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利弊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an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优化与改善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它可以集中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显著提高效率,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实践中笔者感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以下优点:直观生动性、动态性、艺术性。现分别陈述如下:
  第一,直观生动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历史纪录、文献数据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如在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一课时,制作的课件应用了《七子之歌》的音频、香港回归实况的视频资料,形象生动地再现场景,这些资源的利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并因其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很大感染,极大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动态性强,便于理解
  从视觉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是静态的,充其量利用一些图片图表,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而多媒体展示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过去传统的做法是制作一个表格或看课本插图说明,这种呆板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对航海家的航行产生深刻印象。而现在,我制作了flash将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进行动态展示,不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航海家的航行经历,而且还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同时我还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航海家的航行历程。
  第三,艺术性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技术、艺术三者结合的统一体,精心设计的课件知识体系是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传统教学由于受黑板版面及课堂时间的限制,影响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演示教学所出示的是事先准备好的板书,字体、页面都经过精心设计,醒目、美观、鲜明、合理的板书能使学生形成视觉快感,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有助于轻松地记忆。同时,教学中穿插的图片、音乐还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正以其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接受。
  尽管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有上述的优点,但是目前在使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也存在着过分讲求形式、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倾向,稍不注意就会走入误区,出现弊端:
  第一,喧宾夺主,忽略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合理就会喧宾夺主。有时教师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导致教学密度过大、课件切换过频,使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结果媒体资源占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比例过大,造成重点很难突出;而为了展示完课件挤掉了启发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第二,鱼龙混杂,事倍功半
  多媒体教学选取的材料要有科学性。一节课45分钟,教师要善于取舍,讲求引用资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千万不要鱼目混珠,以不真实的内容误导学生。在课件的设计上也要合理,不要单纯追求课件制作的新奇生动,把多媒体变成一个音响、动画的大杂烩,这样达不到教学的目标。此外课件运用要科学。我曾为教学方便设计过一些链接,结果出现了因找不着或链接错误而手忙脚乱的现象。教训就是链接的设计应以实用为宗旨,简单易行,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
  针对多媒体教学使用中的利弊,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几种倾向:
  首先,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
  其次,避免在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
  再次,避免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盲目收集罗列过多知识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只要我们避免以上倾向,就能在教学中充分享受信息技术的成果。我们在关注素质教育和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更应从学科内涵的角度,合理利用多媒体,注意扬长避短,更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对某学科情有独钟,问之,曰爱学。这里的爱就是兴趣。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对新知识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对学习材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地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  一位美国教学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看出来
期刊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就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那么,在数学课堂上怎样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呢?    一、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动的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基本的动态因素。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因此,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
期刊
分析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核心,注重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运用知识和描述论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直接呈现往往是在综合题部分。可以说,综合题解答的结果决定了地理的成败。那么,综合题有哪些类型,解答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一、多种多样的综合题类型    1. 填空型综合题  以填空题的设问形式出现的地理综合题是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综合题。这种题目在以前的高考中
期刊
历史学科跨越古今,博大精深,它是研究人类自身活动的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德育是指思想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的教育。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并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尚且如此,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注
期刊
学校文化体现着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追求,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风格和氛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能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科研是学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探求教育教学特色、解决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立足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研兴校,创建教科研一体化特色校”战略,把培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对于一名政治教师来说,对此应负的责任是: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要
期刊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一种常见方式,也是响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形式。中学英语教学不同于其
期刊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知识中的许多概念、规律都来自于实验。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实验出发。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
期刊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公布与应用,初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课题。针对过去教科书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新教材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大力强化探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其勤于动手,乐于探索,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行教材编者用心良苦,突出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