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一直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中缺乏重视的一部分,许多事业单位无法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事业单位整体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推行新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面临着迫切的改革需要。本文对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进行的相关转变进行深入探讨,在了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重视程度不足、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不全面、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影响,进而提出事业单位可以提升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内控管理结构、加强员工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于岗位工作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重视风险评估、加强资产管理等提升措施,从而解决以往种种不足,逐渐完善自身内部整体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国家提出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推动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完善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起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在健全完善资产确认计价和入账管理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实行新型的内部核算制度,一方面能够推动对事业单位内部整体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事业单位运行成本,降低事业单位运行压力,同时也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财会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自身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限制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阻碍了相应制度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对单位内部整体完善管理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当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體系重新进行梳理、完善相应制度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内容、开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新局面已经是大势所趋。
对内控重视程度不足
大部分事业单位由于一些历史因素而缺乏对于内部控制的完善管理意识,许多事业单位仍旧处于粗放型管理的阶段,导致了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其中,许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过于形式化,且目前部分事业单位仍然存在一言堂的现象,导致了事业单位无法进一步发展。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内部领导缺乏上进心,且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殊性,单位内部工作很有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单一性重复劳动,这使得许多领导以及工作人员一直有得过且过、等待退休的思想意识,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并不重视,对于提升自身事业单位盈利等方面也并不重视,只是将内部控制的体系建设看作是应付上级检查、应付政府文件的任务,导致内部控制在现实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也使得内部控制经常是在风险或漏洞发生之后才进行调整和解决,而不是注重事前防范风险,导致难以起到真正的管理控制的效果。尽管有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遵循指导要求,如此使得内部控制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而当下新时期,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新的会计制度实施,相关政府以及社会在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方面将会严格落实权责发生制,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往来、工程建设、资金来往等方面的管理也将会更加规范。当下的会计内控制度,事业单位内部相关意识薄弱,认识不够深刻,仅仅是为了应付当下的工作需求,而一旦实行了新的会计制度,面对新的政策、新的社会发展状况,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将显得不堪一击,无法发挥真正作用,造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方面规范性的缺乏和准确性的丧失。
内控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来说,事业单位仍旧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治理制度也并不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在行政事业单位甚至在许多大中型企业内部,相应预算管理工作已经充分发挥其规范内部资金的作用,并且对相关单位内部未来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提前的监督以及预测。但目前来说,我国事业单位内部虽然在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相对来说仍然比较薄弱,且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导致相应预算编制管理并不完善,预算前期对于数据的收集并不完整,缺乏完善的计划性以及科学性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导致了预算管理政策落实的不到位,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对事业单位内部财政工作效果的影响。目前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前的收集工作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数据上报,各个部门之间的计划提交之后就可以直接进行财务汇总,而各个部门对于预算管理工作大部分缺乏重视,对于相关预算管理工作中的数据汇报工作也大部分都是照搬照抄往年数据,并不能根据当下市场发展的新规律以及新的政策变化包括自身企业具体的业务需要来进行改变,导致其工作非常模式化、僵硬化。这使得事业单位方面无法根据自身需求以及新型政策来进行调整内部资金使用状况。因此,在具体工程建设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之中,很可能出现建设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而追加预算或者由于经费预算过高最后突击消耗金钱的状况,使得单位内部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也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以及政府对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流转状况的进一步监督,对于事业单位可能出现的违规花钱的状况,将会进行严格的监督,严重的可能涉及违法违规行为。违规花钱的状况给事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对于事业单位自身来说是阻碍了其发展,而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说则使其职能难以妥善发挥。
内控管理内容不全面
当下事业单位仍旧存在内部控制管理内容不全面、岗位设置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事业单位由于自身特性,不能像企业一样随时补充人员,且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够进入,这导致少岗空岗等现象也比较普遍,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内部控制的相关管理内容在人事任命方面容易出现纰漏,一人担任几个工作岗位,几个职务也是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财务管理部门,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资金与实际状况不符,对资金的利用状况无法进行实际掌握,想要对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核对也非常困难。因此也容易出现腐败状况,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管理内容的缺乏很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在新会计制度的帮助下,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内容需要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对于员工的任职和任命也需要更加严格,需要及时发现财务问题,避免管理风险的出现。 内控评价监督体系不健全
事业单位对于自身内部的财政状况以及会计核算内容需要进行强有力的全程监督,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内部管理制度需要加强监督力度,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度管理体系,为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保驾护航,对相关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的前期、中期、后期都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流转运用进行全程透明化的信息公开。在每一个阶段都明确具体的责任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在进行相关部门内部审计、内部监督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外部财政部门、纪检部门等对于单位进行的监督,提升单位对于内控的重视程度,改变单位自身内部监督管理体系松散的现实状况。
政府提出的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主体发了变化,在新会计制度实行之后,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实施需要结合先进的财务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适应新的发展政策以及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从而保证自身企业内部财政工作有序开展,做到各方面权责相当、协调一致。政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进一步推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完善,推动其自身原有问题的改变以及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工作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将会拥有更完善的效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经济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这也会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资金核算方式进行转变。这也是政府新会计制度下所进行的一种创新型举措,即政府的会计制度在种种方面都以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同时体现出其双重性。其中双基础性指的是在同样一个会计合作管理系统中,财务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二者采用不同的制度,最终形成的核算报表来满足事业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的需求。这说明政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减少原有会计制度上的不足,增加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整体资金管控力度。
提高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内控治理结构
面对新会计政策提出的挑战,事业单位需要提升自身对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内部控制的治理结构,首先需要加强相关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内部控制的意识以及理念,相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是领导,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工作、开展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因而其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流程是否完整科学有着直接责任。只有相关领导能够带头提升相关内部控制意识、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自身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流程上给予整体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最大的支持,带动事业单位内部全体员工树立完善的内控意识,从而推动内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加强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提升岗位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单位内部也需要增强财务负责人,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提升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还要加强其工作能力,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并促使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之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严格依法办事,推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整实行。也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宣传,提升全体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思想认识,加强全体员工形成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岗位的基本素养,单位也应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
想要真正完善事業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需要对全体员工加强继续教育以及学习培训,提高岗位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技术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一支完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对员工进行集体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对其中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嘉奖、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岗位调动以及薪酬增长,也要对相应员工不断加强各个阶段的思想意识教育及培训,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素养,从而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提高单位内部经济水平。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既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也需要有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能力。考虑到当下新的发展政策以及新的经济状况,事业单位应该主要从提升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自身能力的方面入手,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向不出现偏差。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思路,迎合当下新的发展趋势;单位也应当为财务工作人员创造新的发展平台,不断开展课程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新政策,在现有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准,助力工作人员实现更大的发展,在工作人员素质提升的基础上,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健康化、完整化地开展。
重视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政府的会计制度改革与事业单位自身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重视自身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提升风险防控效率。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拨款大多数来自于政府,所以事业单位自身盈利受限的概率较小,因此很多工作人员认为事业单位内部几乎不存在财务风险,因而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为改善这一状况,事业单位需要在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监察监督力度的基础上,也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使其重视风险防控工作;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将财务经济运转各个流程划分为不同的部门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应当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提出针对性的奖惩措施,培养高素质的财务风险防控人才,建立专门化的财务风险防控部门。
加强资产管理,优化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针对自身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加强与完善,还需要加强对于资产的管理,优化整体成本核算。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逐渐地深化,事业单位将逐渐告别曾经的懒政作风,而变得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实现更加高效率的运转。与此同时,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控制的监督也需要进一步地加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代的监督手段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监督方式,这也为政府对事业单位内部财政资金资产的管控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所以事业单位应该重视资金管理内容,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政策,对于资金的流动实行完全透明化的程序管理,减少现金的收支问题,减少对资金使用的浪费,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明确资金的利用状况。资金使用过程中应该充分按照预算管理工作,建立严格审批流程,提升使用效率。对于事业单位项目建设过程之中所产生的成本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政策以及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进行改变,力求更加准确的成本核算内容。避免因过多或过少造成工作量增加的问题,保证资金的最大化合理化运用。
事业单位对自身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完善是在政府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一次转型升级,这有利于事业单位自身内部管理体系整体性的完善,也有利于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行以及实施,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事业单位经济腐败问题的发生,也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行政体制改革,推动事业单位机构深化改革,提升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效率。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国家提出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推动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完善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起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在健全完善资产确认计价和入账管理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实行新型的内部核算制度,一方面能够推动对事业单位内部整体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事业单位运行成本,降低事业单位运行压力,同时也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财会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自身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限制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阻碍了相应制度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对单位内部整体完善管理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当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體系重新进行梳理、完善相应制度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内容、开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新局面已经是大势所趋。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内控重视程度不足
大部分事业单位由于一些历史因素而缺乏对于内部控制的完善管理意识,许多事业单位仍旧处于粗放型管理的阶段,导致了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其中,许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过于形式化,且目前部分事业单位仍然存在一言堂的现象,导致了事业单位无法进一步发展。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内部领导缺乏上进心,且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殊性,单位内部工作很有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单一性重复劳动,这使得许多领导以及工作人员一直有得过且过、等待退休的思想意识,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并不重视,对于提升自身事业单位盈利等方面也并不重视,只是将内部控制的体系建设看作是应付上级检查、应付政府文件的任务,导致内部控制在现实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也使得内部控制经常是在风险或漏洞发生之后才进行调整和解决,而不是注重事前防范风险,导致难以起到真正的管理控制的效果。尽管有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遵循指导要求,如此使得内部控制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而当下新时期,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新的会计制度实施,相关政府以及社会在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方面将会严格落实权责发生制,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往来、工程建设、资金来往等方面的管理也将会更加规范。当下的会计内控制度,事业单位内部相关意识薄弱,认识不够深刻,仅仅是为了应付当下的工作需求,而一旦实行了新的会计制度,面对新的政策、新的社会发展状况,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将显得不堪一击,无法发挥真正作用,造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方面规范性的缺乏和准确性的丧失。
内控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来说,事业单位仍旧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治理制度也并不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在行政事业单位甚至在许多大中型企业内部,相应预算管理工作已经充分发挥其规范内部资金的作用,并且对相关单位内部未来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提前的监督以及预测。但目前来说,我国事业单位内部虽然在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相对来说仍然比较薄弱,且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导致相应预算编制管理并不完善,预算前期对于数据的收集并不完整,缺乏完善的计划性以及科学性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导致了预算管理政策落实的不到位,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对事业单位内部财政工作效果的影响。目前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编制前的收集工作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数据上报,各个部门之间的计划提交之后就可以直接进行财务汇总,而各个部门对于预算管理工作大部分缺乏重视,对于相关预算管理工作中的数据汇报工作也大部分都是照搬照抄往年数据,并不能根据当下市场发展的新规律以及新的政策变化包括自身企业具体的业务需要来进行改变,导致其工作非常模式化、僵硬化。这使得事业单位方面无法根据自身需求以及新型政策来进行调整内部资金使用状况。因此,在具体工程建设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之中,很可能出现建设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而追加预算或者由于经费预算过高最后突击消耗金钱的状况,使得单位内部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也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以及政府对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流转状况的进一步监督,对于事业单位可能出现的违规花钱的状况,将会进行严格的监督,严重的可能涉及违法违规行为。违规花钱的状况给事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对于事业单位自身来说是阻碍了其发展,而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说则使其职能难以妥善发挥。
内控管理内容不全面
当下事业单位仍旧存在内部控制管理内容不全面、岗位设置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事业单位由于自身特性,不能像企业一样随时补充人员,且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够进入,这导致少岗空岗等现象也比较普遍,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内部控制的相关管理内容在人事任命方面容易出现纰漏,一人担任几个工作岗位,几个职务也是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财务管理部门,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资金与实际状况不符,对资金的利用状况无法进行实际掌握,想要对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核对也非常困难。因此也容易出现腐败状况,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管理内容的缺乏很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在新会计制度的帮助下,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内容需要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对于员工的任职和任命也需要更加严格,需要及时发现财务问题,避免管理风险的出现。 内控评价监督体系不健全
事业单位对于自身内部的财政状况以及会计核算内容需要进行强有力的全程监督,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内部管理制度需要加强监督力度,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度管理体系,为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保驾护航,对相关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的前期、中期、后期都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流转运用进行全程透明化的信息公开。在每一个阶段都明确具体的责任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在进行相关部门内部审计、内部监督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外部财政部门、纪检部门等对于单位进行的监督,提升单位对于内控的重视程度,改变单位自身内部监督管理体系松散的现实状况。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影响
政府提出的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主体发了变化,在新会计制度实行之后,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实施需要结合先进的财务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适应新的发展政策以及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从而保证自身企业内部财政工作有序开展,做到各方面权责相当、协调一致。政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进一步推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完善,推动其自身原有问题的改变以及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工作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将会拥有更完善的效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经济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这也会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资金核算方式进行转变。这也是政府新会计制度下所进行的一种创新型举措,即政府的会计制度在种种方面都以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同时体现出其双重性。其中双基础性指的是在同样一个会计合作管理系统中,财务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二者采用不同的制度,最终形成的核算报表来满足事业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的需求。这说明政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减少原有会计制度上的不足,增加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整体资金管控力度。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建议
提高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内控治理结构
面对新会计政策提出的挑战,事业单位需要提升自身对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内部控制的治理结构,首先需要加强相关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内部控制的意识以及理念,相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是领导,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工作、开展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因而其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流程是否完整科学有着直接责任。只有相关领导能够带头提升相关内部控制意识、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自身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流程上给予整体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最大的支持,带动事业单位内部全体员工树立完善的内控意识,从而推动内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加强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提升岗位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单位内部也需要增强财务负责人,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提升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还要加强其工作能力,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并促使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之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严格依法办事,推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整实行。也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宣传,提升全体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思想认识,加强全体员工形成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岗位的基本素养,单位也应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

想要真正完善事業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需要对全体员工加强继续教育以及学习培训,提高岗位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技术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一支完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对员工进行集体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对其中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嘉奖、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岗位调动以及薪酬增长,也要对相应员工不断加强各个阶段的思想意识教育及培训,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素养,从而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提高单位内部经济水平。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既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也需要有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能力。考虑到当下新的发展政策以及新的经济状况,事业单位应该主要从提升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自身能力的方面入手,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向不出现偏差。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思路,迎合当下新的发展趋势;单位也应当为财务工作人员创造新的发展平台,不断开展课程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新政策,在现有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准,助力工作人员实现更大的发展,在工作人员素质提升的基础上,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健康化、完整化地开展。
重视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政府的会计制度改革与事业单位自身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重视自身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提升风险防控效率。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拨款大多数来自于政府,所以事业单位自身盈利受限的概率较小,因此很多工作人员认为事业单位内部几乎不存在财务风险,因而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为改善这一状况,事业单位需要在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监察监督力度的基础上,也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使其重视风险防控工作;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将财务经济运转各个流程划分为不同的部门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应当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提出针对性的奖惩措施,培养高素质的财务风险防控人才,建立专门化的财务风险防控部门。
加强资产管理,优化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针对自身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加强与完善,还需要加强对于资产的管理,优化整体成本核算。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逐渐地深化,事业单位将逐渐告别曾经的懒政作风,而变得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实现更加高效率的运转。与此同时,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控制的监督也需要进一步地加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代的监督手段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监督方式,这也为政府对事业单位内部财政资金资产的管控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所以事业单位应该重视资金管理内容,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政策,对于资金的流动实行完全透明化的程序管理,减少现金的收支问题,减少对资金使用的浪费,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明确资金的利用状况。资金使用过程中应该充分按照预算管理工作,建立严格审批流程,提升使用效率。对于事业单位项目建设过程之中所产生的成本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政策以及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进行改变,力求更加准确的成本核算内容。避免因过多或过少造成工作量增加的问题,保证资金的最大化合理化运用。
总 结
事业单位对自身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完善是在政府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一次转型升级,这有利于事业单位自身内部管理体系整体性的完善,也有利于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行以及实施,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事业单位经济腐败问题的发生,也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行政体制改革,推动事业单位机构深化改革,提升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效率。
(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