他人的认同或赞扬,但他的价值却存在于人们对他的敬与爱中——这里既有对他本人平和淡定的人生态度的崇敬,也有对某些曾经风行如今却变得稀有的价值的怀念。2
  在他人处获得存在感,仅是一时的满足;唯有找寻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方能宁静致远。
  “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这是三毛从自身获得存在感而流露出的豁达与自信。保持自己的棱角与锋芒,不因世俗的一切而被磨平,这样的人是真实而又幸福的。他们保持着自己的原本模样,与世间的虚伪和不公做斗争,即使是被按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砧板上,刀切皮肤、直露筋骨也无妨,因为他们笃信自己就是自身价值的主导者。
  当代著名画家陈丹青认为现行的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过于功利化、教条化,无法培养学生“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不愿为了名利及在别人心中的那份存在感而丧失自我,毅然选择从清华美院辞职。他选择的是从自身获得存在感而非从他人处。他的独立人格与清醒认知是当今时代所缺少的,他追求的不仅仅是不愧于心。3
  古人曾言:“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当我们在繁华的尘世走得太远而可能偏离人生轨道时,千万要记得停下脚步,聆听自己灵魂的声音,回归生命的本真。唯其如此,才能找到真正的存在感。4
  1 开篇从反面立意,引用经典名句,引出一种常见现象并揭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本质,一针见血,直接对这种现象予以否定。
  2 确立自己的观点,承接上文,先破后立;举李小文院士的事例,重在分析,有理有据。
  3 进一步辩证分析存在感和自己的关系,举三毛、陈丹青的事例,有力阐述了“唯有找寻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方能宁静致远”的观点。
  4 结尾引用名言,照应题目,收束有力。
  模拟评分 内容18分 结构19分 表达18分 发展8分= 63分
  评分依据 文章标题直接表明态度:存在感应在内心世界寻找。文章先破后立,即先提出对从他人处获得存在感的看法,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症结所在;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概念的界定。通过一系列的事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分析了人只能在内心世界获得存在感的原因,并扩大范围,开拓视野,让文章不断深入。文章观点明确,事例丰富,论证简洁有力,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辩证性。   低分病文
  隐身衣
  文/何欣潼
  杨绛先生在《隐身衣》一文中言:“世事求全何为乐?”我言,世事寻存在感何为乐?1
  存在感,是生活中受人们认可接受后内心的惬意和满足,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欣赏。人们一味地寻求存在感,则会导致心欲膨胀,自高自大,终会适得其反。当认可变成了厌恶,欣赏变成了嘲讽,那么存在感亦只能变成“小透明”了。2
  相比一味寻找存在感,我更愿披上一件“隐身衣”。“草色遥看近却无”,古往今来,许多贤者皆拥有过“隐身衣”。你可曾看见林则徐退出金殿,于荒草中隐身,排沙修渠、修篱垦荒的孤独身影?你可曾关注陆谷孙教授谢绝一切出国邀请,于书海中隐身,潜心编辑《英汉大词典》的森森烛影?你可曾知道演员王洛勇于学院中隐身,致力于提升台词本领?
  获得存在感的最好方式是先拥有一件“隐身衣”。“唯我道心清似水,任它世事冷如冰。”陈继儒焚衣弃儒,专心读书著作,莳竹养花,诠释了“隐身衣”的作用。倘若林则徐不身体力行,沉淀自身,必不会有伊犁的繁花似锦、瓜果飘香;倘若没有陆谷孙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坚守,必不会有人人称道、方便实用的《英汉大词典》的出版;倘若王洛勇没有潜心刻苦钻研演技,他必不会成为第一个登上百老汇的华人演员。3
  “隐身衣”,它教会我们沉淀内心,不必一味追求存在感;教会我们要遵从本心,于荒草荆棘中寻找自我,于世事沉浮中坚守独立人格;教会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近年来,人们正是缺失了“隐身衣”,只专注于追求所谓的存在感,导致了许多麻烦的产生。温州女子为在丈夫身上找存在感,设计儿子失踪,结果导致全体市民帮忙找孩子;南京大妈为寻找存在感,占用酒店大厅跳广场舞,警察出面亦不反思……凡此种种,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一味不管不顾地寻求存在感,真的好吗?
  莫让存在感桎梏了我们的双脚,莫打着找存在感的幌子做无益的事,我们应当做的是寻找自己,追求本心,于无声处听惊雷。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更愿披上“隐身衣”,藏于人群之中自赏。4
  1 开篇对“隐身衣”与“存在感”的关联表述不够明确,容易偏题。
  2 对“存在感”概念的界定浮于表面,缺乏高度,对材料内涵把握不到位。
  3 缺少对“我更愿意披上一件‘隐身衣’”的原因的分析,且语言啰唆,层次不清晰,论证不够严密。
  4 未对全文进行总结,也未照应前文,结尾显得突兀、乏力。
  病”因分析 本文立意是比较准确的,紧扣“存在感”与“隐身衣”的关系来写,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文章着力论证“隐身衣”的作用,而忽略了对“存在感”的论证,造成主次不明。其次,文章前后逻辑上不够严密,正反对比的强度不够,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还不深刻。因此本文得47分(内容14分 结构16分 表达13分 发展4分),是一篇典型的二类文。
  病文升格
  隐身衣
  文/何欣潼
  杨绛先生在《隐身衣》一文中言:“世事求全何为乐?”我言,若一味在别人眼中寻找存在感,又有何乐趣?1
  存在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欣赏,是个体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途径,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是存活于世的自豪感,是被需要的幸福感。它需要和真实的自我保持精准的平衡,强大的存在感最终展现出来的是最好的自己。而一味地奢求从他人处寻求存在感,则会导致心欲膨胀,自高自大,终会适得其反。当下有些人为博大众眼球,在网络平台上获得存在感,不惜哗众取宠,编写与自己不符的“人设”。更有甚者,孤高自傲,遗忘了原本的自己,最终被大众唾弃,只能收获与现实的疏离感。2
  相比一味从他人处寻找存在感,我更愿披上一件杨绛先生那样的“隐身衣”。因为拥有一件“隐身衣”,我便能“消失于众人之中……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我便能“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3
  古往今来,许多贤者拥有过“隐身衣”。你可曾看见林则徐于伊犁荒草中隐身,排沙修渠、修篱垦荒的孤独身影?你可曾关注陆谷孙教授谢绝一切出国邀请,于书海中隐身,潜心编辑《英汉大词典》的森森烛影?你可曾知道演员王洛勇于学院中隐身,致力于台词朗诵技巧的提升?倘若林則徐不身体力行,必不会有伊犁的繁花似锦、瓜果飘香;倘若没有陆谷孙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坚守,必不会有人人称道、方便实用的《英汉大词典》的出版;倘若王洛勇没有潜心刻苦钻研演技,他必不会成为第一个登上百老汇的华人演员。
  “唯我道心清似水,任它世事冷如冰。”陈继儒焚衣弃儒,专心读书著作,莳竹养花,诠释了“隐身衣”的作用。“隐身衣”教会我沉淀内心,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存在感;教会我要遵从本心,于荒草荆棘中寻找自我,于世事沉浮中坚守独立人格。正是因为拥有对自身存在感的正确认识,我们才能在内心修篱种菊。4
  而近年来,人们正是缺失了“隐身衣”,只专注于追求所谓的存在感,导致了许多麻烦的产生。温州女子为在丈夫身上找存在感,设计儿子失踪,结果导致全体市民帮忙找孩子;南京大妈为寻找存在感,占用酒店大厅跳广场舞,警察出面亦不反思……凡此种种,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一味地寻求所谓的存在感,真的好吗?莫让存在感桎梏了我们的手脚,莫打着找存在感的幌子做无益的事,我们应当做的是寻找自己,沉淀内心。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愿披上“隐身衣”,在自在安然中找到不浮躁的喜悦,欣赏自我,充实自我。5
  1 直接点出“在别人眼中寻找存在感”,让主题更明确。
  2 对“存在感”概念的界定更准确,更有高度;联系现实,点明于他人处刷存在感的不当,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 引用杨绛先生《隐身衣》里的名句,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使文章逻辑清晰。
  4 点明“隐身衣”的作用,并多处关联“存在感”,集中论述,避免偏离中心。
  5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升格指津 修改后的文章,避免了偏离论证中心的问题。作者时刻围绕着中心写,且注意概念内涵的阐述高度,使文章在深度上有了提高。增加杨绛名句的引用,使文章题目和论述中心不再游离,让文章的层次显得清晰。而正反对比、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充实了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辩证性和说服力。经过修改,本文可得62分,成功升格为一类文。
其他文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近日表示,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确定三大发展目标,将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19岁那年,怀着对金庸的崇拜,亦舒去了《明报周刊》应聘。当时,她已在文坛崭露头角。3楼的新闻室紧张而又忙碌,工作人员审查了亦舒的资料,带她去见社长金庸。走上4楼,仿佛来到
目的对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时
金庸创办《明报》时,林三木是资料室职员,受金庸赏识而获保送英国研读经济的机会。学成归来,林三木相继出任《明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在他的主持下,报纸大销。后来,深谙经
为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这个环境经济制度的重大创新,促进广东省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正在修订的《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将明确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基本原则,以解决法
近年来台湾电路板产业除了面对产业西进大陆的经营环境改变,如两岸税务、优惠政策、企业整并等挑战,因大陆十二五计划启动政策方向转弯加上国际汇率的剧烈波动、原物料上涨与通
1985年,一家面临财务压力的电影公司雇用了一位新总裁。为了削减开支,这位新上任的总裁决定要对一个部门进行裁员。他要求这个部门的两位负责人埃德和阿尔维着手推进这项工作。但是,埃德和阿尔维认为“裁减员工会稀释公司价值”,一致对这一决定进行了抵制。总裁发出了最后通牒:第二天早上九点钟之前,一定要把裁员名单放到他的办公桌上。  总裁准时收到了名單,但是名单上只有两个人的名字:埃德和阿尔维。  裁员的决定
BBC历时4年拍摄的自然纪录片《王朝》的最新一集播出后,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吵翻了天。这一集中,有50多只帝企鹅被困在一个冰坑里,无论它们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当时的气温是零下60摄氏度,其中一些企鹅还带着幼崽。  观众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到BBC的官方推特下留言,要求攝制组救救那些被困的企鹅。但同时也有人表示,人类不可对自然进行干涉。其实,这也是摄制组的顾虑所在,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规定,即“永不
期刊
金庸虽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但他始终不满足,诚心诚意地向一切值得为师的人学习,甘愿执弟子礼。金庸少年时因为战乱频频,学业屡屡中断,始终没拿到完整文凭。晚年他功成名就后,
CPCASHOW2010是全球经济回暖以来PCB业举行的最大一次盛会。在这次展会上,各展商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和满怀希望,让我们看到了PCB业的前景无量。但同时,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引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