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客观评价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手术联合全氟丙烷(C3F8)眼内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31例33只眼,手术前屈光度-9.5~-21.0 D,平均屈光度(-13.1±-3.6)D,眼轴26~32 mm,平均眼轴长度(28.3±2.1)mm,均伴有黄斑部的巩膜葡萄肿而不伴有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采用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ILM剥离和10%C3
【机 构】
:
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客观评价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手术联合全氟丙烷(C3F8)眼内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31例33只眼,手术前屈光度-9.5~-21.0 D,平均屈光度(-13.1±-3.6)D,眼轴26~32 mm,平均眼轴长度(28.3±2.1)mm,均伴有黄斑部的巩膜葡萄肿而不伴有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采用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ILM剥离和10%C3F8眼内填充,手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标记ILM.手术后1、2、3、4、8个月复查,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中心视力和黄斑部的结构变化.结果 手术后1个月开始,黄斑部视网膜劈裂即已显著改善,最佳矫正中心视力获得相应提高,随时间的延长,黄斑部结构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及手术后1、2、3、4、8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327.6±51.7)、(165.2±22.6)、(159.3±28.7)、(167.7±17.1)、(142.7±13.8)、(169.1±19.6)μm.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1~8个月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均较手术前显著下降(t=9.21,9.23,9.21,10.67,9.21;P<0.05),手术后各时间段之间比较,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4个月至随访末期,黄斑部劈裂复发3只眼,占9.1%.结论视网膜ILM剥离手术联合C3F8眼内填充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手术后远期劈裂的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与《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承办的“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2010上海”将于2010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浦东喜来登由由酒店召开。学术交流内容将涵盖眼底病检查、诊断、治疗的各个方面,涉及眼底病内外科和实验研究的相关学科领域。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与所有参会代表一道,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广大读者、作者朋友方便快捷地实现杂志在线订阅和会议费用的在线支付,本刊正在积极努力准备在“眼底病论坛”网站开通网上银行在线支付功能。目前设计开通实现的在线支付功能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会议费用支付和杂志在线订阅。前者包括会议注册费、餐费、房费等所有参会费用的在线支付;后者主要是用于杂志的全年或破季订阅。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9年第三期210-212页刊出的《正确理解眼底组织光学特点,合理解析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一文中,图3、图8系引用张惠蓉主编《眼底病图谱》第5和第12页。Fh于时间紧张,粗疏大意,投稿时未在文内参考文献中标明。为此,谨向张惠蓉教授及人民卫生出版社致歉,特此说明。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东省眼科学会联合主办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国际论坛·2009”将于2009年12月4~6日在海口市海南皇冠滨海温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当前玻璃体视网膜专业的热点和难点,重点讨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进展、眼底病诊断技术新进展以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会议旨在扩大中国内地、粤港澳台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
患者男,78岁.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余,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放射线接触史.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0.6,不能矫正.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房水清,瞳孔圆,对光反应正常,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无混浊。
为了繁荣眼底病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眼底病事业的普及与提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与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10年针对眼底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热点,继续举办眼底病学术交流和推广活动。目前已申报并获批准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有:(1)“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2010上海”[项目编号:2010—07—02085],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两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南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从时域转入频域,使得图像的清晰度增加,分辨率提高.能够更好地观察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及病理改变,并对病变进行三维立体重建,使得黄斑视网膜外界膜、视细胞内外段等改变清晰可见,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而且还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人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了解OCT图像不同色彩表达的意义,重视随诊时图像
各类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但单一药物治疗对慢性或复发性葡萄膜炎的疗效欠佳,长期应用又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部分患者需辅助以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不同类型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因此各自的适应证、疗效和毒副作用也不尽一样.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葡萄膜炎的类型选择敏感的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其疗效和毒副作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常用药物类型、疗
由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东省眼科学会联合主办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国际论坛·2009”将于2009年12月4~6日在海口市海南皇冠滨海温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当前玻璃体视网膜专业的热点和难点,重点讨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进展、眼底病诊断技术新进展以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