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众”在场好不好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_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生离不开群体生活,是很少单独活动的。因此,学生的行为往往会受他人在场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身上往往会表现出他人在场的行为效应。
  那么,他人在场时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综合心理研究结果和班级管理实践,他人在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助长效应、社会惰化效应和去个体化效应。这些他人在场的行为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又有怎样的规律?
  社会助长效应的概念与作用
  通常认为,所谓社会助长,是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率的一种现象。
  最早对社会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用自行车骑行25英里。结果发现,单独骑车时,被试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陪同时,被试平均时速为31英里;有人骑车同行时,被试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其他心理学家也发现了这种现象。研究者让被试完成一些简单任务,比如,计算简单的乘法,或是画掉指定的字母,有他人在场时被试也会提高效率。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校运动会上,跑道上的运动员从本班同学面前跑过时,当同学们为他呐喊鼓劲时,运动员往往会超常发挥,跑得更快。在体育比赛中,东道主更容易获胜,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体育场上的“主场效应”。
  老师讲课也有这种情形。有的老师,越是公开课、听课的人多,越是讲得起劲、神采飞扬,越是讲得比平时更生动、更透彻。这种社会心理学上的“观众效应”,也是社会助长的表现。
  由此看来,活动现场有人当“观众”,是好事。
  照这样说,认为社会助长就是因他人在场提高活动效率,是有道理的。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还有与此相反的现象。有时候,因他人在场,还会使个人活动效率下降。有人研究发现,在走复杂的迷宫时,或是在计算复杂乘法时,他人在场就会降低活动效率。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很常见。
  班级演讲比赛中,有的学生尽管做好了准备,但是,在面对全班同学演讲时,还会因为紧张没有发挥出正常的水平,不如单独练习时表现得好。
  我们老师也会这样。有些新教师上公开课,在自己试讲时,思路清楚,神情自然,表达流畅;可是一登上讲台就心里发慌,手足无措,汗流浃背,思路混乱,出现不应有的失误,甚至不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
  这样看来,活动现场有人当“观众”,又成了坏事了。
  有人把这种现象叫作社会干扰。其实,社会干扰也是一种社会助长。
  那么,该怎样解释这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呢?
  社会心理学家扎伊翁茨借助实验心理学的一个已有定律,对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做出了圆满的解释。这个定律是:唤起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就是说,因为他人在场,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优势反应。
  所谓优势反应,就是活动中更容易出现的反应。
  如果是简单活动,这个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反应,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如果是复杂活动,这个优势反应就不再是正确反应,而是错误反应了,从而降低活动效率。就是说,无论优势反应是正确反应还是错误反应,有他人在场时都会促进这种优势反应。于是,同一个规律在两种情况下有了相反的表现:提高效率或降低效率。
  随后的实验研究发现,事实确实如此。无论优势反应是正确反应还是错误反应,他人在场都会增强或促进这种优势反应。
  扎伊翁茨的研究发现,因为他人在场,学生在学习单词配对时,同义词配对比较容易,效率有所提高;而无关单词配对比较困难,效率就有所降低。
  心理学家亨特和希勒里发现,学生练习走迷宫时,因为他人在场,学习走简单迷宫的时间会减少,而学习走复杂迷宫的时间反而会增加。
  迈克尔等人发现,学生中的台球选手,在有观众的情况下,高水平的选手成绩更好了,击中率由71%提升到80%;而低水平的选手成绩却更差了,击中率由36%降到25%。这都是他人在场增强了不同的优势反应的结果。
  由此看来,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社会助长效应呢?
  对社会助长效应的全面理解应该是,因为他人在场,个体处于被唤起状态,提高了动机水平,从而增强或促进个体的优势反应。就是说,他人在场都会对个体起到助长的作用,只不过助长的表现不同:在简单或熟悉的活动中助长的优势反应是正确反应,从而提高效率;在复杂而困难的活动中助长的优势反应则是错误反应,从而降低效率。这两个方面合二为一,才是对社长助长全面而完整的理解。
  
  社会助长效应的产生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社会助长现象呢?
  一是他人在场会唤起个体的生理反应。有他人在场时,人会变得警觉,这种警觉状态就会导致前面说的增强优势反应,于是就会提高或降低活动效率。
  二是他人在场会强化个体被评价的意识。由于他人在场,人们就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于是,行为情境就变成了评价情境。为了得到在场他人的积极评价,人的活动动机被强化,而处于一定的焦虑水平,结果是优势反应被唤起,于是让好的表现更好,差的表现更差了。
  三是他人在场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人们在从事不熟悉或难度大的活动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此时,他人在场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就会降低活动效率;如果从事熟练或简单的任务,人们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为了避免他人在场可能造成的注意力分散,人会更加努力专注在活动任务上,于是就提高了活动效率。
  四是性别差异的助长作用。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种“异性效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异性在场比同性在场,对人行为的助长作用更大。就是说,异性在场会更强烈地唤起优势反应。我们常常看到,在中学生群体中,常常因为有女生在场,有些男生表现得更出色,有些男生却表现得更笨拙。
  那么,社會助长提高还是降低活动效率,究竟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一是取决于活动的特点。比较容易的手工操作或是体力活动,他人在场可能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活动比较复杂,难度较大,需要紧张的判断推理等过程的思维活动,他人在场时就可能会降低活动效率。
  二是取决于优势反应的性质。如果活动是自己擅长的、熟悉的,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反应,他人在场就会提高效率;如果活动不是自己擅长的,不是自己熟悉的,优势反应往往是错误反应,他人在场就会降低效率。
  三是取决于竞赛动机的强度。因为他人在场唤起了人们的竞赛动机和被评价的意识,人们会更加努力,全力以赴,以获得好的评价。这时候,如果竞赛动机强度恰到好处,往往就会增强或助长正确反应,从而提高效率;如果竞赛动机强度过头了,往往就会增强或助长错误反应,反而会降低效率。
  四是取决于个性特点和在场他人的特点。如果在场他人是既熟悉又权威的人,往往会让内向不善表现的人压力增大、错误百出;如果在场他人是陌生又普通的人,往往会让外向而好表现的人如鱼得水、超常发挥。
  社会助长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怎样应用社会助长效应呢?
  首先是注意发挥社会助长的积极作用。
  在学生活动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社会助长效应。例如,校运动会上,班主任都会安排好拉拉队,给自己班上的选手加油鼓劲。还有的老师善于利用性别差异的助长作用,让一些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更出色。
  我们应遵循社会助长效应的规律,充分利用可以助长正确反应的各种因素,来提高学生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身心成长。
  其次是注意避免社会助长的消极作用。
  一名学生数学考试考砸了,就是因为正好是班主任监考。这个学生说,班主任刚参加工作,对学生要求非常严,对其也很关注。班主任监考已经让他很紧张了,还总是站在他的身后,这让他更加紧张,就连很简单的题都答错了。
  社会助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会助长错误反应。对学生来说,班主任是“重要他人”,也就更容易助长学生的错误反应。这个案例警醒我们,要注意避免这类因为助长错误反应而降低效率的情况。有些复杂的思维活动,有些并不熟悉的活动,最好安排学生独自、悄悄地干,不让他人在场,老师更不能在场。
  我们还要注意,不要因为社会助长的消极作用而冤枉了学生。比如,一名学生已经能够单独背诵课文了,但他在课堂上背诵的时候,却变得结结巴巴。这时候,老师就不能盲目批评学生,而应该换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单独背诵给老师听。
  最后是注意及时促进社会助长的转化。
  班级举行朗诵比赛,一名平时很少发言的女生在大家的鼓励下也报名参赛。这名女生虽然在小组练习中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可是,登台面对那么多同学,她却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了。班主任见状及时插话:“她从来没登台发过言,今天勇敢报名参赛,是不是该给点掌声鼓励啊?”掌声过后,老师继续说:“她今天朗诵的文章大家都熟悉,大家跟她一起开头好不好?”顿时,整个教室响起整齐的朗诵声。随着老师的手势,大家停止了朗诵,台上的女生继续读着,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朗诵,下台时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向大家鞠躬致谢。由此,她的性格有了变化,敢于面对大家发言了,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显然,女生开始说不出话来,是他人在场助长了错误反应。班主任的机智引导,大家帮助鼓励女生顺利完成比赛,是他人在场助长了正确反应。这就是转化,及时促进了社会助长效应由消极作用向积极作用的转化。他人在场造成的社会助长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时候可能始料未及。由此说来,我们都应该有点这样的功夫,善于随机应变,做好这种转化。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其他文献
每个玩家拿10个筹码,不同的玩家用不同颜色的筹码区分。再另外拿一个筹码,贴上纸片,放在中间。好了,开始吧。  小帮手  ●一个大大的扁纸盒,长72厘米,宽50厘米  ●尼龙袜  ●游戏筹码  ●一个小酸奶杯  ●薄纸板  ●胶水、胶带和强力胶  ●剪刀和铅笔  现在做指套。剪一条薄纸板,按照图中的方法,放在中指的指尖上。用胶带缠好固定,注意不要缠太紧哦。  跟我学  先从拿黑色筹码的玩家开始。用黑
第一夜,爸爸妈妈就让米粒独自当家,可并不是不管不顾,他们打回了视频电话。  “为什么骗我?”米粒点燃了炮仗,“我已经去过榕果林了,才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好!”  “不要太早下结论!”妈妈抢夺过爸爸的手机,开始使用激将法,“米粒啊,你有没有胆量来参加一个无法预知结果的冒险游戏?”  “怎么参加?”  “你能不哭不闹地在新家和榕果林独立生活学习一段时间,直到爸爸妈妈结束工作,回到你身边吗?要是不行的话,会
最近市里发生了两起儿童失踪案,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小侦探洛克昂也參与了寻找,他发现一辆暂时没人的房车里有重要线索!
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公认的答案只有一个字——爱!当他们第一次被父母送到学校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原本形影不离的父母被拿着书本的老师代替了。于是,他们渴望老师像父母那样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呵护他们,容许他们说笑、打闹,甚至撒娇。不可否认,有一些充满爱心的老师能够满足他们对爱的渴望。  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们越来越不敢在老师面前“放肆”了。老师会给他们制定各种规矩,常常给他们上“思想教育”课。
德鲁是一名摄影家,拍摄了许多作品,并获得了许多大奖。一天,一个女人慌慌张张地来报警,说德鲁在冲片室里被人杀害了。洛斯警长问是怎么回事,这个女人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警长听完这个女人的讲述后,想了想,指着这个女人大叫起来。  眼睛在黑暗中为什么看不见东西  人的眼睛結构酷似照相机,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由能感受光刺激的视觉细胞组成,来自物象的光线通过眼球内晶状体到达视网膜时,感觉细胞会将光刺激转变为神
森林里的小云雀和榕树爷爷是一对好朋友。小云雀很想知道榕树爷爷的年龄,可是它的数学不好,小朋友,你来帮帮它吧!  要问我今年多少岁,100比我小,1000比我大,从左往右每位数增加2,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21。
  
球掉到洞里了!
期刊
史前文明的線索就藏在一张蓝色的三角形信息卡片里。当星际猎人见到信息卡片的主人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信息卡片被人抢去了一半。信息卡片藏着文明重启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