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当代平面设计大师龟仓雄策、田中一光、福田繁雄等人的作品为例,回顾日本战后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概括日本战后平面设计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日本;招贴设计;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96-1
“二战”以后,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日本经济很快出现了稳步恢复的态势。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平面设计经历了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虚心向学的探索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及民间组织频频邀请欧美著名设计师(如雷蒙德·罗维)传授设计知识,派遣学生到欧美学习设计经验。1951年,日本宣传美术会成立,此后日宣美成为平面设计领域极为重要的组织。1960年,日本设计中心(NipponDesignCenter)成立,NDC成为全日本的设计核心和组织核心,使日本的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迅速达到国际水平。
日本战后平面设计早期代表人物永井一正,他非常重视结构,关注线的特性和由线构成的图像,他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由许多重复的线条组成,形成了他独特的图案化的平面设计风格。另一代表人物设计师田中一光于1958年设计的海报《产业观世能》,既吸收了包豪斯现代设计语言,又蕴含着浓厚的日本民族风格。随后,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大阪世界博览会都对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战后一批日本设计师脱颖而出。
二、快速发展的成长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日本的平面设计也随之出现繁荣现象,并出现多元化风格的局面,田中一光等设计师开了以国际造型传达日本民族风格的先河,使日本民族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在现代国际流行造型语言中得以新生,也确立了日本平面设计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形象。
1964年,龟仓雄策在东京举办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总体平面设计,确立了他在日本平面设计界的杰出地位。他在整个设计中贯穿了日本文化精神,把日本国旗里的红色圆形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五个圆环联系在一起,既有民族特征,又具有准确的国际认同的视觉效果,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平面系统设计中的杰出作品。另一个代表人物福田繁雄,他在1975年设计的《Victory1945》,描绘了一个炮弹飞入大炮口的形象,讽刺战争的结果是自取灭亡,意义深刻。他的作品没有日本民族传统设计特征,完全是基于国际化的视觉传达需求设计的,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流传和欢迎。
三、自我个性鲜明的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与欧美抗衡的势头,这些情绪反映在平面设计中体现为从强调和性转入强调自我个性。这一时期的日本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作为本体结构的强调超过了对功能性的强调。
中生代平面设计师原研哉于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的开、闭幕式手册与2005年爱知万国博览会的宣传案中,展现起源自日本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他为无印良品MUJI设计的形象广告《地平线》,在设计理念上秉承了无印良品一贯的表达风格———简洁、极致,凸显出世界虚无、包含一切的本质特征。
四、日本战后平面设计发展的特点
日本战后开始发展起来的现代平面设计,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设计体系。日本设计与欧美设计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日本的设计师并没有对西方的设计亦步亦趋,而是在国际风格、流行的西方风格与日本的民族设计中找寻结合的可能性。从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过程来看,日本平面设计师的探索是成功的。
(一)本土化与国际化
日本历史长期存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为近代日本平面设计学习西方设计手法并彰显民族个性提供了历史经验;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对西方文化的深入学习及近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本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
(二)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
日本现代设计既包含了欧洲现代设计的理性主义和高技术特征,又有美国设计的商业味道和大众色彩,更有来自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周到、细腻、精致、小巧的气质和韵味,这也是日本设计最具魅力之处。从风格表现特征上看,日本现代平面设计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色彩丰富、装饰华丽、富于创造性的设计;第二,色彩简洁、素雅、单纯简朴的设计。这两种风格之所以并存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对西方现代设计语言的熟悉及灵活运用使作品深具时代感,使得日本设计创造性的表达了民族情感,彰显了民族个性。第二,日本传统的哲学观念。日本人的世界观具有辩证主义精神,认为一切人类活动都是交替循环、周而复始的。日本平面设计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观念进行了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性则是其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协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王辉.当代日本招贴设计中的视觉语义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3).
[3]胡胜.全球语境下的中日招贴设计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周姚,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日本;招贴设计;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96-1
“二战”以后,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日本经济很快出现了稳步恢复的态势。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平面设计经历了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虚心向学的探索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及民间组织频频邀请欧美著名设计师(如雷蒙德·罗维)传授设计知识,派遣学生到欧美学习设计经验。1951年,日本宣传美术会成立,此后日宣美成为平面设计领域极为重要的组织。1960年,日本设计中心(NipponDesignCenter)成立,NDC成为全日本的设计核心和组织核心,使日本的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迅速达到国际水平。
日本战后平面设计早期代表人物永井一正,他非常重视结构,关注线的特性和由线构成的图像,他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由许多重复的线条组成,形成了他独特的图案化的平面设计风格。另一代表人物设计师田中一光于1958年设计的海报《产业观世能》,既吸收了包豪斯现代设计语言,又蕴含着浓厚的日本民族风格。随后,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大阪世界博览会都对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战后一批日本设计师脱颖而出。
二、快速发展的成长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日本的平面设计也随之出现繁荣现象,并出现多元化风格的局面,田中一光等设计师开了以国际造型传达日本民族风格的先河,使日本民族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在现代国际流行造型语言中得以新生,也确立了日本平面设计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形象。
1964年,龟仓雄策在东京举办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总体平面设计,确立了他在日本平面设计界的杰出地位。他在整个设计中贯穿了日本文化精神,把日本国旗里的红色圆形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五个圆环联系在一起,既有民族特征,又具有准确的国际认同的视觉效果,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平面系统设计中的杰出作品。另一个代表人物福田繁雄,他在1975年设计的《Victory1945》,描绘了一个炮弹飞入大炮口的形象,讽刺战争的结果是自取灭亡,意义深刻。他的作品没有日本民族传统设计特征,完全是基于国际化的视觉传达需求设计的,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流传和欢迎。
三、自我个性鲜明的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与欧美抗衡的势头,这些情绪反映在平面设计中体现为从强调和性转入强调自我个性。这一时期的日本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作为本体结构的强调超过了对功能性的强调。
中生代平面设计师原研哉于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的开、闭幕式手册与2005年爱知万国博览会的宣传案中,展现起源自日本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他为无印良品MUJI设计的形象广告《地平线》,在设计理念上秉承了无印良品一贯的表达风格———简洁、极致,凸显出世界虚无、包含一切的本质特征。
四、日本战后平面设计发展的特点
日本战后开始发展起来的现代平面设计,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设计体系。日本设计与欧美设计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日本的设计师并没有对西方的设计亦步亦趋,而是在国际风格、流行的西方风格与日本的民族设计中找寻结合的可能性。从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过程来看,日本平面设计师的探索是成功的。
(一)本土化与国际化
日本历史长期存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为近代日本平面设计学习西方设计手法并彰显民族个性提供了历史经验;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对西方文化的深入学习及近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本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
(二)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
日本现代设计既包含了欧洲现代设计的理性主义和高技术特征,又有美国设计的商业味道和大众色彩,更有来自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周到、细腻、精致、小巧的气质和韵味,这也是日本设计最具魅力之处。从风格表现特征上看,日本现代平面设计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色彩丰富、装饰华丽、富于创造性的设计;第二,色彩简洁、素雅、单纯简朴的设计。这两种风格之所以并存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对西方现代设计语言的熟悉及灵活运用使作品深具时代感,使得日本设计创造性的表达了民族情感,彰显了民族个性。第二,日本传统的哲学观念。日本人的世界观具有辩证主义精神,认为一切人类活动都是交替循环、周而复始的。日本平面设计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观念进行了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性则是其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协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王辉.当代日本招贴设计中的视觉语义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3).
[3]胡胜.全球语境下的中日招贴设计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周姚,海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