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849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从儒家思想将幸福视为道德的伴随物到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建立,构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幸福变迁史。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为整个西方世界幸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的紧密联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
  关键词:幸福;人生;目标;价值;道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4-0021-05
  中国卫生部2012年6月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指出:当前,精神卫生问题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冲突纷呈,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多种因素持续存在,不同人群受心理行为问题困扰较为普遍,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逐渐增加。调查显示,“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很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的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到2005年,只剩下了36%了。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就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虽然现代人(多数西方国家和一些东方国家)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我们却并不比前人开心”[1]。当今社会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不少人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感到迷茫。这也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们到底想要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是什么?
  一、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休谟也认为:“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2]人应该为幸福而活,人类最想要的就是幸福。获得幸福、享受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人都期望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这源于人趋利避害、近乐远苦的本能,这不需要别的什么人告诉他和教他。恩格斯说过,“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3]。不同的人一生追求的东西千差万别:金钱、名利、权力、事业、信仰、爱情、自由、真理、德性、奉献、健康……或轰轰烈烈,或平凡淡雅,但归根到底,所有人追求的莫过于一样东西,那就是幸福。人生的种种追求,看起来是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但实际上不过是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罢了。在霍尔巴赫看来,“人从本质上就是自己爱自己,愿意保存自己,设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4]。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哈佛大学最受欢迎课程《幸福课》的主讲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坚定地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一个高于其他所有目标的总目标。幸福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5]。由此看来,追求幸福是人生的固有规律。人为了幸福而活着,人们最想要的就是幸福。幸福始终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人类的人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的永恒的价值和目标。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追求幸福依然是人生中的重大主题。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人生经验,选择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道路。
  可以说,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课题。但是,当问题一旦深入下去,牵涉到幸福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怎样才能得到幸福等问题的时候,它的复杂性立即会呈现出来,令我们瞠目结舌。幸福是指物质生活条件呢,还是指一种精神感受、精神体验?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或使一个人幸福),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机制,还是社会的因素?幸福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抑或是二者兼有?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我们追求幸福人生的实践中,绝不能忽略历史上思想家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听听他们对幸福是怎么说的,能得到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
  二、中国人眼中的幸福
  中国历史上最早较系统地论述幸福问题的文章见于春秋中叶以前的《尚书·洪范》。该文提出“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6]古人认为人生幸福有五个条件,即长寿、富裕、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寿终正寝。
  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儒家思想认为幸福与道德相伴。孔子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儒家思想认为幸福是与道德、“大义”紧密相关的。儒家以追求仁义道德为最高幸福,强调幸福主要是精神上的,主张个人的幸福建立在对社会的奉献上,阐明了个人幸福与社会的关系。
  道家思想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归自然,逃避尘世。道家认为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所以大道本身是万物自然而然的变化规律;认为最大的幸福是顺其自然。道家幸福观的可取之处在于主张控制过高的欲望,主动适应环境,不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强调身心的和谐与自然;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地降低了人的欲望,阻碍了人们去追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
  中国近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幸福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理智活动的结果,不同境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体验,而只有处于最高精神境界过着独立自足的生活,才是合理的幸福。”[9]这种理性主义幸福观在强调道德和精神的高度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忽略了人的物质需要和情感体验,将“合理的幸福”置于高高在上很难触及的精神层面,脱离了大众的实际生活。   中国现代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把幸福和物质生活、集体主义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人们普遍追求的愿望;幸福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依赖于集体幸福;幸福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而不仅仅在于享受。
  三、西方人眼中的幸福
  西方思想史上的理性主义以苏格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儿、康德等人为代表。他们强调理性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理性灵魂的生活就在于沉思,这是人的完满的幸福。”[10]
  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幸福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培根认为,善就是使人幸福,而善又来自真理,所以,知识可以改造人的心灵,人的理性在知识指导下,就能辨明善恶,从善去恶,获得幸福。这个看法基本上沿袭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培根还提出了“全体福利说”,他认为,人类存在仁爱之心,从而具有爱他人的倾向,因而人人都会关心社会的幸福。虽然培根强调全体福利,但他是主张以个人幸福为基础。斯宾诺莎以人性自保理论为伦理学的出发点,但在研究幸福问题时,他却把德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他认为,个人的幸福只有在公共福利中才能实现。近代的康德把德性与幸福联系起来,认为:最高的善是德行与幸福在同一个人身上的统一,就是幸福与道德相称,幸福来自于道德。康德的幸福观是在批判感性主义快乐论幸福观的基础上确立的;他对幸福的理解在17、18世纪的西方幸福观中独树一帜:高扬道德理想主义幸福观的旗帜,把幸福界定在至善之中。他们主张,道德就是幸福,而道德必须有理性的引导,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理性沉思,在价值取向上有理想主义和唯心主义倾向,在实践上有禁欲主义倾向。这种幸福观,在通过提升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完满以追求幸福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不足之处在于有唯心主义倾向,忽略了人的物质需要和感性体验,使幸福脱离了大众的实际生活。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的主要源泉是感性而不是理性,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在于欲望的满足与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这些满足与快乐的本性就是道德的。这种幸福观的代表人物古代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近代有洛克、沙甫茨伯利、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边沁等。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人的利益与幸福,“对个人幸福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没有真正的兴趣”[11]。这种幸福观站在朴素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帮助人们摆脱对神的恐惧和对死亡的害怕,认为“在某些限度之内我们乃是我们自己命运的主人”[12]。亚里斯提卜认为,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在他看来,唯有眼前的肉体快乐才是幸福的。伊壁鸠鲁的幸福观同时把理性看作是解决人类问题的唯一出路,“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沉思:它甚至于是比哲学还要可贵的东西”[13]。
  伴随着近代文艺复兴,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西方幸福研究兴盛起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物质利益与道德准则的关系、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成为幸福论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洛克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但是,在追求个人幸福时,必须考虑到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因为社会幸福包含了个人的幸福。”[14]18世纪西方幸福观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尔巴赫作为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7世纪伦理学家的幸福观,并使之系统化。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方面(个人与他人和社会),霍尔巴赫不把幸福仅仅看作个人的事情。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幸福,与他人的利益、幸福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与人之间有共同利益、共同幸福存在,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部分人的福利只能从全体福利中得来,个人的、部分人的幸福与全体人的共同幸福是分不开的。而且全体的福利、幸福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前提与条件。霍尔巴赫认为,“虽然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幸福,但必须把个人的幸福与他人的和社会的幸福结合起来,而后者正是前者的条件”[15]。霍尔巴赫看重人的自爱,但又强调人们爱别人,爱那些使我们自己能够获得幸福的手段,这个手段不是别的,就是使别人也与我们一样生存、一样幸福。霍尔巴赫不仅认为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是自己幸福的条件,每个人的幸福也都互为条件,任何人的幸福都离不开他人的幸福,而且他还把这种关系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加以评价;认为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给人们提供最大的与最持久的利益的这类行为;而最大的不道德就是最扰乱他们对于幸福的倾向、最扰乱社会所必需的秩序的行为。
  费尔巴哈是感性主义幸福观在19世纪的最重要代表,尽管他的基本观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他明确地提出了物质上的快乐和幸福是道德进步的前提等思想,具有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这一时期的幸福观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因而实现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活动的唯一目的。西方近代幸福观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所涉及的幸福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西方幸福观把趋乐避苦看作人的本性,认为人们只有在追求快乐中才能获得幸福,这就恢复了人的尊严,正视了人类自身本性的需要。同时,还讨论了幸福与德行、幸福与行善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等问题,这些思考为整个近代西方世界的幸福研究定下了基调,使西方近代幸福观成为整个西方幸福观的主体部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不再热衷于对幸福观的探讨,而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三种意义上,开展主观幸福感研究。”[16]
  四、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其实,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新华字典》对幸福的解释是,“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指出,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幸福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还包括理想的实现和良好生活境遇等客观需要的满足。否则,幸福要么变成虚无的精神海市蜃楼,要么变成迷茫的物质堆砌。可见,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认为,“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17]。他对幸福的理论主要基于弗洛伊德和维克多·弗兰克的快乐原则,其中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弗兰克认为,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于意义,而不是快乐。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如果想要一个充实、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18]幸福不只是快乐,我们需要这愉悦感的来源是有意义的,能够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确证我们的行为确实能够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而不只是主观感觉如此。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幸福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快乐;我们需要现在的获益,以及未来的获益。泰勒教授指出的“意义”就是通过行为改变世界并使自己和社会获益,满足自己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需要。而“快乐”则是从“获益”及“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中进行愉悦的心理体验。所以,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
  孙英教授也认为,“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而从根本上说,幸福则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最终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心理体验”[19]。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从而达到生存发展的某种完满乃是幸福的客观内容。需要是事物对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条件(包括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的依赖性,也就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人的欲望是需要在心理上和大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是意识到的需要,是对需要的意识与知觉;需要是欲望的客观内容。物质决定意识,需要决定欲望。所以,只有“人的需要”才是幸福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而实现人的生存发展的某种完满的需要就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1943年,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出版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他看来,伴随着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在马斯洛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满足生理需求之后就追求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需要的不断产生、不断满足正是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推动力。如人们为了生存,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和食欲,必须进行劳动。人们的劳动是通过运用工具而进行的、以改造自然为对象的社会劳动,为了使劳动取得更多的成果,更有效率,人们不断地改进工具,创造新工具,不断地去认识、研究、改造自然,这样就形成了种种求知的需要、改造自然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不断产生,也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使劳动更大规模、更有效地进行社会组合,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社会交往的需要、合作的需要、改造社会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不断产生,促成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与进步。因此,“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幸福的基础与核心内容,也是幸福的根本意义所在。
  需要的满足最终能否给人带来幸福,还取决于这些需要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比如,吸毒可以暂时满足人的某些需要和欲望,而且还会有快乐的感觉,但是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也就不能带给人们幸福。再比如一些贪污腐败分子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徇私枉法、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最终锒铛入狱、身败名裂。虽然贪腐分子因徇私枉法个人短期内获得了一些物质上的好处,部分满足了自己膨胀的欲望和短暂的快感,但这种需要和欲望不利于他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破坏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一致原则,违背了人与社会共生共存的社会规律,也是不道德的,因此不利于个人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更不会带给他们真实、长远的幸福。
  真正有利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必然也有利于他人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存在与进步。因为,人是不能够离开他人和社会而独立生存与发展的,即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他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里面也体现了一个道德的基本原则。霍尔巴赫认为,人为了自我保存,为了享受幸福,肯定要与跟他有同样欲望、同样厌恶的人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们追求幸福,就是追求那种与我们的存在一致、能够被保存、能使我们的生存幸福的东西。由此可见,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应当爱其他的人,因为他们是他的存在、他的发展、他的快乐所必需的。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和行为如果能够促进并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那么个人将是他人和社会所需要的,也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支持与回馈。因此,个人的需要和行为必须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才能真正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唯有如此,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够获得必要的基础、最大的保障和最多的资源。
  综上所述,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一种建立在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这个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心理体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它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幸福的意义与内容;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是幸福的形式。也就是说,幸福其实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的满足;二是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幸福的实现是个人幸福实现的条件,而个人幸福的实现又是集体幸福实现的基础。幸福也有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幸福质的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在幸福量的方面,人的需要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发展和积累的,需要的满足及其体验也随时间的延续不断发展和积累,因此幸福的量也在不断发展和积累。
  参考文献:
  [1][5][17][18][美]Tal Ben-Shahar.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4.9.34.45.
  [2]扈中平.教育何以能关涉幸福[J].教育研究,2008(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2-373.
  [4][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73.
  [6]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66.
  [7]朱熹,集注.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0.
  [8]老子.论道[M].北京:中华书局,2006:63.
  [9]冯友兰.新原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98.
  [10][11][12][1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9.158.157.156.
  [14][15]陈瑛.人生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6.90.
  [16]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3).
  [19]孙英.幸福是什么[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3).
  责任编辑:杨孝如
其他文献
2013年1月,吕强进入新筑股份公司。当时,新筑关于轨道交k通产业园的规划刚刚获得四川省发改委的批复。“那个时候,就轨道交通方面来讲,公司的认识、资质,包括人员配备尚没有现在的
沪杭城际高速铁路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中沪昆客运专线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工程连接上海、杭州两大城市,由上海虹桥站引出,经松江南、金山北、
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Fe/勃姆石催化剂。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考查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降解苯酚废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中Fe与勃姆石比例为0.1时,催化效果较
一种组件式双层幕墙,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的外围护结构的幕墙工程上。为了解决目前幕墙防水性能不好、中间空气层灰尘不易清洁的缺点,通过将内板块、外板块、结构框架组装成一个
无论你是否相信,新一代门窗设计智能化软件已经问世,而且在一些大中型门窗企业扎根落户两年之久。称其为“智能化”软件,是因为该软件具有特殊的自动识纠密型诺掏功能(包括用户添
进行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院浩麦1号、扬辐麦5号、镇麦168、宁麦518、扬麦158的产量、生育期、抗性等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可在六安市裕安区及其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为了分析灯塔迁站对气象要素的影响,通过差值统计方法,选取新站与旧站2014年1月、4月、7月、10月4个月的观测资料,对灯塔国家一般站(54348站)的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4个
一种门铰,包括烟斗状活动门连接铰体、门框固定座。烟斗状活动门连接铰体由活动门固定座、转动活接在活动门固定座上的连接块、调节螺丝,连接块下面设置有槽。门框固定座上面设
据《中国证券报》11月13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德国法兰克福称,中国货币供应增速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其应处于的水平.但目前通胀水平仍相当低:中国经济已显示出降温迹
摘要 根据泰兴市的气候特点和棚式茄子的种植特点,分析“春提前”“秋延后”茬茄子各生育期的适宜生长气象条件和易发生的气象灾害,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总结出泰兴市大棚茄子的气象灾害防御方法。  关键词 茄子;棚式栽培;气象条件;灾害;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264-03  目前,茄子的栽培方式已从单纯露地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