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基地》中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_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幻小说在文学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世界拥有大量读者。科幻小说产自西方,有关科幻小说的翻译研究在我国较少。文章以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Isaoc Asimov)的《基地》(Foundation)小说为例,从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角度对两种译本中生造词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针对不同读者,译者会选用不同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目的。由于科幻小说中大量的想象引发文化差异,拥有不同文化知识背景的读者会需要翻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翻译目的,而这在案例研究中得到了体现。因此,功能主义目的论对科幻文学的翻译具有指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科幻小说;文化差异;生造词
  【作者简介】李宛蔚(198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国际处助理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一、科幻小说的翻译及相关研究
  西方科幻小说在中国的翻译历史较短,自晚清至今约100年。20世纪90年代科幻小说翻译出现井喷,多家出版社出版了新的科幻翻译作品,《科幻世界》杂志还向读者推荐了西方科幻杰作《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沙丘》(Dune)、《光晕》(The Fall of Reach)等作品。中国大陆至今已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翻译科幻小说2000余种,其中美国是最大的译入国。
  在我国,系统性的科幻小说翻译研究著作较少。郭建中教授在2004年发表了《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书中探讨了科幻小说翻译的技巧,重新定义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郭教授将归化/异化限定在语言形式,直译/意译定义限定在文化内容上,并且将科幻小说的翻译标准确定为:文学性、科学性、通俗性。
  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出现并一直修正发展至今。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不再将“对等”作为翻译的追求,他们更关注翻译的目的而不是个别词汇是否从原文本中被忠实地翻译出来。莱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试图缩小理论和实际中的差距,他认为翻译是将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是人类在特定情境下有目的性的行为。决定翻译策略的是译文的功能和目的,翻译作品应针对预期的读者,由此形成了目的论(Skopos theory)。原文的地位在目的论中远低于在等值理论中的地位,目的论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主要因素是读者,读者可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知识背景,有对文本的期待和交际需求。20世纪90年代,为矫正极端激进的功能主义,克里斯蒂安 ·诺德(Christimare Nord)将“功能 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目的论中。
  目的论解决了翻译应使用直译还是意译的终极难题,一个特定翻译目标可能需要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的翻译方法。
  三、《基地》译文介绍
  分析选取的中文译文分别为2005年叶李华翻译,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版本[3](下文简称译文1)和发表于2004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射手号》,由许东华翻译的版本[4](下文简称译文2)。两个版本的译文均成功获得了目标读者的喜爱。译文1第二版于2012年4月发售第一天即卖出3000本;译文2尽管发布于杂志上,仍有许多科幻爱好者推荐并怀念该翻译版本。
  四、目的论视角下的科幻小说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翻译科幻小说的目的主要有两点:娱乐读者;满足读者的预期。由于读者对科幻小说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译者需要分析目标读者对译文的预期和他们的文化知识背景,从而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阿西莫夫(Eoac Asimov)《基地》(Foundation)小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宏大的想象,小说设定在跨越浩瀚宇宙的银河帝国,作者带领我们探索无尽的时间和空间,在他创作的未来世界中,有不同的种族、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但这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因为文字世界和源文化,源文化和目标文化间存在巨大的文化距离。
  科幻小说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是否要保留文字世界原封不动,进而通过文化距离获得特殊的异域特色。由于翻译科幻小说的目的主要是娱乐读者,因此分析目标读者的知识背景和预期极为重要。下文中翻译策略均采用郭教授有关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的定义。
  译文1的读者是普通大众,他们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科幻小说的背景知识,因此译文1的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理解能力和预期,既要保留小说中的异域风情,又要保证即使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的读者也能看懂,因此译者可以考虑采取异化的语言形式保留异域特色,而在文化层面采取意译的方式将文字世界转化为目标文化,翻译目标为:保证目标读者能够理解;体现异域风情。
  译文2的读者大部分是《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他们已经阅读了大量科幻小说并且拥有充实的知识背景。因此他们可以比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的读者理解更多的科学和文化内容。他们的阅读预期是体验源文异域感和神秘感,因此針对这部分读者,译者不需将所有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文化,应该适当保留源文的原汁原味。译文2译者可以采取异化加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目标为:体现异域风情;使译文流畅易懂。
  科幻小说由于通常设定为未来世界或外星世界,作者为了使小说更加真实丰满,会创造出许多新的词汇,这些生造词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和目标读者文化距离的存在,生造词必然会在中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碰撞,如果译者不能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必然会影响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影响读者体验科幻世界的美妙。
  五、科幻小说中生造词翻译对目的论的遵从
  由于异化翻译策略体现在句子中的语言形式上,在生造词的翻译策略上仅分析文化层面能够区别的直译和意译选择。下表展示了出现在《基地》中的生造词及在两个版本译文中的翻译。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两位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译文1的目的是保证读者能够读懂,因此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增添解释细节、删减部分内容或使用源自中国文化的词组来翻译,这样译文表述更清楚,更流畅,使文字世界与目标文化贴近,有利读者理解。译文2主要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使文字世界远离目标文化而保留异域特色,以达到目标读者的预期。   译文1多处增添解释细节,如“With ‘T’”翻译为“标着‘端点’” ,而译文2直译为“标着‘T’”;“iridescent plastic”译文1翻译为“塑料盒外表散发晕彩”而译文2直接逐字翻译为“彩虹塑料”。表中接下来3个生造词,译文1均删掉部分内容以使文章更加流畅易懂,如“ground car”在译文2 中直译为“地面车”,译文1中删掉“地面”仅翻译为“车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将“铑铱合金”翻译为“合金”,“牵线石英”翻译为“石英”,“战斗巡航舰”翻译为“巡弋舰”。为了尽量减少文化距离,译文1中将部分生造词翻译为中文传统词汇和成语,如“手铳”“穹窿”和“削铁如泥”,这样可以更贴近目标读者的文化,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丢失了异域感。对“Nyakbird”的翻譯,译文1仅使用“巨鸟”来概述这一物种,而译文2中翻译为“尼亚科”,并且仅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解释为一种巨大的鸟,译文2在保留异域特色的同时对读者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对常年阅读科幻小说的读者可能不难,但会让普通读者或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的读者,可能产生阅读障碍。
  六、结论
  文章以《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个版本译文的分析和总结,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目的论的应用及采取的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再追求对等或忠实。在目的论中,不同的翻译目的要求不同的翻译方法,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拥有特定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目标读者,针对不同的读者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基地》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译者的翻译目的主要是娱乐读者并满足读者的预期。由于译文1的读者是普通大众,对科幻小说和源文化的背景知识掌握较少,而译文2的读者大多是对科幻小说和源文化有足够背景知识的科幻小说爱好者,因此两个翻译版本目标读者背景和对译文的预期是有区别的。 译文1的目的重点是需确保读者能理解,其次尽量保持科幻小说特有的异域感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在翻译有文化距离的生造词时,译文1倾向于采用意译的方法使译文通顺易懂。而译文2的目的主要是保留源文的异域感以满足读者的预期,其次是保持文章通顺,因此在翻译策略上倾向于采用直译。两个版本的翻译均通过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了翻译目的,因此功能翻译理论适用于指导科幻小说的翻译。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中译出版社,2004:23-85,96-117.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5-45,63-121.
  [3]埃塞克阿西莫夫著,叶李华译.基地[M].成都:天地出版社, 2005:36-55,78-95.
  [4]埃塞克阿西莫夫著,许东华译.基地(射手号)[J].科幻世界杂志社, 2004,1:1-49.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当代英语教师所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完善教育方法和教学思路,革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方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方法,想通过本次研究,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反思能力;对策  【作者简介】周春妍
【Abstract】Samuel Becket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surd Theater and his Endgame one of his most famous masterpieces that fully embodies the features of the Absurd Theater. By
【摘要】本文以《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提问策略探索》为理论指导,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并结合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教学实例,从内容、方式、技巧及时机等四个维度阐明了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实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作者简介】张晓红(1968.10-),女,汉族,福建永泰人,福建省永泰县青云中学,中级,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英
【摘要】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本文通过英语活动渗透文化教学,分别从了解节日文化,体验制作的乐趣;参与节日活动,体验;师生共享活动,惊喜;享受活动过程,反思等四个方面去阐述,希望通过活动点燃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会用英语做事情。  【关键词】体验;参与;活动;反思  【作者简介】戴媛媛,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外语教学中,
【摘要】在高中的英语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地培养,是英语教师教学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高中英语的核心素养就主要包括了语言的运用能力、文化品质、情感认知能力这三个方面。因此,为了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制定,并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 教育”模式被广泛关注,也逐渐成为我国各个阶段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应用办法,由“互联网 教育”所打造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正改变着我国教育行业。本文主要探索了“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职业学院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及优化方法,希望通过互联网教学及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职业学院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并为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英语教育;翻转课堂;
【摘要】本研究以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视听说组代表性课堂教学样本为案例,根据国内外课堂教学的评价视角和“教学大赛”的评价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等四个方面着手对其课堂教学进行评析,以期探索大学英语视听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视听说;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格根图娅(1984-),女,内蒙古科技大学
【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和情感基础。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的原因在于对英语提不起学习兴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教师关注的话题。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开展英语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兴趣;联系实际;探究思考;课外拓展 
【摘要】在新文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有了新的内涵,新文科更多是学科间的相互交叉结合和开放包容。 而大学英语的改革和探究一方面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工作,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的理念,一方面要探究各学科和大学英语的交叉结合,使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涵能够优化和完善,让大学英语的教学发展能够更加专业化和全面化。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英语;改革探究  前言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各学科发展提
【摘要】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文章的第一部分就从思维与语言关系的角度论述了汉语思维意识培养的必要性,这是研究的前提。文章第二部分分析概括了汉英思维的不同特点,这是培养汉语思维方式的前提。第三部分从汉字和词汇的角度讲清楚了汉语思维在语言要素中的体现,这是培养汉语思维的切入点。第四部分在前面三个部分的基础上,针对汉语思维培养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汉语;英语;思维方式