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组织血流灌注参数评价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han_r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组织血流灌注参数在评价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模型自建立次日起分别经腹腔注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照组)和沙利度胺200 mg/kg(治疗组),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24 h后行超声造影检查,然后脱机采用时间强度曲线软件进行分析,获取曲线下面积(AUC)、峰值强度(Imax)、灌注指数(PI)、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和拟合优度(GOF)等参数.超声检查完成后完整剥离肿瘤,免疫组化检测肿瘤CD34表达情况,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沙利度胺治疗对小鼠体质量和肿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治疗组的AUC、PI和Imax和微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TT和TTP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组织血流灌注参数的改变可以有效评价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患者女,42岁,近期发现右下肢肿胀,大腿较左侧粗,无其他任何不适.超声检查:肝、胆、脾、胰、肾未见异常,子宫前位偏右,大小6.5 cm×4.8 cm×4.2 cm,形态可,子宫前壁、宫底及后壁上段回声均匀,子宫后壁下段回声极不均,至右侧附件区扫查见10.7 cm×9.0 cm中低回声不均实性团块,回声紊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与子宫后壁下段分界不清,由子宫后方延续至右侧附件区包绕子宫,无包膜,右
期刊
孕妇28岁,孕32周,孕1产0.孕妇既往健康,孕早期有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产前超声检查:胎儿颅骨明显增大,双顶径105 mm,后颅窝池消失,侧脑室不宽,面部眼鼻口唇可见.腹部明显膨隆,腹围275 mm,胃、双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全身皮肤明显水肿,厚约11 mm,脊柱扭曲变形。
期刊
患者女,56岁.主因呕血6 d、黑便3 d入院.既往脾大40余年,否认肝炎病史,孕6产5流1,无外伤史等.查体:腹部平坦,可见腹壁静脉显露,无曲张.肝肋下3 cm可触及,脾肋下15 cm可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超声表现:肝内回声增粗欠均匀,门脉主干直径约1.5 cm.脾厚约8.5 cm,长径约22.0 cm,脾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多处界限不清稍强回声,大者约1.3cm×0.7 cm。
期刊
目的 评价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DE)检测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血流储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临床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39例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1周内进行TTDE检查,检测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后降支(PDA)远端的血流储备.在基础状态和持续静脉注射腺苷(140μg·kg-1·min-1)情况下分别测定其血流速度,计算血流储备(CFR)及其诊断冠状动脉狭
患者女,51岁.3年前无意发现左乳肿块约鸽蛋大小,无红肿及疼痛等不适,无乳头溢液,平素月经正常,经期双乳无压痛,未做治疗.近1年肿块明显增大。
期刊
患者男,25岁.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胀痛,呈持续性,无明显放射痛,夜间及洗澡时疼痛加重,易感乏力,尤以右手为甚,入院3 d前曾因体力活动出现晕厥一次.超声检查:左室明显增大,左室流出道见一囊袋状结构,其形态不规则,并随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大小发生变化,舒张末期时最大,约60 mm×28 mm,与主动脉左冠窦相通,通道直径约6mm,囊袋状结构靠室间隔侧可见一大小约10 mm的开口,彩色多普勒可见五
期刊
肝纤维化是肝组织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修复反应,表现为肝内细胞外基质增生与沉积.早期的肝纤维化患者在经过抗纤维化治疗后可发生逆转,所以对肝纤维化进行正确的分期将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期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腹部超声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下属一个新兴的专业学会已于2010年3月成立,学会宗旨是服务于全国腹部超声工作者,促进腹部超声专业发展。
期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腹部超声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0年3月26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名腹部超声医学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姜玉新、北京超声医学学会会长唐杰等领导到会祝贺。北京友谊医院超声科主任钱林学教授主持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
期刊
慢性心力衰竭存在着高的死亡率及致死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reatment,CRT)已被证实可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1].但是仍有约1/3的患者对CRT无反应或反应不显著,左室电极位置是达到最佳效应的主要问题[2-4].本研究旨在探索三维超声心动图定义的左室心肌最延迟部位与电极置放位置的距离与心功能改善程度的相关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