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取势 雄强豪放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ue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孝胥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性格复杂的风云人物之一,也是位传统艺术功底深厚的书法大家,当时书坛便有“北于(右任)南郑(孝胥)”之誉。而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郑孝胥的书法作品交易比较活跃,几乎成了海内外拍卖会上的常客,让不少投资典藏家所关注。
  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宦之家。自幼从叔祖郑虞臣习《尔雅》,8岁随李兆珍学习经文。1882年中举后,取为内阁中书、改同知,1885年受聘为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僚,1891年赴日本担任外交官。郑孝胥1894年回国后,历官至湖南布政使。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后,郑孝胥以晚清遗老自居,鬻字于沪上,而不仕民国。在此期间曾与他人组建“丽泽文社”、“有恒心字社”,与遗老辈文酒唱和、谈文磋艺等,渐显个人书法风貌。1923年以后,封建“愚忠”思想浓厚的郑孝胥追随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担任其老师。1932年溥仪在东北登基“伪满洲国”皇帝,郑孝胥受命为“总理大臣”,辅佐清室复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1938年暴死于长春。
  作为清末文坛“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郑孝胥天资聪颖,工诗擅写,富有才情文采,毕生著有《海藏楼诗集》、《郑孝胥日记》等。郑孝胥书法诸体俱能,学字初由颜真卿、欧阳询、苏轼、黄庭坚等唐宋名家入手,又受晚清翁同等人的书法影响,上溯六朝、汉晋、周秦时代的书法艺术,广征博采、融汇百家。他在早年临帖的基础上又转而攻研碑学,尤得《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瘗鹤碑》、《石门铭》等之神助。郑孝胥在前贤书法精髓中巧妙取舍,糅合个人心性,最终自成一家。
  郑孝胥的书法艺术尤以行楷成就为至高,个性风貌突出。仔细品味其这类书法作品,行笔偏快而如同所谓的“刷”笔,粗看似乎并不十分精到,但他却能够注意“楷隶相参”,把握字划间的轻重对比,纵横取势,雄强豪放,尽显横肩外耸、折脚内收的结字特征。暮年书风渐趋朴穆老到,不拘一格挥洒自如。所作笔势平中生险,矫健飞动而富韵律感,颇有一种清刚遒劲、凝炼豪迈的书风气韵;郑孝胥于隶书主要研习汉、晋代及南北朝碑刻,书法功力不凡,同样自成一格;他于小篆则直取李斯、李阳冰等前贤笔意,相对而言个性特征均不突出;郑孝胥的草书因为个人好恶缘由实践较少,也未趋于成熟。但是尽管如此,现代书贤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对郑孝胥的书艺评价依然较高,称其一矫清末以来“赵之谦的飘乏、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习气,所作“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活像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
  郑孝胥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勇于融汇碑帖之长,并且汲取古代诗歌中的审美取向,主张书法创作应富于个性创造。他于古为上而又不盲目师古,还提出过“贬黜馆阁书体”、“卑视晋唐格辙”等书论观点,这些对当时书法创作来说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人们在研究现代书法史时,曾将郑(孝胥)派书风与吴(昌硕)、康(有为)、李(瑞清)、于(右任)派书风,并称为民国书法“五大流派”。尽管郑孝胥的汉奸形象在史上早有定论,也不可能翻案,但并不能否定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至于郑孝胥书法艺术若有什么不足的话,今有学者认为:因其有的作品行笔过快,缺少一些伴随情感变化的节律感和生动韵味。不过,这些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郑孝胥的书法作品很早就进入交易市场,并且名重一时,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青睐,竞相收藏他的作品。
  20世纪70年代以后,郑孝胥书法作品开始露面于海内外艺术市场。至90年代初期,其作品交易行情逐步攀升。在1994年9月北京翰海首次拍卖会上,郑孝胥行书镜心(152×41厘米)以1.76万元成交。90年代中后期,其每幅作品交易价大约在1至2万元左右。
  21世纪以来因受海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郑孝胥书法作品的交易热度不断升温。在2000年7月北京翰海春拍会上,他的行书四条屏(132×28.5厘米×4)以2.31万元成交;在2008年4月北京长风春拍会上,楷书《沈敬裕墓志铭》(72×66厘米)以6.496万元成交;在2010年12月北京保利艺术品拍卖会上,隶书四条屏《临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346×65厘米×4)又以112万元成交价,开创了当时个人书法作品交易新高;在2011年11月江苏万达秋拍会上,《临<汉碑唐公臣赞册>》(19×30.5厘米×174)又以134.55万元成交价,又创当时个人作品交易新高。在2014年5月中国嘉德春拍会上,行书四条屏《陆放翁诗作》(205×43厘米×4)以69万元成交。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各级政府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传统字画交易的市场泡沫受到一定挤压,总体交易额下降不少,市场再入盘整期。但在2015年7月西泠印社春拍会上,郑孝胥的隶书对联《为吴昌硕作十言联》(249×30.5厘米×2)以241.5万元成交。在2015年12月西泠印社秋拍会“中外名人手迹暨虚空草堂藏名人书法专场”中,其隶书十二言联《积余先生属书旧句》(249×44.5厘米×2)仍以345万元成交,再创目前市场交易新高。在2016年6月北京匡时十周年春拍会上,郑孝胥的隶书立轴《临<史晨碑>》(346×65.5厘米×4)仍以254.5万元成交,成为其书法市场交易的第二高价。
  综上可见,在当前艺术市场盘整期间,因投资鉴藏知识的不断普及等,一些所谓的“当代名家”由于未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检验,整体交易行情基本都呈下降趋势。而郑孝胥作为已经进入现代书法史行列的人物,除了其流传市面的隶书真迹数量相对不多外,一些买家从艺术性、稀有性等角度出发,对其精湛之作仍然还是看好的。
  另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郑孝胥的个人书法作品市场成交价,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有8件,50万至100万元的有11件,10万至50万元的有307件,在京、沪、江、浙、闽等地热度较高。其他多在数千至几万元不等的价位上成交,但其中也充斥着一些赝品仿作。目前,郑孝胥每平方尺书作交易大约在1万至3万元之间,精品价格相对更高一些,在市场交易中,尚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跌性。不过由于其书法作品存世量较丰,以及市场流传不少旧、新仿赝品等原因,综合估计未来交易行情走势仍可能会呈渐涨之态,但攀升空间或许不会太大。   众所周知,书法创作乃一个人的情感宣泄与才气流露,也是其秉性、学识、气格与品质相融合的重要体现。中国书法史上有关人品与书品相互关系等问题,历来评论较多。传统书法观念普遍认为:人品高了书品才高;相反人品低则书品自然亦低,所作往往气韵拘谨不畅,格调媚俗、流滑或隐含着奸诈之气等,故而难至艺术创作的高雅境界。但从实际状况来看并非完全如此,像北宋奸臣蔡京品德奸刁,平生干过不少坏事,但因其书法艺术卓著而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坛“宋代四家”;南明大学士王铎乃中国草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因其贪生怕死屈膝降清,频遭士林学界诟病。这几位“反派”人物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大都不菲,客观上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力,进而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书家的技法高低与品行好坏并无十分直接的关联。尽管书写者的人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书法作品的格调、意境等,但并不能够完全决定其书品的高低。
  郑孝胥书法造诣较深,风格刚柔相济、稳健飘逸,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从学者较多,如曹聚仁、徐志摩、林语堂等。在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遭遇最危难的时刻,晚节不保的郑孝胥却投靠日伪沦为汉奸,从而被钉在了历史羞耻柱上。因此更多的人只是从情感因素角度,较少提及郑孝胥的书法艺术,但在客观上却忽略了他所取得的成就。
  纵观历代“反派”名人的书法作品,艺术风格各异,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或可资借鉴之处。从艺术品投资与鉴藏角度看待,避开交易市场热点运作,投资收藏这类作品有时在一定时间内也会产生较大的回报收益。这便导致原先较为冷门的“反派”名人书法作品,如今交易行情不断升温。因此过于排斥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尽合理的。
  不过,笔者提醒人们应当注意防止片面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分名声好坏而盲目追崇“名气”。反差悬殊的交易现象尝令舆论哗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市场上某些投资鉴藏家的价值取向和不成熟的“冲动”。
  在当今字画市场上,鉴藏、投资与投机等目的动机并存,投机风气滋蔓,文化气息淡泊。由于惟利是图历来为投资商的本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不论采取何种投资方式手段,只要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原本无可非议。因此针对如今艺术品市场比较青睐郑孝胥等“反派”名人书法作品现象,笔者综合起来认为:一方面是人们鉴于“反派”人物书艺成就较高及历史影响较大等因素,而这些人物笔迹有的因为屡遭唾弃、销毁,造成“物以稀为贵”所致;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人看中其不光彩的“名气”,譬如汪精卫的书法艺术成就并不高,但近年来市场交易价格相对来说却飙涨不菲,可谓应是肆意投机哄抬炒作、最终牟利的结果。当然,商贩掮客对艺术品市场的流通发展,确实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是过度的恶意投机爆炒,遭损的不仅是字画市场的长远建设,也将会是较多的投资者。
  笔者最后提醒人们在投资典藏艺术品时,还是应当认真遵循市场客观规律,注意保持实事求是、按质论价的清醒认识,尽可能正确理性地妥善处理相应的各种关系,尽量少走弯路、减少损失为好!
  (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在我国辽金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狩猎风盛,喜用海东青捕猎动物,这一题材的玉器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游牧文化风格。当时的实用装饰玉器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多小件精致器物,如玉童子、玉笔架、玉镇纸等新品种,多以玩赏为主,更加接近现实生活。雕刻技法也出现了深层立体镂雕。  这件辽金时代的玉器,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镶嵌在衣物上的一种装饰物。其琢刻精细,抛光极佳,构思巧妙,栩栩如生,历经七八百年历史,仍然完好无损,
期刊
摘 要: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于2015年10月开馆,建筑雄伟、装修现代、展品丰富,但美中不足的是:笔者认为部分藏品断代不准。为使得我国重要的陶瓷收藏单位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客观、严谨的学术服务,笔者通过馆藏瓷器之间的比较,参阅相关权威出版物,以及根据陶瓷的时代特征给瓷器断代的方法,列出发现馆藏器物中年代标注错误22例,宣传图文仿品15例,以及其他错误若干。希望博物馆能够积极考证,健康发展,坚
期刊
一、张择端《西湖争标图》真伪之争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件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嘉靖年间,右都御使王抒(1501-1560)收藏张择端《请明上河图》,严世蕃欲得此图,阴谋陷害王抒致死。明末清初剧作家李玉据此写成了传奇故事《一捧雪》,并将《清明上河图》改为玉杯一捧雪,将王抒化名为莫怀古。《一捧雪》传奇因此广在民间流传,给张择端及其力作《清明上河图》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其实,古代典籍里张择
期刊
熏炉,又称香炉、香薰,是古代的燃香之器,它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比较流行。《辞海·熏炉》解释为:“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说文·??部》解释“熏”:“火烟上出也,从屮从黑,屮黑熏象。”段玉裁认为:“此烟上出,而烟所到处成黑色之象也。合二体为会意。”所以,判断一个器物是否为熏炉至少应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一个可供燃烧的炉子;其次,燃烧时要达到“火烟上出”的效果。熏炉所燃之香是一种名为熏
期刊
苏州市西南大约十多公里处的太湖之滨,有一座木渎镇,它不仅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而且风光旖旎,人杰地灵,自然与人文胜迹交相辉映,处处彰显着吴越文化独有的韵致。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据传春秋末年时,吴王夫差为博得绝代佳丽西施的欢心,在当地灵岩山上大兴土木修建“馆娃宫”,大量名贵木材从各地源源不断运送而来,以至于堵塞了山下河流港渎,造成“木塞于渎”的局面,后来木渎镇因此得名。史书
期刊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昔日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依止首座戒贤法师修习《瑜伽师地论》,鸠摩罗王遣使求见,戒贤法师代为婉拒,鸠摩罗王怒曰:“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无此力耶?”“若也不  来……踏那烂陀寺,使碎如尘。”此段文字虽然更多是描述鸠摩罗王的霸道  跋扈,对玄奘法师的仰慕以及求而不得见后的恼羞成怒,但也  从侧面突出了“那烂陀”名刹的崇高地位。  对于那烂陀寺的壮观雄伟,玄奘毫不
期刊
二○年来,王俊懿一直思考的是如何传承玉文化的历史使命,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皈依佛门的玉雕艺术家,祈愿慈善、环保思想的延伸,继二○一二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个展上推出“玉文化史上首件当代环保题材大型翡翠装置艺术作品”“冰蝴蝶”之后,二○一三年王俊懿将当代装置艺术、古代佛造像艺术,以及制玉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结合,发愿并创作完成有“东方玉佛”之称的“药师琉璃光如来”,使之成为中华玉雕艺术史上首件宝石级老
期刊
河北高远古家具博物馆,由河北高远企业投资集团投资设立,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小商品城高远红木博览城四层。博物馆总面积约一万平米,目前分为三个展区。  第一展区为古家具展区展厅面积六千平米,共展出各类古家具五百余种,设有明、清、民国古家具展示区、古牌匾区、古门窗区、标本展示区等七部分,再现了各时期家居陈设特色及家具样式的变化,从而提升观众对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了解,感受和激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第二
期刊
2017年新年伊始,由北京景星麟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大唐西市2016辞旧迎新艺术品拍卖会”于2017年1月8日在北京昆仑饭店圆满结束。本次拍卖会分为“徽章古籍杂项专场”、“清心铜炉佛像专场”、“静雅名家精品玉石专场”、“铜华铜镜拓片专场”、“精品瓷器专场”、“古董珍玩专场”六大专场,共950余件精美拍品,为广大藏友奉上一场丰富的饕餮盛宴。精美异常的拍品吸引了不少藏友和客户前来参与,现场气氛十
期刊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2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