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政府采购围标潜规则:现场要求补材料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媒体近日在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地方政府采购中“围标”手法愈加隐蔽,几成产业。
  “有时候一两句话就能看出政府招标中的‘玄机’,比如文件中同时要求企业具有多项资质,很专业具体,多半说明这个项目被人运作了。”
  业内人士举例说,假设某单位招标采购笔记本电脑,报价3000元。如果要求是“超极本”,有触屏,对处理器运算、硬盘容量等又有规定,报价就会升到5000元,符合采购范围的机器可能剩下某品牌中的几款。
  此外,“围标”也是一些地方政府采购中默认的“潜规则”。知情人透露:“有些被人为运作的招标,选在节假日的前、后一天公布,还只挂在部门网站不显眼处。这样能确保‘内定’企业入围,减少竞争。还有个别部门会在招标现场突然提出需要企业额外提供一些资料,没有提前准备的,几天内根本拿不出来,就被刷下。”
  具体操作时,被请来“围标”的企业负责压价,挤走合作企业的潜在竞争对手,最后再以“成本核算失误”等理由退出;或在项目方案上留下漏洞,合情合规地被“淘汰出局”。
  媒体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围标”已经自成产业。有些公司实力不济、关系不硬,靠自己很难拿到项目,就依附在这些大公司身上,帮助他们围标,再通过承包大公司中标后的二级项目获利。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