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前两个月,深圳出现特区成立32年来非常罕见的工业负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普遍大减速。虽然只是一两个月份的现象。但也说明中国经济在今年的表现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
2012年,深圳的经济没有出现期待中的“开门红”。
深圳市统计局3月26日在其官网上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在2012年前两个月,深圳规模工业增加值为720.6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为2754.4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2%,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1个百分点;出口总额3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个百分点。
这是在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滑之后,深圳特区成立32年来非常罕见的工业负增长。
除深圳外,受出口萎缩拖累,广州、东莞以及长三角的上海等中国主要经济地区,在今年1—2月的经济指标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1—2月规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别为2.4%、4%、2.9%、5%,普遍只有去年同期增速的1,3左右。
专家指出,虽然只是一两个月份的现象,但也说明中国经济在今年的表现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这反映中国经济依然高度依赖欧美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扩大内需的道路依然很漫长。
内外夹击
深圳2月份的出口总额为138.20亿美元,除了出现同比下降,还有一点引人注意的是,在进口总额为155亿美元的鲜明对比下,深圳少有地出现了逆差。
不仅是深圳市,1—2月,整个珠三角地区都受到了外部市场的牵连,广州、东莞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行,经济运行明显回落。广东省工业生产大幅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66.80亿元,增长5.0%,增幅为2009年7月以来最低,同比回落10.2个百分点;广东3.8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393.92亿元,同比下降31.6%,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进出口增长放缓,1—2月,广东累计完成进出口12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增幅为2010年以来最低。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教授表示:“因为经济不景气,发达国家消费能力减弱、需求市场萎缩,对于以出口到国外市场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珠三角地区而言,是非常严峻的。”
公开数据称,广东省外贸依存度约为110%。而袁易明指出,深圳的外贸依存度高达百分之几百。因此在面临外部市场萧条的同样条件下,深圳面临的压力也尤其大。
除外部因素,珠三角地区多项经济指标的负增长或放缓,还由于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使然。这些沿海的发达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迫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开始进入转型的阵痛期。
袁易明分析:“人均GDP增长到1.5万美元左右之后,就很难靠原来的规模增长来实现高速增长。产业原有的增长方式碰到了很大的障碍,已支撑不了它的高速增长,而新的增长方式正在孕育过程中,即出现增长动力的替换,或者说新的增长动力的寻找,也就是结构调整的问题。”
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省1—2月的投资结构,也已经表现出二、三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的迹象。在袁易明看来,经济增长正从原来的以工业为主体,到服务业增长加快速度转变。
转型中的误区
与深圳不同,今年1~2月,上海市进出口总额为637.7亿美元,同比增长7%。
同属我国外贸重镇,为何上海地区受影响较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港澳珠三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认为,广东是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外贸行业的基数大,受到相同因素影响时,广东省受波及程度也会更大。此外,广东与上海外贸行业、类型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外贸形势。
“产业层次、加工链地位的不同,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全球经济低迷情况下不同的外贸形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表示,虽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整体上都是加工制造的模式,但不同地区的具体产品还是有层次之分。长三角有一些工业处在产业链的较高端,比如生物制药等;珠三角则多半还是以前的来料加工模式。以服装业为例,珠三角的服装企业较多是贴牌生产,而长三角却逐渐拥有自己的名牌服装。
在彭澎看来,珠三角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也许比长三角更大,由此,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再不转型升级只会越来越被动。
2008年,广东省为调整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劳动力素质,计划在5年内投A500亿元人民币,推行“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战略(“腾笼换鸟”),即: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实行至今近4年,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腾笼换鸟”。“现在有误区,总认为要发展先进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应该把原来的传统产业换出去——不是这样的。在发展新的高新产业的同时,也要对原有的产业、—般的制造产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焕发活力,而不是简单地把它赶出去。你现在鸟腾不了,新的起不来,出去的还不行,又得回来,这就是误区了。”
转型升级的难点在于通过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来促进有效地转型。袁易明表示:“主要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政府力量,一个是市场力量。我认为还是要以市场力量为根本力量,政府力量还是应该站在市场力量的背后,这个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不管哪个城市,都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在转型过程中,最容易犯的就是政府的力量太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成为无效转型,并不是市场特别需要或者符合市场的。如果体制、机制不顺,这种转型的时间会很长,痛苦会延长,转型的代价也会更大。”
袁易明强调:“以市场力量为根本,并不是说政府什么都不做,政府在这时候必须要做‘两头’。一头就是对于未来可能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它的产业幼稚时期,加大引导。另一头是对利润低的‘夕阳产业’,进行转型淘汰,中间的大部分还是由市场去调节。”
后工业化阶段大幕开启
中国经济放缓的趋势正日益明显,减速正从位于沿海的几台重要引擎开始。
“以往我们把经济增速定为8%是留有余地,全年增长指标基本上都能超额完成,但从去年开始,情况就不一样了,年初制定指标时,就感觉没有什么余地,将经济增长稳定在8%左右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今年2月的一次工作会议说。
今年北京、上海的经济增速目标定为8%。浙江、广东的经济增长目标为9.5%。
经济放缓已波及到地方政府的钱袋。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2月,北京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0.2亿元,受上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同比下降2.2%。其中与工业和服务业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下降2.1%、12.1%。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判断,目前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的经济增速,有可能和去年一样,位居全国倒数4名,甚至不能完成目标。
对于包括深圳在内的东部沿海大减速,专家观点各异。有观点认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其主要经济指标减速是罕见的,不可小视。
也有观点认为,对于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放慢,不必太过于担心,这些地区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加快转型。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徐剑锋认为,过去30年年均经济增速为10%以上,现在后30年随着2013年适龄劳动人口总数下降,人口红利逐步结束,经济放慢1—2个点,属于正常现象。
徐剑锋经过测算发现,浙江在2008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080美元,相当于1970年购买力平价的2000美元水平,与日本1970年、中国台湾1986年、韩国1990年的水平接近。
而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在经历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正是从上述年份开始出现经济放缓,台湾经济逐步过渡到个位数增长。浙江经济进入到了工业化发达阶段,开始放慢。而北京、上海则正在步入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速将更低。
在徐剑锋看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以及即将到来的江苏、山东等地,都需要加快从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转换到以发展服务业,促进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增长上来。
2012年,深圳的经济没有出现期待中的“开门红”。
深圳市统计局3月26日在其官网上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在2012年前两个月,深圳规模工业增加值为720.6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为2754.4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2%,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1个百分点;出口总额3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个百分点。
这是在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滑之后,深圳特区成立32年来非常罕见的工业负增长。
除深圳外,受出口萎缩拖累,广州、东莞以及长三角的上海等中国主要经济地区,在今年1—2月的经济指标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1—2月规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别为2.4%、4%、2.9%、5%,普遍只有去年同期增速的1,3左右。
专家指出,虽然只是一两个月份的现象,但也说明中国经济在今年的表现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这反映中国经济依然高度依赖欧美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扩大内需的道路依然很漫长。
内外夹击
深圳2月份的出口总额为138.20亿美元,除了出现同比下降,还有一点引人注意的是,在进口总额为155亿美元的鲜明对比下,深圳少有地出现了逆差。
不仅是深圳市,1—2月,整个珠三角地区都受到了外部市场的牵连,广州、东莞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行,经济运行明显回落。广东省工业生产大幅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66.80亿元,增长5.0%,增幅为2009年7月以来最低,同比回落10.2个百分点;广东3.8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393.92亿元,同比下降31.6%,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进出口增长放缓,1—2月,广东累计完成进出口12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增幅为2010年以来最低。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教授表示:“因为经济不景气,发达国家消费能力减弱、需求市场萎缩,对于以出口到国外市场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珠三角地区而言,是非常严峻的。”
公开数据称,广东省外贸依存度约为110%。而袁易明指出,深圳的外贸依存度高达百分之几百。因此在面临外部市场萧条的同样条件下,深圳面临的压力也尤其大。
除外部因素,珠三角地区多项经济指标的负增长或放缓,还由于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使然。这些沿海的发达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迫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开始进入转型的阵痛期。
袁易明分析:“人均GDP增长到1.5万美元左右之后,就很难靠原来的规模增长来实现高速增长。产业原有的增长方式碰到了很大的障碍,已支撑不了它的高速增长,而新的增长方式正在孕育过程中,即出现增长动力的替换,或者说新的增长动力的寻找,也就是结构调整的问题。”
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省1—2月的投资结构,也已经表现出二、三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的迹象。在袁易明看来,经济增长正从原来的以工业为主体,到服务业增长加快速度转变。
转型中的误区
与深圳不同,今年1~2月,上海市进出口总额为637.7亿美元,同比增长7%。
同属我国外贸重镇,为何上海地区受影响较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港澳珠三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认为,广东是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外贸行业的基数大,受到相同因素影响时,广东省受波及程度也会更大。此外,广东与上海外贸行业、类型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外贸形势。
“产业层次、加工链地位的不同,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全球经济低迷情况下不同的外贸形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表示,虽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整体上都是加工制造的模式,但不同地区的具体产品还是有层次之分。长三角有一些工业处在产业链的较高端,比如生物制药等;珠三角则多半还是以前的来料加工模式。以服装业为例,珠三角的服装企业较多是贴牌生产,而长三角却逐渐拥有自己的名牌服装。
在彭澎看来,珠三角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也许比长三角更大,由此,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再不转型升级只会越来越被动。
2008年,广东省为调整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劳动力素质,计划在5年内投A500亿元人民币,推行“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战略(“腾笼换鸟”),即: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实行至今近4年,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腾笼换鸟”。“现在有误区,总认为要发展先进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应该把原来的传统产业换出去——不是这样的。在发展新的高新产业的同时,也要对原有的产业、—般的制造产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焕发活力,而不是简单地把它赶出去。你现在鸟腾不了,新的起不来,出去的还不行,又得回来,这就是误区了。”
转型升级的难点在于通过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来促进有效地转型。袁易明表示:“主要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政府力量,一个是市场力量。我认为还是要以市场力量为根本力量,政府力量还是应该站在市场力量的背后,这个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不管哪个城市,都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在转型过程中,最容易犯的就是政府的力量太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成为无效转型,并不是市场特别需要或者符合市场的。如果体制、机制不顺,这种转型的时间会很长,痛苦会延长,转型的代价也会更大。”
袁易明强调:“以市场力量为根本,并不是说政府什么都不做,政府在这时候必须要做‘两头’。一头就是对于未来可能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它的产业幼稚时期,加大引导。另一头是对利润低的‘夕阳产业’,进行转型淘汰,中间的大部分还是由市场去调节。”
后工业化阶段大幕开启
中国经济放缓的趋势正日益明显,减速正从位于沿海的几台重要引擎开始。
“以往我们把经济增速定为8%是留有余地,全年增长指标基本上都能超额完成,但从去年开始,情况就不一样了,年初制定指标时,就感觉没有什么余地,将经济增长稳定在8%左右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今年2月的一次工作会议说。
今年北京、上海的经济增速目标定为8%。浙江、广东的经济增长目标为9.5%。
经济放缓已波及到地方政府的钱袋。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2月,北京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0.2亿元,受上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同比下降2.2%。其中与工业和服务业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下降2.1%、12.1%。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判断,目前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的经济增速,有可能和去年一样,位居全国倒数4名,甚至不能完成目标。
对于包括深圳在内的东部沿海大减速,专家观点各异。有观点认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其主要经济指标减速是罕见的,不可小视。
也有观点认为,对于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放慢,不必太过于担心,这些地区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加快转型。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徐剑锋认为,过去30年年均经济增速为10%以上,现在后30年随着2013年适龄劳动人口总数下降,人口红利逐步结束,经济放慢1—2个点,属于正常现象。
徐剑锋经过测算发现,浙江在2008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080美元,相当于1970年购买力平价的2000美元水平,与日本1970年、中国台湾1986年、韩国1990年的水平接近。
而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在经历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正是从上述年份开始出现经济放缓,台湾经济逐步过渡到个位数增长。浙江经济进入到了工业化发达阶段,开始放慢。而北京、上海则正在步入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速将更低。
在徐剑锋看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以及即将到来的江苏、山东等地,都需要加快从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转换到以发展服务业,促进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增长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