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报道时政新闻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i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科技的不断发展,万物皆媒、千人千面的智媒时代来临。借助于媒体的智能化发展,一方面能改善时政新闻报道的传统固化模式,另一方面也能改变时政新闻报道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从而更有利于时政新闻的传播。本文主要是针对2018年时政新闻研究领域的论文进行综述,浅析智媒时代应如何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报道时政新闻。
  【关键词】智媒时代  人工智能  时政新闻  研究綜述
  在我国,时政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又是与老百姓贴合最紧密的新闻报道形式,一直存在报道过于程序性和严肃性,新闻受众接受困难,弱化了报道宣传效果的问题。2017年国务院公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落地,人机共生、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给新闻报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紧接着2019年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科技的发展都在推动着智媒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网络新闻用户数量高达6.86亿,较2018年底增加1114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以及各类新闻App的出现,现在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从传统媒体逐渐转移到新兴的移动媒体,即使是一直以大众媒介作为主要传播媒体的时政新闻也不例外。所以,智媒时代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改变时政新闻报道的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良荣认为,时政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把“时政新闻”定义为:报道国家、政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在国内、国际方面的政治主张、言论、行为与活动,以及社会上的政治思潮、政治事件、政要人物更迭等方面的新闻。因而可知,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智媒时代,按字面解释即主要是指媒体的智能化时期,胡正荣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成长,加快了媒体与互联网的融会进步,互联网媒体正从过往的门户时代的制度化、目前的社交时代的互动化,走向未来的智媒时代的自主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的媒体智能化时期可以被看作是web4.0时代。人工智能已经不是一个新兴词汇,伴随着大数据、AR、VR、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新闻传播业亦是如此。
  在智媒时代,时政新闻又该如何借助于人工智能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呢?彭兰在《智媒来临:2016年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中提出:当人工智能和媒体相遇,既是重塑也是共生。
  二、人工智能对时政新闻报道的技术支持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时政新闻千人一面的报道形式,被认为是主流媒体才能报道的领域,使得本来是主要受众的老百姓反而缺席了多数的时政报道。在受众心中,时政新闻存在一种严肃枯燥且无趣呆板的印象。如何让权威的时政新闻变得更鲜活更亲民,首要的就是要借助于智媒时代人工智能的红利,为受众推送个性化的时政新闻,其次就是加强和受众的互动,让受众参与其中,强化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一)新闻采集:传感器收集信息
  目前,可作为新闻信息源的传感器数据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传感器数据所记录的环境数据;另一类是通过传感器所记录的人的生理特征数据。
  夏冬梅早在2016年就提出:传感器开启了新闻报道的蓝海,并特别指出生物传感技术在传媒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这一点应用到时政新闻的报道上将会改善时政新闻报道的枯燥性,使报道的形式更加鲜活生动。
  2018年两会期间,新华网把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应用到新闻报道,借助于“读心术”即时捕获观众情绪,再借助于人机交互,推出我国首条生理传感新闻报道。
  (二)新闻制作:人工智能辅助
  人工智能辅助新闻(AI aided Journalism)又叫做机器人新闻、自动化新闻等,主要是指生产者结合了机器学习的技术手段或算法接入到新闻的生产流程中,通过编写的代码和程序使得新闻的生产实现自动化。
  目前来说,国外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制作比国内更早,较为成熟和成功的机构也都在美国。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编写工作,智媒时代的新闻制作完全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辅助,《洛杉矶时报》于2014年3月7日对一场4.7级地震的自动化新闻写作被视为“人工智能辅助新闻”的里程碑。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两会至少有10家机构借助智能机器人报道新闻。在此期间,新华社和阿里巴巴联合推出“媒体大脑”,迅速对与两会相关的词进行大数据分析,仅耗时15秒就制作出全球首个MGC视频新闻,该新闻完全借助于人工智能生成,是时政新闻报道领域的一大进步。
  (三)新闻传播:算法推荐阅读
  方师师以为:算法接入新闻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传播效率”问题。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众多冗杂繁复的信息使得本来就注意力稀缺的受众,更难找到符合自己需求和喜爱的新闻信息,与此同时,手机终端的出现和大量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之间出现一定时差和误差,算法在新闻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时政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要使得新闻更直接有效的传达给受众,加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需要打造强有力的大数据平台,针对每个用户进行长期系统完善的追踪,借助于算法,给用户定制一对一的阅读体验,改变传统意义上时政新闻传播千人一面的弱传播。
  在这一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是今日头条,依附于数据发掘,向用户推送有价值且高度合适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促使今日头条崛起成为国内新闻消息类APP的领军者。
  (四)新闻反馈:AR增强互动
  对于当前新闻媒体的先进技术应用来说,借助AR技术,有效实现了虚拟对象与现实环境的有机融合,并能够开展虚拟对象与用户的实时交互。   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可以是机器人算法写作,大数据可视化展示,但是在传播互动的层面,还可以依托AR技术,借助全媒体融合,让时政新闻的发布更具活泼性和逼真性。以香港回归20周年特别报道中的《数说香港》为例,约5分钟的报道中,有近30处的AR技术的运用;党的十九大召开系列报道中,也有采用AR技术来丰富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
  刘激扬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AR等技术手段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得到初步尝试。新的传播方式高度吸引受众眼球,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时政报道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促使主流媒体在指导舆论,获得话语权方面有更突出的优势。
  三、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弊端
  时政新闻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闻报道,同时又是党和政府借助于大众媒体对国家有关政策方针进行有效传播的形式。因此,在遵循新闻基本特点的前提下,时政新闻报道更要加强报道的公开性、真实性和显著性。
  (一)智媒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缺乏公开性
  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算法新闻的巨大发展前景和生产的智能化、推送的精准化,对于时政新闻的报道本身都是不可否认的进步。与此同时,算法新闻对于时政新闻直接有效的传播目的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周媛和常慧明提出社会化的传播使得议程设置的主客体都变成了用户,依据算法的精准化推送,在实现一对一传播的同时,也使得原先大众化传播时代的公众议程设置变成了个人议程设置,用户逐步置身于算法所构建的“信息茧房”中。
  “信息茧房”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即用户只会选择让自己愉悦或感兴趣的资讯,在自我选择的信息中“作茧自缚”,从而形成认知盲区。也就是说,算法所构成的信息茧房,可能会使得原本就不易受用户关注的时政新闻“消失”在受众的视野中。这是技术层面的过失,与此同时,算法新闻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传统媒体对其新闻价值层面的传播提出了质疑。
  (二)智媒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缺乏真实性
  算法也存在黑箱这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算法的逐渐复杂化无益于算法监管;另一方面公司不公开算法使得算法无法监管。再者,脱离了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判断,时政新闻的真实性引起了质疑。
  国外引入算法新闻较早,对于此类问题的发现和治理更为及时,国内虽然正处于算法新闻的起步发展期,但是对其存在问题和治理方式的思考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高度关注。
  针对这点,常江指出:算法对内容生产的直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掌控算法如何楔入新闻业内的人、理念和实践模式三者,进而以新闻业为切入口,深刻理解算法对于全部社会结构存在的潜伏影响。
  (三)智媒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缺乏显著性
  算法作为人工智能的产物,声称算法没有价值观或“绝对中立”的观点,实际上忽略了算法本身以及所处的传播环境。方师师指出:未来的算法推荐可能会存在单向逢迎用户偏好,连续推送同质化内容的现象。
  上文提到的“信息茧房”是必然存在的,算法黑箱的存在也使得原本提倡的“个性化优质传播”的初衷存在质疑,受众接收到的时政新闻是否还是和其密切相关的报道内容,是否存在技术无意或者人为有意的误导,新闻报道的显著性还是否存在,这一点是算法新闻值得深思的问题。
  成也算法,败也算法。对此,201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正式推出“人民号”,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宗旨之一是用主流价值纾解“流量焦虑”和“算法焦虑”,为媒体和党政机关提供了既符合主流价值观,又注重创新内容的时政新闻新模式。
  由此可见,虽然人工智能能快速有效的制作出一条新闻并精准的推送至受众手中,但是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算法黑箱和推送所造成的信息茧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已经以身作则,完善人工智能技术,注重内容创新传播。
  四、结语
  时政新闻的核心是人。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习惯于依赖党媒的宣传方针,形式较为固化枯燥,人民群眾最感兴趣重要信息经常被文件式的语言和程序化的报道模式所遮蔽。智媒时代,时政新闻的报道一方面要借助于人工智能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多从群众视角出发,密切关注群众喜好,增强新闻传播的生动性;另一方面,也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的大众媒体相结合,在内容编写和传播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人为监测,注重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真实、公开和显著性。
  参考文献:
  [1]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41-42.
  [3]余婷、陈实.人工智能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及影响[J].新闻记者,2018.
  [4]GHUMAN,R.AND KUMARI,R.NARRATIVE SCIENCE:A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RESEARCH,2013,2 (9):205-207.
  [5]刘激扬.浅谈时政新闻的新媒体传播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8:88.
  [6]凯斯·桑斯坦著、毕竞悦译.信息乌托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项玉环,上海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
其他文献
为摸清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1997年对全市156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查体,现将查体结果报告如下:1查体对象对全市范围内各级医疗单位放射诊断、治疗工作人员,厂矿企业的放射工作人
弱者,或者弱势群体,虽然是这些年社会学、法学等领域中关注频率较高的一个用语,但对于何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如何形成,学者们的观点聚讼纷纭。对于何为弱势群体,国外学者大多是从
为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精神,积极推动我院“学术小镇”建设,2007年12月29日至12月31日,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学研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和司法制度日臻完善,人们对自身健康更加关注,病案在医、教、研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病案的信息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由于发达国家
研究生科学道德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抄袭剽窃、篡改、伪造研究数据,论文粗制滥造等现象。原因主要有社会认同的负面引导、导师的不良示范、学术监督体制不健全、科学道德
《中庸》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和谐世界、共生共赢从来都是国际法学追求的目标之一,福建省国际法学会2007年年会将“和谐世界与国际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的好坏。国家和行业高度重视中药材质量的提升。"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经
环境氡的危害与卫生防护问题尚爱国,杨世魁,王功鹏(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在人类受天然辐射的总剂量中,氡及其子体的所致剂量占的比例最大[1],约为1/2。同时,矿工流行病学调查和放射生物
小型密封放射源安全防护管理措施探讨成君方,汪春亮,李玉清,王希忠,孙秀玲(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小型密封放射源装置在建材、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应用迅速发展。我市现有195枚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